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韋賢的「一經文化」:確保家族高門大戶,經久不衰

2023-12-07歷史

京兆(陜西西安市以東)韋氏,崛起於西漢,發展至隋唐盛極一時,長安城裏流傳「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諺語,可見韋氏之興盛。一個家族能興盛如此之久,為世所罕見。

韋姓第一位史上有影響的人物是韋孟。為逃避秦的暴政,韋孟隨家人由秦地遷徙至彭城(今江蘇徐州),並追隨劉邦起義,韋孟因功被封為楚元王(劉邦之弟)傅(丞相),輔佐元王祖孫三代30余年,他是家族中的第一位丞相。末代楚王劉戊荒淫無道,與吳王劉濞密謀「七國之亂」,韋孟作詩譏諷並辭官歸隱,舉家遷到鄒(今山東鄒縣)。後來,劉戊落了個兵敗國亡的下場,而韋孟抽身及時得以保全。

韋孟的五世孫韋賢,自幼聰慧好學,待人忠厚質樸,精通【詩】【禮】【尚書】,深得鄉賢鄰裏擁戴,開館授徒傳播詩書文化,聲名遠播,時人稱為「鄒魯大儒」。

後來,地方官員向朝廷舉薦韋賢,漢武帝派使者以「公車」征聘其入長安,擔任博士一職,漢武帝還拜他為師講授【詩經】。為官後,韋賢充分施展其抱負與才華,與大將軍霍光擁立漢宣帝,深得宣帝器重,封侯拜相,年逾七十方準退休。

韋賢從不考慮給子孫後代留下物質財產,【三字經】中「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說的就是韋賢教子的故事。韋賢的「一經文化」,在鄒魯大地一傳十,十傳百,漢元帝還禦題「一經堂」匾額,足見其深遠影響。「一經文化」逐漸成為韋氏祖訓和良好家風,成就日後韋氏為人所稱頌的相門偉業。

韋賢有四子,除三子韋舜留在鄒魯守墳墓之外,其余均遷至長安居住。四子韋玄成,於漢元帝時任宰相,韋賢父子留下一段「父子丞相」佳話,後人將二人與高祖韋孟並稱「一脈三相」。西漢一朝,韋氏宗族中賜爵封侯的顯官名人頗多,父子丞相、三世三公、四世封侯的顯赫無人能及,家族崛起成為關內著名大族。

此外,韋賢父子創立「韋氏學」,將【詩經】研究又向前推進一大步,成為韋氏學派的代表人物。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了避戰亂南遷,逃離胡人控制區的情況外,大部份族人留居京兆,族系繁衍茂盛,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家族後裔先擔任鴻臚卿、太仆卿、刺史、中書監等重要官職,維持了公卿世家的地位。

隋唐時期,韋姓更是發展成為豪族,以韋應物、韋莊名氣較大。京兆地區韋姓人多外出為官,子孫遷居各地。據【新唐書】記載,家族登科者約110人,官拜丞相達17人,雄踞全唐之首,四朝宰相、三朝宰相、父子宰相、兩任宰相頻出。

韋氏家族的繁盛,絕不是靠運氣得來的。究其因,一靠傳統。即便有世襲罔替的門閥優勢,韋氏家族依然培育了重讀書的好家風,賦予深厚的文化底蘊,一代又一代人在復制優秀基因。隋唐以後走科舉之路,韋家人的文學修養與日俱增,唐代但凡知名的文學家,皆與韋家過往甚密,既「拼爹」也「拼己」,兩條腿走路,行穩致遠。隋以後走科舉之路,韋家人的文學修養與日俱增,唐代但凡知名的文學家,皆與韋家過往甚密。二靠血統。韋家充分利用家族的聲望和影響,與皇室通婚,和名門望族聯姻,提升家族血統的高貴,借助姻親關系擴充其政治影響。這兩個深層次原因,確保了韋氏家族長盛不衰,直至宋代以後才開始衰落,淹沒在歷史的塵煙中,難覓身影。

韋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