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標不死,朱棣也可能造反,朱棣打朱標,有幾分勝算?

2024-05-09歷史

朱標不死,朱棣也可能造反,朱棣打朱標,有幾分勝算?

在大明歷史的若幹重大時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系列引人註目的事件。在公元1380年,燕王朱棣年滿二十歲,正式接受封號;隨後兩年,馬皇後辭世,而僧道衍(姚廣孝)則躋身燕王府。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亦離世;而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任皇位。待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成功平定「靖難」,並宣布改元為永樂。

審視這段歷史,我們發現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在馬皇後逝世、太子朱標仍在人世之際,燕王朱棣似乎已經懷抱奪位的心思。這讓「朱標不死朱棣不反」之說顯得並非符合實際情況——或許朱棣並非等閑之輩,不論太子是否在世,他都可能鋌而走險發動「靖難」;又或者,朱棣或許本就性格剛烈,若朱元璋依然在位,他也可能迫於逆境而敢於謀反。

朱棣發動「靖難」的一個關鍵人物,毫無疑問是被譽為「黑衣宰相」的姚廣孝。從【明史】關於姚廣孝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發現朱棣對反謀的雛形早在洪武十五年就已經開始醞釀,而太子朱標則在十年後才離世:「高皇後崩,太祖選擇高僧侍奉諸王,以祈求經驗的福祉。宗泐當時擔任左善世,推薦了道衍。燕王與他的交談非常投機,請求他成為隨行者。到達北平後,他住在慶壽寺擔任住持。他在宮中進出,行蹤非常隱秘,時刻避開別人的耳目。」

朱棣與姚廣孝頻繁交流,兩人默契十足。在私下裏談論的內容顯然不是關於如何為父親和哥哥保衛北疆的計劃,而是如何為燕王謀取一頂「白帽子」——姚廣孝的誌向並非是輔佐藩王,而是立誌成為一位龍的臣子,為自己的君主贏得至高無上的地位:「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劉秉忠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得力助手,協助他奪取帝位後被封為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常山王。姚廣孝之於朱棣的大喜表明他同樣渴望在明朝引起天翻地覆的變革。

姚廣孝效仿劉秉忠的模式,最終成為朱棣永樂朝的重要臣子:被追贈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盡管未封為王,但他基本上可以被稱為「第二個劉秉忠」。

姚廣孝這位「二號劉秉忠」天天唆使,使得朱棣難以不反叛。但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也不難發現朱棣本身存在問題:如果他並無奪位之意,為何不將姚廣孝送至京城,由父兄處理?

朱棣與姚廣孝密謀了整整十年,熬死了大哥朱標,再經過六年,連父親朱元璋也不幸病故。此時的朱棣已經可以毫不顧忌地行動了。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在選兒媳婦時的錯誤決策,導致了一場巨大的禍端:明朝軍事統帥徐達雖然已故,但在軍中的影響仍然存續,而徐達正是朱棣的嶽父!

仔細觀察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全過程,我們會發現,京營主力與朱棣交戰時基本上是舉棋不定。即使沒有建文皇帝朱允炆「勿傷我叔」的旨令,朝中的軍官也未必會對朱標下死手。就像三國時期張飛在當陽長阪擋住曹軍一樣,大家都知道橋上那位黑大漢是夏侯淵的親侄女婿,與曹操也算是親戚。朱棣作為大將徐達的女婿,一般的士兵官員怎麽可能向他發動攻擊?

徐達在軍中的聲望是眾所周知的:「中山(徐達被朱元璋追封為中山王)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達言簡慮精,善拊循,與下同甘苦,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嚴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百數,閭井宴然,民不苦兵。」

在軍中和民間,徐達的人緣廣泛,朱棣的背景甚至比大哥朱標更加強大。明朝軍事兩大重要人物分別是徐達和常遇春,而朱棣則與這兩位將領緊密相連:徐達的女兒嫁給了朱棣,而常遇春的女兒則成為了朱標的妻子。

值得註意的是,朱元璋的安排似乎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按照長幼有序的原則,本應是朱標娶徐達的女兒,而朱棣娶常遇春的女兒,這樣才能保持門當戶對的原則。

由於常遇春早逝,其子常茂在洪武年間失去了權勢,即使常遇春仍在人世,其人緣也遠不及徐達。【明史】對常遇春的評價褒貶不一:「開平天不假年,子孫亦復衰替。貴匹勛齊,而食報或爽,其故何也?太祖(朱元璋)嘗語諸將曰:‘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信哉,可為為將帥者鑒矣。」

常遇春雖是朱允炆的姥爺,但並非親姥爺。朱標先娶了常遇春的女兒為妃,然而常妃在洪武十一年就已經逝世。她與朱標有兩個親生兒子朱雄英和朱允熥,而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則是由繼妃呂氏所生。由於這一安排,常遇春的舊部看到朱允炆時,可能並不會感到親近,反而有些感到悲涼和失落。這一點可以理解:如果劉備廢黜劉禪而立劉永和劉理,關羽和張飛可能會感到不適,而趙雲則很可能強烈反對。

隨著常遇春和常妃相繼離世,朱標一脈與軍方的緊密聯系基本中斷。繼妃呂氏的父親是太常寺卿呂本,而朱允炆的正妻則是光祿少卿馬全之女。然而,這兩位「老丈人」在軍中並沒有半點影響力。

在這個時候,我們不難發現朱元璋或許犯了一個錯誤:朱標的常妃於洪武十一年辭世,而在這種情況下,繼妃的選擇應該從徐達的另外三個女兒中挑選一個——徐達的長女徐儀華(也有史料稱為徐妙雲)在洪武九年已經被冊立為燕王妃。

在為兒子選擇媳婦時,朱元璋並沒有首先考慮從徐達家中選取,這或許是一個錯誤。由於老大朱標續弦時,他選擇了呂家的女兒,而呂家曾在遠朝為官,這使得整個安排顯得不夠穩妥。

如果朱標的太子妃是徐達的長女,並且生下了皇太孫,即使朱棣有了反叛的念頭,那些曾在徐達麾下效力的中下級軍官成長起來,也可能會與他展開激烈的對抗。

朱元璋在一生中表現得既精明謹慎,又在某些時刻顯得糊塗失策。在為兒子挑選伴僧和選媳婦這兩個問題上,他都犯下了一些重大錯誤,為未來埋下了潛在的隱患。盡管明白朱標戰鬥力強悍,卻將一個「病虎」送到他身邊。同樣,明明知道軍隊至關重要,卻讓太子一脈與軍方逐漸疏遠。

朱標以仁厚而聞名,但在天家無親的情況下,過於仁厚有時也可能刺激野心勃勃的人。朱元璋或許未能意識到,在大明王朝初期,存在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即太子身體狀況欠佳。

朱家太子經常「多病」,這往往成為藩王謀反的導火索。即便是朱棣,靠著靖難起家,也曾因朱高熾的肥胖問題而感到困擾。朱高煦一直虎視眈眈,恐怕也是因為看出大哥太過肥胖,存在潛在的弱點。

回顧洪武年間的重大事件時間線,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在皇權面前,親情和兄弟情都顯得脆弱,而朱元璋對兒子們卻表現得極盡呵護和信任。除了太子,幾乎所有被封的藩王都掌握著重要的軍隊,這為將來親兄弟間的內鬥埋下了潛在的伏筆。

在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中,徐達的大兒子徐輝祖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邊,然而朱允炆卻對徐輝祖不信任:「命帥師援山東,敗燕兵於齊眉山。燕人大懼。俄被詔還,諸將勢孤,遂相次敗績。」

與此同時,徐達的四兒子徐增壽成為朱棣安插在南京城內的坐探:「建文帝疑燕王反,嘗以問增壽。增壽頓首曰:‘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及燕師起,數次向京師輸於燕。」

靖難之役中,朱元璋挑選兒媳婦的錯誤弊端真正顯露無疑,這也給讀者提出了一個難題: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而是順利繼位稱帝,他的四弟燕王朱棣已經策劃了十五六年,是否願意安分守己成為一位藩王呢?如果朱棣決定悍然起兵反叛大哥,最終是否有足夠的勝算呢?

在筆者看來,如果朱標成為皇帝,或許就不需要采取削藩的手段。即便要削藩,也可以采取溫和手段,多在京城興建幾座王府,將弟弟們請回來共同歡聚——然而,有了姚廣孝這位謀士出謀劃策,朱棣可能很難找不到發動「靖難」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