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兒童節:古希臘的兒童,男孩女孩一樣養?看完覺得他們真不快樂

2024-06-04歷史
希臘風的兒童節

每年的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童年是大部份人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也是我們一生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時代,每個文明也都經歷過童年時期。作為西方文明的童年,古希臘有豐富的關於兒童的論述,就讓我們去看看吧。

一、文物中的兒童:男女無差別

古希臘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對於古希臘歷史的認識,我們必須依靠出土文物。那麽,在出土的文物裏,古希臘兒童是什麽樣的形象呢?

海神波塞冬雕塑

在出土的一組雅典兒童「搖籃」造像中,我們可以發現,海神波塞冬的孩子們在搖籃中安眠,波塞冬作為家庭中的父親——成年男子,親自照看自己的孩子。另外一組由耶魯大學保存的古代雅典男孩、女孩造像顯示,男孩與女孩從面部特征、發型、體型到穿著的衣物都是相同的。蘇尼奧海角的波塞冬神殿裏的男孩立象,男孩有著明顯的性別器官,但是卻頭發成辮,且面部缺少顯性的性別特征,發飾和女孩並無二致。

古希臘男孩雕塑

在馬拉松附近海域打撈的普拉克西特列斯著名雕塑,男孩有著明顯的性特征,卻像女孩一樣有著柔軟的身體和線條。這些都說明,在古代希臘,兒童是不存在明顯「性別」區分的。

作為離兒童生活最為接近的文物——兒童玩具,更加能體現出古代雅典兒童的生活面貌。「學齡」兒童的玩具明顯是與未來成年人城邦政治、軍事生活息息相關的,透過遊戲,兒童習得如何進行政治組織和軍事行動。雅典地區的一處墓葬底座的浮雕中,刻有兒童玩曲棍、鬥狗和摔角的畫面,生動活潑。兒童透過在學校、街道和社區中進行遊戲和活動,模仿城邦中成年男子的生活方式,為城邦政治的延續奠定基礎。

古希臘兒童賽馬雕塑

兒童的屍體被放置在一個「球形」或者說「蜂窩形」的墳墓中。年滿40天而死去的兒童,被埋葬在球形墓葬內部,而不足40天的則被埋葬在外部。已經斷奶的兒童有一些諸如「谷物」、「瓶罐」以及帶有宗教性質的陪葬品一同參加喪葬。公元前5世紀,帕洛斯島墓碑上刻繪著女孩捧鴿浮雕,鴿子代表脆弱的生命,女孩就是死者,抱著鴿子代表新生。

抱著鴿子的兒童

公元前13世紀初的米凱納衛城的雕塑中,冥界之後泊爾塞福涅以兒童形象依偎在母親,谷物女神德墨忒爾身上,進行秘密儀式,這是兒童神性的表現。兒童的神性不僅是對傳世文獻中兒童形象的沖擊,更是直接佐證了社會性別。

依偎在德墨忒爾身上的兒童

可見,出土的文物裏,古希臘的兒童不僅有著豐富的遊戲和娛樂方式,而且在兒童早些時期,並沒有嚴格區分出他們的性別,這與中國古代男女有別的觀念很不相同,顯示出中西文明根源的差異。

二、 書中 的兒童: 小大人

雖然文物能夠直觀地反映古希臘兒童的現狀,但是,我們對古希臘兒童的認識更多的是來自於書籍中的記載。這些古希臘的哲學家、戲劇家的書籍表現了「理性」的兒童形象。

在古典時期的哲學家看來,兒童是在父親協助下的母親養育之下長到3歲左右。然後繼續由家中的母親和乳母進行教化。

柏拉圖在和外邦人言說古希臘兒童的時候,就自豪地表示,在古希臘,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他的智慧是由家庭教養賦予的,母親和父親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以講述英雄時代和祖輩的輝煌業績為主,這種教養方法培養出來的就是一個為未來政治生活服務的「理性」的兒童。他們從小從父親嚴苛的教育和母親講述式的教化中學到的是,有著英雄業績的先祖是如何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的。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除了父母親,乳母(保姆)對兒童的照顧也很重要。兒童在保姆的照料下,學習如何進行集體生活,如何在集體生活中使用合適的得體的語言,一直到上學。

古希臘著名戲劇家阿裏斯托芬在他的兩部戲劇【騎士】和【雲】中對古代希臘兒童的生活進行了描述。

戲劇家更關註的是下層人民(以及奴隸)的兒童,他們遊走於市場,生活裏充滿打鬥、欺騙、偷竊,是社會治安的不穩定因素。但是,集市的爭辯同樣使得這些兒童學會了如何進行辯駁,即使是撒謊式的辯駁。作為「不穩定因素」的底層兒童,同樣是在城邦體制中成長和鍛煉的。

古希臘戲劇家阿裏斯托芬

可見,在古希臘留存下來的書籍中,我們看到的古代希臘兒童是沒有個性,沒有娛樂的,他們不能進行玩樂,不能賽馬,不能玩玩具,不能頂撞父母,他們只是「小大人」,所做的、所學到的一切都是為未來的城邦政治生活所服務。

文史君說

從出土文物所見的古希臘兒童生活色彩豐富,孩子們有著豐富的玩具和遊戲方式,且男孩與女孩並沒有嚴格的區分,父母同時撫育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文獻記載中,兒童的形象則是城邦成年人的縮影,他們沒有自己的個性,只是未完成的成年人。

這種復雜的形象就和「兒童」這個概念一樣,一方面我們認為童年應當無憂無慮,有著金色的光輝;另一方面,社會的競爭壓力、內卷的狀態傳遞到兒童身上,孩子們也只能背上沈重的書包,為將來成為全社會所認可的合格的成年人而努力。兒童節的目的就是提醒我們,到底什麽才是孩子的天性,什麽才是真正的「兒童」。六月一日到了,大朋友、小朋友們,都去放個假吧!

參考文獻

王曉朝:【柏拉圖期間】,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Mark Golden,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classical Athens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John H. Oakley,Greek Children: Three New Iconographic Studies,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 Vol. 118, No. 4 (October 2014)。

(作者:浩然文史·史海尋珍)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