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國民黨軍「五大主力」興衰錄

2024-02-28歷史

導讀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中有五支戰鬥力較強的部隊,號稱「五大主力」。這「五大主力」部隊分別是新1軍、新6軍、第5軍、第18軍(整編11師)、整編74師(原74軍)。在解放戰爭中,這5支部隊先後被解放軍消滅。

01

陳誠起家的部隊:第18軍

國民黨第18軍成立於1930年,原軍長是陳誠,後黃維、胡璉均任過軍長。 黃維、胡璉均畢業於黃埔軍校,都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陳誠在黃埔軍校當過教官,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他後來以第18軍為基礎發展到10個軍,是中央軍蔣介石嫡系中最大的軍事集團。

黃維

第18軍中的主要將領都是黃埔畢業生,該軍的主力是11師,許多著名的戰將,如羅卓英、黃維、胡璉等都出自11師。

在抗日戰爭中,第18軍表現最為英勇的是淞滬羅店拉鋸戰,在羅店這個巴掌之地,第18軍與日軍對抗近1個月,雙方死傷慘重,血流成河。另外一次,就是1943年的長江石碑要塞保衛戰,奉命固守要塞的第18軍11師師長胡璉,戰前曾寫下5封訣別信,做好了決死一戰的準備。

在日軍的強大兵力進攻下,將士們奮勇殺敵,誓死保衛石牌,未後退一步。此役日軍死傷2萬多人,而第18軍將士也付出了1.5萬人的生命代價。更重要的是,石牌口戰役使日軍占領重慶進入四川計劃破產,使重慶國民政府轉危為安。此後不久,第18軍在湘西雪峰山會戰中和74軍聯合,重創日軍,經55天戰鬥,斃傷日軍3萬多人。

解放戰爭初期,第18軍整編為11師,師長是胡璉。 胡璉率整編第11師常擔任救急任務。該師裝備精良,善攻能守。1946年10月,整編11師32團在章逢集被中野主力近6萬人包圍,激戰五晝夜,中野傷亡四五千人,11師32團傷亡2700余人,最後剩余500多人撤出陣地。

胡璉

1948年9月,黃維升任第十二兵團司令,下轄第18軍、第10軍、第14軍等共12萬余人。 全兵團都是美式裝備,戰鬥力較強。在淮海戰役中,黃維率第12兵團由河南駐馬店地區向徐州靠攏,進至安徽宿縣雙堆集地區時被解放軍包圍,經過激戰,黃維兵團被全殲,黃維本人也成了俘虜。

解放前夕,胡璉隨蔣介石去了台灣,蔣介石還讓他當過金門警備司令,並授予他陸軍一級上將軍銜。1977年,胡璉病逝於台灣。

02

王牌軍中的王牌:整編74師

整編74師的前身是74軍,師長是張靈甫,黃埔軍校畢業。 該師有3萬余人,是國民黨王牌軍中的王牌,全部配備美式裝備,張靈甫曾誇過海口:「只要有74師在,就有國民黨的天下在」。可見,該師的戰鬥力非同一般。

張靈甫

第74軍最初建立於1937年9月,該軍是由王耀武的第51師和俞濟時的第58師合編而成,軍長為俞濟時,1939年6月俞濟時升遷後,王耀武繼任軍長。俞濟時是黃埔1期畢業,浙江奉化人,蔣介石的外甥。王耀武是山東泰安人,黃埔3期畢業。因而兩人均受到蔣介石的器重。

74軍成立不久就參加了淞滬會戰,51師在羅店,58師在蘊藻濱,都是戰線的關鍵地。74軍從淞滬戰場撤出後,還來不及補充休整就投入南京保衛戰,在湖熟鎮、湯山鎮、熟化鎮等地與日軍展開激戰,多次擊退日軍進攻,南京淪陷後51師奉命突圍,全師撤至浦口後僅有4000人。

1946年,第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全師3萬余人,全副美械,師長為張靈甫。 不久,張靈甫率整編74師進攻蘇北解放區,連克淮安、淮陰,華野主力抵敵不住,只得北撤山東,大片根據地喪失,華東局勢日趨嚴重。

1947年3月,蔣介石調集45萬兵力向山東解放區大舉進攻,我華東野戰軍佯裝敗退,不斷後撤,整編74師驕橫輕敵,急於建功,脫離兩翼,冒然深入我解放區腹地。5月13日,我華東野戰軍抓住戰機,迅速集中5個縱隊的兵力,將74師包圍在孟良崮地區,並展開強大的攻勢。

蔣介石聽說整編74師被圍,急忙調10個師的兵力去增援,但由於受到解放軍的頑強阻擊,救援部隊始終無法靠近孟良崮一步。經過三晝夜激戰,終於將74師3萬多人全殲,師長張靈甫最後被迫開槍自殺。

03

「天下無敵」:新6軍

新6軍軍長是廖耀湘,黃埔軍校六期畢業。新6軍是國民黨軍隊中第一批接受美式裝備的部隊,全軍兵強馬壯,戰鬥力較強。抗戰結束後,新6軍被空運到東北,成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一線部隊。

廖耀湘

新6軍的前身是新編22師(師長廖耀湘),新編22師原屬於第5軍建制,是第5軍的主力,在遠征印緬時有「中國虎」之稱。1942年,新22師在5軍的建制內參加了印緬遠征,第一次遠征中主要戰鬥為接應200師自同古撤退,打完仗後也還有7千多人,實力仍存,可惜遠征軍撤退時軍長杜聿明卻不聽廖耀湘建議,嘗試突破日軍阻擊,非要往野人山裏鉆,結果新22師損失巨大,到達印度時剩余不足3千人。

1942年底,第5軍回國,新22師留印,劃歸新1軍(軍長鄭洞國)指揮。1946年2月,新6軍被空運到東北,做了打內戰的急先鋒。初到東北,新6軍氣勢洶洶,民主聯軍常避其鋒芒。

1948年9月12日,解放軍發起了遼沈戰役,圍攻錦州。蔣介石急令廖耀湘組織西進兵團,解錦州之圍。兵團部成立後,廖耀湘任兵團司令,李濤升任新6軍軍長。不久,廖耀湘率新1軍、新6軍、新三軍等共11萬余人,由沈陽出發西進,中途由於遭到解放軍打援部隊的頑強阻擊,廖兵團始終沒能靠近錦州。

遼沈戰役

終於在10月26日,在黑山和大虎山以東、遼河以西被解放軍包圍。在混戰中,由於廖兵團的指揮部首先被摧毀,部隊失去指揮,很快潰不成軍,戰至28日拂曉西進兵團被全殲。其中,廖耀湘被俘。王牌軍新6軍和新1軍均被消滅。

04

「天下第一軍」:新1軍

新1軍的前身為新38師。該師的底子是由宋子文的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1940年後由孫立人指揮。 1941年底孫立人率部進入緬甸作戰, 在仁安羌戰役中,英軍被日軍包圍,情況萬分危急,此刻孫立人僅率領1個團前往解圍,全團將士拼力死戰,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千多英軍和記者。事後,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

孫立人

隨後由於遠征軍指揮混亂,孫立人未隨大部隊北撤,而是完整撤退到印度。1943年撤退到印度的新22、30、38合編為新1軍,軍長為鄭洞國。該軍士兵在美英盟軍的幫助下,經過整訓,參加了第二次印度緬甸戰役,戰績輝煌。

1944年4月,新1軍攻擊八莫,新38師作為主力,在美國轟炸機的配合下,惡戰1個月,與日軍一個戰壕、一個地堡地爭奪,這一仗消滅日軍2千余人,整個反攻戰役中戰果輝煌: 擊斃日軍聯隊長以下官兵3萬多人,繳獲大炮186門。1944年8月,孫立人升新1軍軍長,博得「天下第一軍」的美譽,1945年6月,新1軍凱旋回國。

1946年3月下旬,新1軍全軍被海運到東北。登陸後一路北打,攻占鐵嶺、錦州、遼中、沈陽等地。與民主聯軍打的第一場大仗是四平之戰,此戰自4月17日開始直到5月18日結束,足足打了1個月。最終以新6軍迂回威脅解放軍退路,解放軍被迫撤退而告終。

解放戰爭時期被俘的國民黨軍隊

遼沈戰役開始後, 已由潘裕昆任軍長的新1軍被編入廖耀湘兵團, 以解錦州之圍。路經黑山和大虎山時受到解放軍的打援部隊頑強阻擊,不能前進一步。爾後,廖耀湘兵團又被解放軍包圍,經兩晝夜激戰,廖兵團被全殲。新1軍也隨之覆滅。

05

「鐵馬雄師」:第5軍

第5軍的前身是200師,該師的前身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1937年3月,該營與交通兵第2團裝甲汽車隊改編為裝甲兵團,杜聿明任團長。1938年1月,該團又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升任該師首任師長,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由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11月,該師擴編為新編第11軍,也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第5軍,其中,戴安瀾繼任200師第二任師長。

戴安瀾

1942年,第5軍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主要任務是保衛滇緬公路。在著名的同古保衛戰中,200師孤軍與4萬多日軍作戰,堅守同古12天,擊斃日寇5千余人。同時,該師還成功掩護友軍英緬軍第1師1部逃出日軍包圍圈。但是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200師被日軍伏擊,師長戴安瀾壯烈犧牲。

1946年7月,第5軍開始進攻蘇北解放區,參加徐州以西掃蕩作戰,重創豫皖蘇部隊。1946年年底,國民黨軍以第5軍為主力,連續攻占了濮陽、大名等重要城市,給解放軍根據地造成了重大損失。

1948年6月,國民黨軍成立第二兵團,邱清泉任兵團副司令,10月升任兵團司令。該兵團下轄第5軍、第12軍、第70軍等共12萬余人。其中第5軍仍是該兵團的骨幹力量。 淮海戰役打響後,徐州「剿總」讓第二兵團向徐州靠攏,企圖堅守徐州。

到徐州後,國民黨方面又改變作戰計劃,放棄徐州,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放棄徐州,繞到蕭縣、永城南下,以解黃維兵團之圍,爾後再合力南逃。行至永城陳官莊地區時,被解放軍包圍。經激戰,第二兵團10萬余人被全殲,邱清泉也被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