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能給粟裕提建議,主席的軍事參謀是何人?偉人:他的水平不亞於我

2024-02-04歷史

在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雖然處處有蔣介石的影子,但黃埔軍校也確實為中國的革命與民族解放事業培養了眾多人才。

其中, 黃埔一期和四期 都湧現出了許多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將軍, 尤其是黃埔四期還出了個林彪。

可若論起純軍事理論和在 黃埔校內的成績 ,其實 林彪的成績相當不怎麽樣 。當年,黃埔內有個不成文的規矩, 成績差的,會被分到各個部隊當軍官 成績好的,則大概率會被蔣介石親自留下。

當年 黃埔四期生 中,就有一位曾被蔣介石 親自邀請 要他來當自己的秘書,他就是 郭化若

郭化若 在黃埔四期的 學員錄取榜位列第一名 ,畢業典禮上,也是他來作為 學生代表 發言講話,功底可見一斑。

這樣 才露在外 的精英人才,即便是拒絕了邀請,按道理來講,應該也會被國民黨盡力挽留的。可就在 數年後,郭化若卻跑到紅軍成了毛澤東的座旁高參 ,從紅軍時代一直到解放戰爭,他都活躍在各級參謀崗位上。就連主席也誇他說: 「軍事才能不輸於我。」

可就是這麽一個資歷和才能都算拔尖的高參,最後 授銜 卻只是個 中將 ,這又是為何呢?

政軍全才,到井岡山再次被朱毛二人爭奪

與對部隊文官的刻板印象不同,郭化若將軍的家庭並非是什麽大富大貴,而只是一個 貧民出身。 他進了黃埔後很快就入了黨,不過也是秘密的,所以蔣介石邀請他時對此也不知情。他在推脫蔣介石的邀請時,只說: 「軍人應當戰死在疆場」

雖說主要是推辭,但 郭化若將軍確實有著帶兵的夢想 ,黃埔畢業後,他帶著部隊參加了青年兵的 東征和北伐 。後來正準備 趕赴南昌參加起義 ,誰知道名頭太大,他所在的 教導團被全部扣了下來。

郭化若自己想辦法逃掉了 ,並根據訊息追上了起義軍。可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南昌起義軍在後來遇到了很大困難,兜兜轉轉了很久才到了 井岡山 。郭化若這樣的人才,部隊不舍得他白白死在混戰中,於是便讓他去 蘇聯炮兵學校繼續留學

僅僅 過了一年不到 ,聽說起義軍在井岡山上建設地如火如荼,並想辦法完成了工農兵聯合。郭化若興奮不已,顧不上學業,馬上就要求退學回國。

蘇聯的炮校校長倒也不是可惜人才,畢竟郭化若到蘇聯也就幾個月,還沒有顯現出什麽才華。 只是作為校長,學生剛開始學習就要退學,實在有些不像話,更何況這還是軍校。

炮校校長當面 駁回了郭化若的退學申請 ,還以關禁閉為威脅。誰知這反而更加刺激到了他,郭化若表示自己不怕關禁閉,除非一直關著他,不然他就是要回國。

校長無奈之下,只得選了個折中的辦法, 關一周禁閉再放他走,這樣也符合規矩。

郭化若拿到處罰單, 興奮地快要睡不著覺,連在禁閉室裏都經常哼歌。外面的衛兵都說他像個瘋子。

1929年春,郭化若剛回國就撞上了國民黨對蘇區的第一次圍剿 朱德總司令 親自安排他去了第二縱隊。結果 第一仗漳平戰役 ,郭化若親自操炮一發幹到了敵人的指揮部,其後帶著部隊迅速撲上,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這一仗過去,他就被任命為 縱隊參謀長 ,第二仗 轉戰東江 後,由於原二縱隊司令的犧牲,他又被升為 二縱隊司令 ,和第一縱隊的 林彪同級。

不過實際體驗下來,郭化若的軍事水平高超這點不假,但貌似對於統合各個單位的作戰有些苦手, 他自己也被弄得精疲力盡,主動辭去了司令職務 ,被轉頭調去了 紅四軍軍部任朱德的參謀。

到了紅四軍軍部,朱德看這個參謀怎麽看怎麽合適,打算把他長期留下。可毛澤東這邊也看中了郭化若, 兩人為了爭奪他一時不分勝負。 最後兩人決定各退一步, 讓郭化若同時擔任軍事參謀處長和毛澤東這邊的前委秘書工作。

能被朱德和毛澤東同時爭奪要留在身邊的人,這世上可不多。

而在 古田會議前 ,郭化若應毛澤東的要求還做出了一份詳實的材料, 分條闡述了紅四軍中存在的各種政治工作上的問題 ,且能夠 與軍事上的利弊做出聯系 。這份材料也成了毛澤東後來進一步總結出 「以黨治軍」、「支部建在連上」 等先進治軍思想的基礎。

長征險些被留下

在蘇區的多次 反圍剿作戰 中,郭化若都做出了 突出貢獻 ,往往他的工作並不是那些最出彩的,但作為 補充作用 ,卻可以讓偉人們的戰術思想更能為普通士兵所懂。

因此, 郭化若在毛澤東這邊的分量舉足輕重。 而在李德博古上台後,這些經歷反而給他招來了更大的災難,甚至被 解除職務 後調到了 軍校教書 ,且被無緣無故 開除了黨籍 。這種遭遇讓郭化若的內心相當痛苦,但他仍舊保持了自己做一行愛一行,做一行精一行的風格,在學校也算是為數不多的 「無黨籍」模範教師

長征期間 ,還是因為郭化若此前和毛澤東走得太近,險些被留在根據地。多虧了當時紅軍大學幹部團參謀長 鐘偉劍 的求情,才算得到了隨隊伍一起走的資格。後來鐘偉劍在二次攻陷遵義時不幸犧牲,郭化若便加入了 陳賡的幹部團 參謀 一職。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郭化若都未再做出過什麽顯山露水的事,直到 1937年到了延安 後,毛澤東主動找上了他。

自從1932年被開除黨籍, 郭化若 就一直很委屈,但卻沒有因此背棄信仰,工作一直做得很好。 可不論是在個人發展上,還是私人生活方面,都難免有些擡不起頭。 連找物件時,對方一聽他不是黨員,也都不要談了。

為了給郭化若 平反 ,延安的中央組織部把當年所有對郭化若的指控都收集了一遍,然後 從蘇聯時期到蘇區時期,一點一點逐步找記錄和材料進行驗證。 經過整整一年的細致平反,郭化若才終於在 1932年7月12日重新恢復黨籍

黨籍恢復了之後, 職務自然也應當官復原職。 經過幾年的沈澱,郭化若對政治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度也是無可挑剔。 在毛澤東身邊擔任軍事高參期間,他還順便組織了一些面向紅軍的刊物,以及一些大戰略研究的工作。先後刊寫了 【抗日遊擊戰爭戰術基本方針】以及【日本的速勝論為什麽必將失敗】 。後者作為毛澤東 【論持久戰】 的補充,被【八路軍軍政雜誌】刊登,成為了許多基層指戰員的精神食糧和持續抗爭的信心源頭。

抗日時成國軍運動戰教師

西安事變後 ,國共結成了抗日統一戰線。共產黨的軍隊力量較弱,卻距離日軍更近,但也就這麽堅持了下來,可相對的, 國民黨的部隊卻在日軍的進攻下一退再退,讓日軍得以長驅直入,大有一輸到底的勢頭。

忻口會戰 中,國軍大軍團作戰, 八路軍和閻錫山的晉綏軍精銳盡上 ,牢牢堵住了 日軍主力阪恒師團 對忻口的攻勢。可會戰的結果,確是國民黨派出的雜牌部隊白白 丟了娘子關 ,導致日軍得以從東面延鐵路長驅直入,晉綏軍和八路軍只得撤退,一路潰退還 丟了 省會 太原

客觀來說,負責守娘子關的將士雖然成分復雜,但 抵抗意誌並不弱 。可奈何 蔣介石舍不得給他們發足夠的給養 。比如此戰中原西北軍的部隊,在楊虎城被架空後,他們的裝備甚至都沒有更新過,鄧錫侯的 川軍更是穿著草鞋跑來山西的

試問,這樣的部隊怎麽能抵擋日軍準備已久的入侵?

忻口會戰, 單娘子關守軍就死傷近三萬,日軍傷亡卻只有三四千左右 ,可見蔣介石根本就沒有在這些部隊身上投什麽成本。

忻口會戰的慘敗讓毛主席氣得不得了 ,因為他早在會戰準備階段,就已經發電提醒過閻錫山娘子關的重要性。 奈何蔣介石就是沒有重視,這才導致會戰的全面崩盤。

基於這些原因,毛主席認為, 恐怕對於國民黨這些軍閥來說,跟他們講戰術上的辯證思考,唯物主義什麽的,估計他們是連聽都不會聽。 為了抗戰大業,還不如給他們 宣傳一些古代兵法精要 ,讓國軍也側面學一些運動戰。

負責在戰術上對國民黨軍進行引導宣傳的,就是郭化若。 他為了宣傳運動戰思路,借了三國時期的 赤壁之戰 ,以及春秋戰國時的 齊燕即墨之戰 為例,在 【八路軍軍政雜誌】 上刊登了兩篇文章,後來經過國民黨特務的稽核,也傳到了國軍那邊宣傳。

早在 遵義會議 上, 凱豐 就嘲諷過毛澤東只是個按照【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打仗的農民,可事實是,毛澤東當時確實還沒看過【孫子兵法】,但凱豐這麽一說,反倒讓他重新提起了興趣。但從長征以後,抗日軍務繁忙,一時還沒抽出時間看。見郭化若的文章順利在國軍中產生了影響。毛澤東便勸他趁熱打鐵, 不如就以國共雙方的戰例為參考對應【孫子兵法】,整理出一份戰略思想的研究材料。

這也就是後來 郭化若將軍 【孫子兵法譯註】 的由來。這本書至今仍是研究【孫子兵法】的 權威性入門資料 。在當時更是一經刊載便轟動一時, 引得許多國軍軍官開始到處尋找渠道采購【八路軍軍政雜誌】 。因為本書,郭化若在建國後還被評為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孫子兵法】研究專家。

調任華野,以及對粟裕的建議

馬克思主義要求,理論必須和實踐相結合。 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又恬不知恥地發動了國共內戰。 郭化若深感自己長期從事文書工作,對於實戰已經有了些生疏。 為了以後更好地投入工作,他申請調往一線軍區參與戰鬥。當時作為國民黨進攻的重點,華中和山東就是兩軍對壘最激烈的地方。 經過毛主席的同意,郭化若便暫時調往了魯南軍區,擔任副司令員。

在魯南軍區期間, 郭化若與王必成將軍是作戰搭檔 ,不過跟一般的政委不同,郭化若由於長期擔任作戰參謀,有些時候會說話太直。比如,在 沙土集戰役 後,王必成的 六縱 雖然贏下了勝利,但 傷亡頗大 ,讓他很是傷心。想到郭化若此前在中央軍委這麽長時間,便在慶功會上請教他部隊作戰的問題。

誰知道郭化若可沒有給他留面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王必成和六縱的失誤。

比如說,戰爭打到現在,國軍和解放軍的 作戰火力都有較大的提升 ,但六縱的作戰仍按照過去抗日戰爭時期養成的習慣,進攻時習慣性地 縮小作戰半徑,集中步兵火力 。這樣當然會讓國軍的火炮造成更大的殺傷。其次是,六縱的 進攻並沒有和後方火炮配合得很好 ,往往造成火力浪費,同時也沒有減輕步兵的傷亡,得不償失。

再有的話,就是一些客觀上的遺留問題了,或許是因為 長期缺乏通訊器材 ,各個作戰部隊之間 交流效率很差 ,往往命令有嚴重的滯後。

當著全縱隊的指戰員面前,聽郭化若這番話,確實有點兒讓人 老臉一紅 。好在王必成將軍的性格沒那麽暴躁,冷靜思考後,郭化若的觀點確實是有道理。

很多事情是明擺著的,但別人不指出來,局內人永遠發現不了。

1948年 ,面對中央決定的 「南下江南」 戰略,粟裕勇敢地提出了異議,並說服了毛主席允許華野在粟裕的指揮下直指中原。 豫東戰役 後,華野開始籌備在中原 與敵軍主力進行決戰 ,也就是後來的 淮海戰役

作為六縱的副司令員,郭化若在 豫東戰役的總結大會上 同樣指出了這次戰役各部隊的不足。既然中央和陳粟兩位指揮員已經確定要在中原展開大膽進攻,那麽就 不能總是逃避困難 。這是過去長期 遊擊戰爭 中養成的 戰術慣性 ,在未來的大會戰中一定要克服這點。

對於作戰環境和目的的改變,華野各部隊也應該盡快適應,比如 平原作戰和攻堅作戰 ,以及平原上的 陣地阻擊戰 ,還有部隊之間的戰術交流和溝通。

當然,由於華野經過了多個部隊雜糅在一起,粟裕的威望在這裏也並沒有那麽高,最要緊的還是 之後大會戰中的指揮工作與指揮關系的問題 。是否服從戰術指揮,是戰略目的能否達成的關鍵。

建國後的授銜

縱觀郭化若的前半生,以及他提出的這些精準到點的作戰意見, 可見其著實是個軍政一把抓的全才。郭化若的名號即便是在國軍那邊也是響當當的。

在雙堆集戰役後,杜聿明被我軍活捉,聽說抓捕的過程中杜聿明受了傷,郭化若便專程趕來關心。

杜聿明本還是一副心高氣傲的樣子誰都不理 ,但一聽說來的人是自己的 「學弟」郭化若 ,態度馬上一轉,只因他當年也是 「追更」過郭化若著作的忠實讀者。

在建國後為各部軍官授銜時,有如此才幹的郭化若卻只評了個中將,這個也是有原因的。

郭化若長期擔任的職務是 軍事參謀 ,所謂參謀,其實就是部隊 作戰指揮鏈 「三當家」 ,居於 軍事長官 政治長官 之後。雖然不需要承擔太多責任,但也沒有權利越過兩個上級直接下達命令,這也導致戰後論功行賞時分到的功勞也少。

而與 另一位長期擔任參謀工作的全才——陳賡大將 對比,郭化若的資歷也有些太淺了,尤其是 在蘇區被開除黨籍後 的那段 空白期 ,之後也 很少直接指揮作戰 ,軍功又不足。

因此,在最後的授銜名單上, 郭化若將軍只是被評了個中將。

不過, 每個崗位都有各自的任務和責任 ,軍銜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能力,郭化若將軍在參謀一職上的作用實在太大,已經完全遮住了他的指揮能力。

這過人的才能也算是有利有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