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0 年 4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香凝罹患胃炎,由其家人送至醫院診治。在周恩來與宋慶齡的關懷下,何香凝轉危為安。
1971 年,年逾九旬的何香凝老人身染重疾,她深知自己所剩時日無多,遂向周恩來提出其最後的訴求:逝後不願火化,欲將遺體送至南京與廖仲愷合葬。
當時,黨中央內部大力提倡火葬,毛主席與周恩來是領導群體中率先主張火化的人。許多人認為周恩來會拒絕何香凝,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毫不猶豫地表示:「我代表黨中央及毛主席應允您的請求,請您放心。」
周恩來的一番言辭甚是暢達,給何香凝老人的內心帶來極大慰藉。然而,身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何香凝,緣何能得此殊遇呢?
【從大家閨秀到革命戰士】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程中,眾多革命女性紛紛湧現。何香凝與宋慶齡相仿,其革命征程長達半個多世紀。
何香凝在香港出生,其父親何炳恒為知名的茶葉商賈,家中頗為殷實。然而,何炳恒思想極為守舊,不但不許女兒求學,更是要求女兒如「上流社會」的閨中女子那般纏足。
何香凝自幼便頗具反抗意識,對父親所提要求,無一予以踐行。白日她遭家人逼迫纏足,夜晚歸家後便暗自以剪刀將其剪短。與此同時,她購置了一些學校所用課本,向正在求學的兄長求教學問。
何炳恒耐心勸誡女兒,期望其主動纏足,以躋身上流社會,為家族增光。然而,何香凝始終堅守己念,無奈之下,何炳恒只得打消此念頭。
歲月更叠,何香凝已至適婚之齡,周遭媒妁紛至何家說媒。然當其知曉何香凝為大腳女子後,便徑直轉身離何家而去。於此之際,廖仲愷現身了。
廖仲愷生於舊金山的一個華僑家庭,與何香凝年歲相當。廖仲愷的童年備受眾人歧視,他由此深知,一切不公皆因祖國的滯後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所致。自此,推翻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構建一個更為強盛的祖國,便成為他畢生奮鬥的方向。
廖竹賓乃愛國之海外遊子,其子廖仲愷受家庭影響,於美國接受先進教育。廖仲愷漸長之時,廖竹賓卻身患重病。臨終之際,他對兒子的婚事作出明確要求:需娶大腳女子為妻,以免遭洋人恥笑。
經媒人牽線,廖仲愷與何香凝喜結連理。受丈夫影響,何香凝的人生出現轉變,她由一位富家小姐逐步蛻變為一名堅毅的革命誌士。
廖仲愷洞察到中國時局的紛擾,急切期望將民眾從危難中解救出來。故而,他決意赴日本深造,探索救國救民的途徑。其妻子何香凝對丈夫的這一抉擇給予了全然的支持,為助力丈夫順利完成學業,她將自己的全部陪嫁首飾變賣,以資助丈夫前往日本求學。
經丈夫勸勉,何香凝在 1902 年赴日,相繼在女子師範學校及東京東鄉女子學校求學。
1903 年 9 月,夫婦二人參與了於東京開展的中國留學生集會。於此集會中,孫中山進行了有關革命救國的宣講演說。他籲請中國的有誌青年凝聚合力,為中國革命貢獻力量。
夫婦二人聆聽完孫中山的演講,內心深受觸動,即刻表明願投身於中國革命,為國家邁向強盛奉獻自己的一生之力。
1905 年,由孫中山組建的同盟會於日本東京正式創立。廖仲愷夫婦經孫中山舉薦,正式成為同盟會成員,系同盟會的首批會員。
加入同盟會後,何香凝始終心系中國革命事業。她不但承擔同盟會的日常運作職責,還把家人給予她的生活補助捐贈給同盟會,用作革命活動的資金。
1911 年春,國內形勢產生重大轉變。在此危急關頭,何香凝與丈夫廖仲愷毅然歸國,投身革命鬥爭,為辛亥革命貢獻甚巨。
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後,廖仲愷與何香凝投身於護法運動。何香凝有力地輔助丈夫進行聯絡革命人士、傳播革命理念、構建革命機構的事宜。
【孫中山留下臨終囑托】
1922 年,粵軍將領陳炯明對孫中山所提出的北伐策略表示不滿,於廣州挑起兵變。在事變即將發生之時,陳炯明遣人將何香凝的丈夫廖仲愷拘捕。
何香凝獲聞此訊,即刻察覺到事態之嚴峻性,抱病的她多方奔走,持續探尋孫中山與宋慶齡的情況。當其獲悉孫中山身處永豐艦後,她獨自前往找尋孫中山,並給予諸多有益資訊。
丈夫廖仲愷尚在陳炯明掌控之中,何香凝全然不顧自身安危,再度折返以營救丈夫。
何香凝憑借自身於國民黨內的影響力,持續對陳炯明施加壓力,從而爭得了探視廖仲愷的契機。在監牢中,何香凝向其夫傳遞了有關孫中山的訊息。
鑒於形勢不斷惡化,陳炯明決意把廖仲愷押至一處隱秘之地予以槍決。何香凝獲悉後,全然不顧他人阻攔,即刻趕赴陳炯明所在之會場,對其加以斥責。
於陳炯明所召開的軍事會議中,她直面與會人員,高聲斥責:「仲愷何過之有於你?……吾今既至此,亦未作生還之想。仲愷究竟殺或放,汝今日務必予吾一回應。若殺,任汝等為之。若放,當下便令其隨吾歸家。」
陳炯明雖欲加害廖仲愷,然鑒於廖仲愷夫婦於黨內之威望,其未敢直言。為免事態擴大,陳炯明只得下令釋放廖仲愷。
廖仲愷獲釋後,何香凝攜其夫連夜趕赴香港,抵達一處安全之地。陳炯明慨嘆:「我竟敗於一女子之手。」
1925 年,孫中山罹患重病,赴北京協和醫院醫治。廖仲愷因在廣州事務纏身,遂托付妻子何香凝趕赴北平,協助照護孫中山。
孫中山深知自身病情危重,所余時日無多。其心中所憂,一則為未竟之革命大業,二則為妻子宋慶齡。
孫中山臨終之際,緊執何香凝之手,期望其在自己離世後妥善護佑宋慶齡。
何香凝望著臥於病榻的孫中山,內心悲痛不已,當即表明定會全力護佑宋慶齡,並堅定秉持孫中山所倡之革命理念,致力實作其未竟之革命大業。
孫中山先生離世後,蔣介石所率的國民黨右翼分子企圖借此契機,攫取黨內至上權力。而力主與共產黨人友好合作的廖仲愷在黨內頗具影響力,被蔣介石等視作心腹大患,亟欲除之。
1925 年,廖仲愷收到臨時參會的通知,需前往參加國民黨中央內部會議。他與妻子剛離家不遠,周遭殺手便現身,子彈徑直擊中廖仲愷的頭部與身軀,致使其當場殞命。
何香凝擁著丈夫的遺體,內心悲痛萬分。待其冷靜後,何香凝明晰此乃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精心策劃已久之事,其與反動派抗爭的信念愈發堅定。
【何香凝痛罵蔣介石:你也太背信棄義了】
孫中山與廖仲愷先後離世後,蔣介石憑借一系列政治舉措,攫取了國民黨內部的至上權力,成為國民黨新一任領導者。縱然蔣介石大權在握,何香凝對其反動行徑毫無懼意。
1926 年 3 月,中山艦事件出現後,蔣介石拘捕眾多中國共產黨人,還對蘇聯顧問團所在大樓予以包圍,悍然違背孫中山制定的三大政策。何香凝斥責蔣介石:「先總理逝世不久,你竟公然違背其所制定的三大政策,著實背信棄義。」
此次事件過後,何香凝全然洞悉了蔣介石的真實面目,鑒於某些政治緣由,二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
1927 年 4 月,蔣介石策動反革命政變,對革命群眾展開大肆屠戮。該事變次日,何香凝於國民大會上進行了【蔣介石乃反革命派】的演講,嚴厲斥責了蔣介石的反動行徑。
蔣介石心有不甘,欲將何香凝拉攏至自己麾下。遂與宋美齡親往拜訪,然未見任何成效。
1928 年,何香凝對蔣介石等人的行徑頗為不滿,遂自行辭去黨內一應職務,移居法國巴黎。1931 年 9 月,值國難當頭之時,何香凝回歸祖國。
針對蔣介石的無所作為,何香凝於報刊上刊載了【對時局的意見】,尖銳批判了蔣介石的不抵抗策略,籲請全國軍民攜手抵禦日本侵略軍。
1932 年,一二八事變爆發,何香凝大力襄助十九路軍的抗敵行動。她偕同宋慶齡發起募捐之舉,呼籲婦女奔赴前線,以援助中國軍民的抗戰大業。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發出呼籲,期望終止內戰,共同團結抵禦外敵。中國共產黨人的舉動使何香凝深為感佩。
1937 年 7 月,全面抗日戰爭興起。年逾花甲的何香凝,罔顧自身狀況,組建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大力動員婦女投身慰勞工作。
她於全國範圍內展開動員與宣傳工作,受其影響,民眾踴躍捐資獻物,有力地支撐了抗日前線。同時,她經由多種途徑,將一箱箱藥品、醫療器械等轉運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誌對這份情誼始終銘記於心。
1941 年,國民黨反動勢力炮製了舉世矚目的「皖南事變」。新四軍九千余人遭國民黨軍隊突襲,僅千余人成功突圍,大部將士英勇捐軀,軍長葉挺被俘,此事件在全球引發強烈反響。
1 月 14 日,何香凝偕眾多愛國人士,向國民黨中央致電,嚴斥蔣介石於民族危亡之時,充當日本人的爪牙,殘殺中國同胞。
何香凝對國民黨反動派予以堅決對抗,而與中國共產黨人則是相互欣賞、坦誠相待。
1945 年,中國軍民贏得抗日戰爭的輝煌勝利。何香凝踴躍響應中國共產黨人的倡導,主張停止內戰,構建新的民主聯合政權,其諸般舉動有力推動了全國反內戰運動的蓬勃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士邀何香凝等一眾愛國民主人士參與新政協會議。其後,何香凝順利獲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以及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之職。
【何香凝提出不想火化的請求,周恩來:她這個要求應該滿足】
自何香凝加入同盟會起,直至新中國成立,她用半生精力投身於中國的革命事業。新中國成立後,因其在革命時期的特殊功績,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對她禮遇有加。
身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的何香凝於周恩來的引領下開展工作,且鑒於他們在革命戰爭時期所締結的情誼,使得兩家的關系頗為緊密。
1958 年 6 月 27 日,乃何香凝的八秩壽辰。當日清晨,周恩來、鄧穎超與陳毅等攜數十位年輕女同誌,前往何香凝的居處,為其賀壽。
年近八十的何香凝老人深為感動,她未曾料到周恩來在如此繁忙之際,仍親自前來為她慶生。整個生日宴的氣氛愉悅歡快,何香凝欣喜地為眾人各分了一份西瓜。
言及此處,眾人遂開始歌唱,陳毅唱起【馬賽曲】。於此之際,鄧穎超自桌上取來糖果,放入自己衣袋之中。
周恩來心存疑慮,鄧穎超釋言:「帶回去予孩子們食用」。周恩來並無子女,其所言帶給孩子們,實則為他們所收留的烈士子女。
何香凝體諒周恩來等人的困境,她知曉作為國家總理的周恩來,其家中生活頗為節儉。於是,她吩咐身旁的工作人員將一些點心包好交予鄧穎超。
1968 年 6 月,何香凝愉悅地度過九十壽辰後,其身體狀況驟然惡化,精力顯著衰退。周恩來獲此訊息後,屢次派遣專人前去探視。
1970 年 4 月,何香凝外出時意外摔倒在地,工作人員即刻送其至醫院。經醫生全面診斷,其被確診為肺炎,需即刻予以治療。在周恩來與宋慶齡的關切下,醫院展開全面施救,最終使其化險為夷。
1971 年,何香凝身患重病,她意識到自己所剩時間無幾,遂主動向周恩來請願:逝後不願火化,期望遺體運往南京與廖仲愷合葬。
自 20 世紀 50 年代起,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於黨內率先簽署了有關火葬的決議,而作為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更是在這些領導人之中,首批倡導火化之人。
眾人原以為周恩來會否決此要求,未料他竟豁達地應道:「我代表黨中央與毛主席應允您的請求,您盡可安心。」
周恩來面對眾人的不解闡釋道:「何老太太投身革命一生,對黨和國家貢獻頗大,她的這一要求理應予以滿足。」
1972 年 9 月,何香凝逝世。數日後,北京各界人士為其舉辦了盛大的追悼儀式。
追悼會於人民大會堂開展。全國人民常委會委員長朱德親自負責主持,國家副主席宋慶齡發表致辭,毛主席當日呈獻了花圈。
宋慶齡在致辭中回溯了何香凝的革命征途,並對其作出如下評價:「何香凝女士的一生,乃革命之一生,戰鬥之一生。」
追悼會完畢,在眾人的凝望中,何香凝的靈柩經專車護送抵達南京,與廖仲愷合葬一處,這位為中國革命事業奉獻終生的女士與世長辭。
在九十余載的歲月裏,何香凝持續目睹了中國的演進與變遷,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沈淪、奮爭與復興。她踐行了丈夫的未竟之誌,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