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沖突背後的真相:粟裕與彭德懷之間的隱秘紛爭

2023-12-10歷史

粟裕將軍是解放戰爭時期第三野戰軍的傑出領袖,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建國後他多次被降職,這不僅是因為一些外部原因,更因為他在部隊正規化行程中的不適應。治軍如治國,應該依據法制而非個人力量,確保制度保障,以避免一朝清明一朝混亂的無序輪回。在革命戰爭年代,粟裕等軍事巫師的智慧和勇氣對於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到了和平時期,個人的影響必須被弱化,人民軍隊開始進行重大革新以實作正規化和現代化。然而,對於這樣的重大變革,總會有些人難以適應。在這個過程中,粟裕就成為了一個典型的例子。粟裕是我軍著名的戰略家,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在三野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甚至陳毅元帥曾感慨:「華東軍事主要靠他。

」在三野戰役中,陳毅元帥甚至放手讓粟裕全權指揮,這既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因為這讓他養成了一種「舍我其誰、獨斷專行」的習慣。但隨著軍隊逐漸正規化、制度化,他也面臨了「好心做錯事」的越權錯誤。例如在1955年,粟裕就犯了一次越權錯誤。

當時,粟裕認為在馬祖列島的作戰中,應該全面準備攻擊三個島嶼,這與中央軍委的規定相矛盾,毛主席批評他沒有依照程式匯報和請示,是大錯特錯。另外,在1957年,粟裕又犯了一次忽視外事紀律的錯誤。當時,他在與蘇軍總參謀長會談時,主動詢問了一些蘇軍相關的資料,違反了外事紀律規定。

蘇聯總參謀長回答稱,這個問題不合適,總參謀部和國防部沒有不同的分工,只有隸屬關系,也沒有提供粟裕需要的資料。粟裕的行動雖然出於工作考慮,沒有私心,但明顯違反了紀律,因此受到了批評。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接下來僅僅的第二年,粟裕在中國誌願軍回國的問題上再次犯下了「越級」錯誤。

中國新成立後,調動部隊有嚴格的規定,步兵師以上部隊、特種兵團以上的調動,都必須以中央軍委的名義批準,由毛主席批閱後發出。然而,粟裕在1958年以總參謀部的名義下達了最後一批誌願軍部隊的歸國命令,這是一次非常嚴重的越權錯誤。因此,彭德懷多次點名批評粟裕,粟裕的總參謀長一職也被撤銷,由黃克誠代替。

許多人認為,彭德懷與粟裕之間存在矛盾,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個人恩怨,而是粟裕本身性格和多年習慣造成的無意之過。在軍事謀略上,粟裕是個天才,但在人情世故和程式制度上則顯得不夠成熟。再加上他在戰爭年代養成的「不拘一格」的決策習慣,讓他屢屢犯下「無意之錯」。

粟裕對自己這個弱點也很清楚,晚年時多次表示不怪罪彭德懷,是自己做得不夠周到,展現了一位坦率無私的優秀革命家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