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失去大陸怨美國?關鍵時刻,美國為什麽斷掉蔣介石10個月的美援?

2024-01-19歷史

眾所周知,三年解放戰爭,蔣介石之所以在武器裝備方面占據巨大優勢,就是得益於美國的支援。事實也確實如此,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之後,美國對於蔣介石的援助不但沒有因此減輕,反而愈發加大。

例如,抗戰勝利後,美國不但親自出兵5.3萬海軍陸戰隊強占天津、青島等中國重要港口,甚至還動用美國先進的飛機、軍艦等裝備,將位於大後方的國民黨軍隊運往前線,從而搶占地盤。

這其中,僅在魏德邁的指導之下,美國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各地,強占地盤的費用就超過3億美元。除此之外,美國還繼續向國民黨提供大量租借物資。

1946年6月14日,國民黨與美國簽訂了【運輸線上的供應協定】,規定美國將為蔣介石提供5,170萬美元的信用貸款。6月底,美國政府又先後多達7次與國民黨達成借款協定,借給國民政府8,280萬美元。

而二戰之後,美國在戰爭期間生產的大量沒有派上用場的軍備物資,更是如潮水一般湧向中國。

可以說,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反而向中國提供了比二戰時期更大規模的軍事援助。而這些海量的援助,也成為蔣介石不斷叫囂試圖消滅解放區的最大倚仗。

這些美援對於蔣介石有多重要?在蔣介石的統治之下,中國的工業不但沒有發展進步,反而不斷萎縮,蔣介石的買辦政策和不斷壓榨之下,中國的工業實力甚至比清末時期還要糟糕。

清朝末年,即便腐朽如清政府,經過失敗的洋務運動之後,尚能制造重炮、軍艦等武器,然而,在蔣介石的統治之下,1945年時,國民黨甚至連低口徑的火炮都無法自給自足。

所以,蔣介石及其國民黨軍隊對於美國的援助是極其依賴的。只有憑借美國的援助,蔣介石才能對比解放軍擁有全面壓倒性優勢。

同樣依仗美國的援助,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之後,才能敗而未亡,憑借海空優勢龜縮小島。

但是,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在解放戰爭之初,也就是在1946年7月29日,蔣介石悍然發動對中原解放區的進攻、掀起全面內戰後的一個月,美國五星上將、前參謀總長馬歇爾宣布,停止向國民政府提供美援。

緊接著,8月18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認可了這一禁令。而美國對於國民黨的這一禁令,持續了整整10個月之久,直到1947年5月26日,美國才解除了對國民政府的武器禁運。

眾所周知,二戰勝利之後,世界格局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當時的美國為了取得冷戰的勝利,對於共產黨極為警惕,為了消滅共產黨,阻止蘇聯勢力擴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蔣介石本身就是美國扶持的買辦政府,再加上蔣介石心心念念所消滅的也是美國最為恐懼的共產主義勢力。為什麽美國反而在蔣介石挑起內戰後不久對蔣介石實施武器禁運呢?這豈不是幫助中國共產黨嗎?美國人為何如此「不智」?

想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知道的是,美國在何種情況下對國民黨頒布了軍火禁運令。

1945年8月,隨著日本宣布投降,人類有史以來範圍最廣、傷亡最高的世界大戰——第2次世界大戰宣布結束,反法西斯國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打了整整14年抗戰的中國。

然而,抗戰的勝利並沒有讓中華大地從此和平下來,相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試圖進攻解放區的挑釁愈發嚴重。

蔣介石攜二戰勝利之威不可一世,不顧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建設祖國的願望,一意孤行的試圖挑起內戰。

而且,倚仗美援,在經濟、軍事等幾乎所有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後,蔣介石的態度愈發咄咄逼人,中國的局勢也急轉直下,隨時有爆發大規模內戰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美國在亞太的利益,馬歇爾奉美國總統杜魯門之命於,1945年底出使中國,準備調停國共之間的軍事沖突。對於馬歇爾的使命,美國總統杜魯門有著極為清晰的指示:

我特別希望你竭力說服中國政府,召開包括各主要政黨的國民會議,以實作中國之統一,同時實作停止敵對行動,尤其是在華北停止敵對行動。

二戰勝利後,美國憑借無與倫比的工業實力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戰爭紅利,也取代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1強國。

因此,美國人野心勃勃的試圖成為世界警察,而在這方面,位於東亞的中國,當然也在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之下,而對於蔣介石領導的中國,美國也對其寄予重望。

在美國人的規劃裏,一個落後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美國的全球利益鏈條裏占據重要地位,中國是美國維護其東亞利益的核心。

這也正是為何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不但對中國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幫助,而且在二戰勝利之後繼續援助的原因。

包括連工業體系都沒建立起來的中國能夠成為剛剛成立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美國支持的原因。因為美國人希望一個穩定的中國能夠取代日本,成為其在亞洲的盟友。

既然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對美國這麽重要,那麽,明明傾向於國民政府,更對共產黨欲除之而後快,為什麽美國反而調停中國有可能爆發的內戰?全力支持國民黨將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徹底消滅,不是更加理想嗎?

在這一點上,倒不是美國有多麽愛好和平,相反,美國最希望的最理想狀態就是這樣。但是,經過對於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的了解之後,美國人發現,這一願望根本無法實作。

所以,馬歇爾在調停國共內戰失敗後停掉美援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馬歇爾及美國認為,國共爆發內戰後,不但將破壞美國在東亞的布局,損害美國的利益,更為關鍵的是,美國人擔心,占據巨大優勢的國民黨軍隊根本打不贏共產黨,甚至有可能敗在共產黨手中。

到達中國並對國共軍隊進行深入觀察和親自了解之後,精明的馬歇爾發現:「武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政府軍不可能摧毀中共軍隊」,雖然從「武器裝備和訓練上說政府軍也許稍勝一籌」,但是,「中共軍隊的戰鬥力要比國軍強,中共每名士兵都知道自己為什麽而戰。與之相反,國軍的部隊少校軍官以下的都不知道」。

而對於馬歇爾的結論,美國多位來華軍官都表示贊同,1946年7月曾經訪華的美國海軍部長占士福雷斯特爾就曾認為,共產黨在東北的軍隊強大的很難被擊潰。

所以,包括馬歇爾在內的美國政府官員十分擔心,如果真的爆發內戰,龐大卻腐朽的國民政府不但沒有如願擊敗共產黨軍隊,反而與共產黨陷入長久的內戰。

而中國一旦爆發長時間內戰,將使得美國自二戰之後對中國的投入徹底清空。更為關鍵的是,爆發內戰的後的中國將無法成為美國在亞洲的可靠盟友,更無法維護美國的利益,這對於美國在亞洲的布局是難以接受的。

當然更難接受的是,一旦國民黨軍隊敗於中共軍隊之手,美國甚至有失去整個中國的危險,這對於美國而言,無論如何也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對於美國而言,當時的中國不爆發內戰,更有利於美國的利益。

第2個原因,則是蘇聯的制衡。作為與中國邊境線最漫長的北方大國,蘇聯對於中國一直謀求對中國巨大的影響力,這一點,無論從孫中山的聯俄政策,還是扶持在北方的馮玉祥都可以看得出來。

包括1945年8月,在二戰末期蘇聯撕毀對於日本的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百萬大軍對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進攻,都是這一思維的產物。

所以,1946年5月,雖然當時進攻日本關東軍的蘇聯百萬大軍已經從中國東北地區撤了出去,但是,蘇聯並沒有因此減少對於中國事務的關註。

而當蘇聯發現,美國不但在中國進駐大量軍隊,而且動用飛機、軍艦幫助國民黨轉運軍隊之後,更是十分憤怒。蘇聯不斷參照1945年12月美蘇英三國外長會議公報的檔,要求美國撤出在中國華北地區的軍隊。

與此同時,蘇聯還多次批評美國的對華政策,認為美國卷入了中國的內戰,幫助國民黨軍隊與中國人民革命軍作戰。

而且,隨著美國對於中國事務的愈發介入,蘇聯不僅僅光打嘴炮,還對美國進行了實質性的威脅,1946年6月,蘇聯發表文章,威脅「蘇聯不會對美國對華政策采取漠然處之的態度」。

此時的蘇聯雖然在二戰時期遭遇前所未有的傷亡,但是,憑借二戰勝利之威,蘇聯也成為與並列的世界超級大國。蘇聯的聲音,美國絕不敢無視。

所以,蘇聯的不斷施加的壓力和巨大威脅,讓馬歇爾不得不擔心,如果國共之間真的爆發內戰,很可能將蘇聯卷進來。

如果「蘇聯政府采取公開或隱秘的幹涉行動」,不但有可能對於美國在中國的利益產生巨大的威脅,而且最為糟糕的是,甚至有可能導致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在中國直接發生對抗,這對於完全沒有準備的美國顯然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蘇聯帶來的壓力使得馬歇爾愈發希望能夠調停國共內戰,阻止中國內戰的爆發。在這種情況之下,對躍躍欲試的蔣介石及國民政府施加壓力,就成為馬歇爾的必然選擇。而很顯然,美國對於蔣介石的援助,成為馬歇爾對國民政府施壓的最好手段。

第3點,則是馬歇爾及美國政府顧及中國人民的反美呼聲。抗戰勝利之後,全國人民歡呼中國近代以來第1個對列強戰爭的勝利,也無比希望中國從此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

但是,人民的呼聲並沒有阻止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決心。國共之間的軍事沖突更是此起彼伏。而中國人民也看到,蔣介石之所以有如此底氣,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是因為有美國的支持和源源不斷的先進的美國武器。

所以,中國人民發現,美國對於蔣介石的援助才是中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自然,中國人民對於美國的不滿也愈發強烈。

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也多次揭露了美國對蔣介石的支持,毛主席就曾發表聲明,指出「中國人民今天所需的並不是美國的槍炮,中國人民痛感美國運來中國的軍火已經太多」。要求美國立即停止對國民黨的援助,並立即撤走駐華軍隊。

所以,在當時,全中國已經形成了對於美援的反感和對於美國的不滿。雖然蔣介石對於民意從來都不屑一顧,但是美國人卻並非如此。

這倒不是因為美國人多麽在乎中國人的感受,而是因為美國一直試圖拉攏中國,培養親美分子。事實上,早在清末時期,美國就曾用庚子賠款支持中國向美國派出留學生,從而培育親美人員。

而這一政策美國已經堅持了數10年之久,也正是因為在美國人數十年如一的堅持之下,在當時的中國,形成了一大批與美國關系密切並親美的人員。

而在1946年,如果美國繼續不顧民意對蔣介石進行援助,那麽,這一行徑極有可能造成中國愈發強烈的反美聲音,並將美國幾十年的經營毀於一旦。

所以,為了防止美國年數十年對中國的經營被淪陷,保護美國在華利益,防止將蘇聯卷入,造成美國與蘇聯的直接對抗,再加上擔心腐朽的國民黨,無法在軍事上擊敗共產黨軍隊。

所以,馬歇爾決定,以美援作為迫使蔣介石合理讓步的杠桿,決定從中國撤出美軍,停止美國對國民黨的物資支援。

但是很顯然,雖然馬歇爾不惜以停止對國民政府的軍事援助為要挾,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但是,這一切顯然無法阻止蔣介石先動內戰的決心,美國的軍火禁運不但沒有起到絲毫作用,反而進一步加劇了蔣介石全面發動內戰的行動。

那麽,蔣介石對於蔣介石的軍火禁運,有沒有如同國民黨所說的那樣,嚴重削弱了內戰中的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優勢呢?

應該說,美國的武器經營確實給國民政府高層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使得國民黨軍隊陷入了不小的困難。

例如,1947年,魏德邁率領美國事實調查團來華調查後發現,國民黨最精銳的新六軍由於槍械彈藥補充嚴重不足,戰鬥力有了不小的減少。

新六軍的軍長廖耀湘就告訴魏德邁,「新六軍在東北消耗很大,又不能修整,補充完全被拖垮了。自動武器大多消磨太厲害,衝鋒槍有好多已經不能連發。而汽車和其他特種車輛都已到報廢年齡」。

但是,美國的軍火禁運對於國民黨的影響也僅止於此,這從蔣介石極其堅決的內戰決心就可以看得出來。

因為在在這之前,憑借美國的大量援助,國民黨已經擁有大量的武器裝備,庫存足以支撐蔣介石發動內戰。而且,軍火禁運雖然進行了10個月之久,但是由於內戰已經實際全面爆發,無法阻止內戰的美國不得不捏著鼻子繼續援助美國。

所以即便在禁運期間,實際禁運也在逐漸放寬,尤其是禁運後期,國民黨依然能夠從美國購買大量武器裝備。

再加上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從日寇手中獲得的大量武器彈藥,及國民政府自己的軍火生產,短期的武器禁運,其實並沒有對國民黨的軍事進攻起到抑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