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同時代清朝和美國的武器有多大差距?1865年4月9日南北戰爭結束

2024-04-10歷史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1865年4月9日:美利堅邦聯軍隊總司令羅拔·李向聯邦軍總司令尤利西斯·格蘭特投降,南北戰爭結束。

南北戰爭爆發在1865年,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的5年後,太平天國覆滅1年後。

眾所周知,在那個時代的中國,無論是太平軍還是清軍,都有大量手持冷兵器的士兵。

太平軍受制於經濟實力和軍工能力較差,普通部隊的10個士兵只有2人配備火槍,其余士兵仍然持冷兵器作戰。

即便是主力部隊,太平軍每25人也只配備5支火槍和2支擡槍,一共只有7支。

曾國藩的湘軍就厲害多了,冷兵器和火器比率可以達到1:1,也就是10個士兵中5人配備火槍,5人手持冷兵器作戰。

李鴻章的淮軍火器更多,質素也更好。

早期的淮軍中,一營500人組成的38個班,有槍炮19班(劈山炮2班,擡槍8班,小槍9班),刀矛19班,全營火器共127件,其中小槍99桿,擡槍24桿,劈山炮4門。

換句話說,淮軍仍然有三分之二士兵拿著大刀長矛等冷兵器作戰。

即便是早期淮軍的武器裝備,相比同時代的西方來說也差了十萬八千裏。

小槍就是火槍,早期淮軍仍然大量裝備前裝滑膛火繩槍,同幾百年前的明軍沒有什麽不同。

擡槍則是一種大口徑前裝滑膛散彈槍,也是清軍獨有的武器,實戰中主要依靠在較近距離的散彈殺人,威力有限,射程不超過200米,屬於一種過時武器。

劈山炮是一種老舊的前裝滑膛輕型火炮,同明代的火炮沒有什麽不同。該炮相對較輕,重量從幾十斤到幾百斤,主要發射散彈,主要用於在野戰中攻擊敵人步兵方陣。劈山炮的攻堅能力很弱,因為炮彈最重不超過1.5公斤,無法對付稍微堅固的工事。

但淮軍是有天生優勢的,他們畢竟是進入上海作戰。當時上海租界的洋人和華商,都希望借助淮軍對抗太平軍,保證上海的繁榮。太平軍攻占杭州以後,整個城市遭到很大破壞,上海的洋人可不願意損失自己的利益。

所以,洋人願意提供給淮軍先進武器。李鴻章甚至收買了華爾的洋槍隊,作為僱用軍協同作戰。

由此,李鴻章很快意識到西洋先進武器的厲害,遠非當時淮軍可以相比。

洋槍隊本來只是一群烏合之眾,領袖華爾也不是什麽珍貴軍官。然而裝備大量先進武器的洋槍隊,仍然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在洋槍隊圍攻太平軍占領的嘉定戰役中,李鴻章驚訝的看到:「洋兵數千槍炮並行,所當則靡」 「大炮之精純,子藥之精巧,器械之鮮明,隊伍之雄整,實非中國所能及。其陸軍雖非所長,而每攻城劫營,各項軍火,皆中土所無」。

說起來,李鴻章和絕大部份淮軍將領不像湘軍那麽保守,同敵人太平軍一樣樂於接受新事物,開始大量引進洋槍洋炮。

李鴻章還「深以中國軍器 遠遜外洋為恥」,並行誓要「日戒將士忍辱,學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

透過洋人的支持,淮軍開始全面換裝新式武器。

到了太平軍戰爭的後期,比如最終攻打蘇州戰役時,淮軍武器裝備有較大提供。

當時5萬淮軍已經裝備新式洋槍1.6萬支以上,平均3人就有1支洋槍。

淮軍的精銳部隊,一個營500人已經下轄28個洋槍隊,10個劈山炮隊,裝備新式洋槍少則300多支,多則400多支,不再使用冷兵器。

而洋槍也多升級為使用銅火帽的前裝擊發槍,直接跳過了燧發槍時代。而這些擊發槍中,有部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前裝線膛步槍,使用米涅彈。

而劈山炮隊也有很大進步,將大量老舊的劈山炮淘汰,裝備從洋人手中購買的青銅前裝滑膛炮,12磅以下的屬輕炮,多用於野戰,有效射程1000米,最大射程3500米,遠不是劈山炮幾百米射程可以相比的。

只是,淮軍這樣的部隊在清軍中畢竟只是少數。一同作戰的湘軍、綠營、八旗兵的火器方面,就差了十萬八千裏。

那麽,我們再看看同時代,也就是南北戰爭時期(1861年到1865年),美國軍人的武器裝備。

春田M1861式步槍

相比湘軍和淮軍仍然裝備大量落後的火繩槍甚至土銃,美國軍人就厲害了。

美國南北雙方大量裝備了比較先進的燧發槍,進而裝備更先進的火帽擊發式步槍,比如春田M1861式步槍。

該槍是一種前裝線膛擊發槍,戰時制造了超過100萬支。

該槍的特點是,使用了使用米涅彈和火帽擊發!

之前各國主流步槍全部是滑膛槍,射擊精度很差,幾十米外子彈就亂飛。

M1861式步槍采用米涅彈後可以采用線膛結構,子彈發射後的精度較高,尤其是射程大為提高。米涅彈的錐形彈頭的直徑略小於槍膛直徑,這樣對前膛槍來說裝彈就很方便。使用這種子彈時,需要咬開米涅彈的紙包,分別裝上火藥和彈頭。前裝槍的裝彈相對是比較麻煩的,相比老式的前膛槍則要快速的多。

另外,M1861式步槍采用火帽擊發,比燧發槍又升級了。燧發槍的擊發失敗率是比較高的,即便最優秀的槍支也有十分之一的失敗率。

而M1861式步槍的擊發失敗率很低。火帽中的雷汞被撞擊後,基本都能成功爆燃,進而引發子彈的發射藥。

最初南北軍隊的戰術仍然落後,還是用排隊槍斃的戰術。雙方步兵推進到相距一二百米距離,一般分為三列,隨後交替互射。

隨著步槍射程和精度的提高,這種步兵戰術已經過時。

對於M1861式步槍來說,標尺射程為500米,相對精確射程直接提升到200米,每分鐘可以發射3發。

老舊的滑膛槍最大射程約200米,但士兵很少能精確命中80米以外的任何目標。

在1861年,美軍伊利諾團隊有經驗的射手,用滑膛槍朝著150米以外的面粉桶打了160發,只打中了四槍。

由於老式滑膛槍的遠距離單發命中率太低,只能讓軍隊推進到一二百米,隨後開始不斷齊射,以密集的子彈殺傷敵人,彌補步槍精度的不足。

與此相對比,新式的春田和恩飛來復槍的有效射程約500米。新罕布爾什一個團隊在1861年10月得到春田來復槍後,有個士兵寫信回家告訴父母:「我們有一天外出試了一試這種槍,最大射程500米,有360發打中了老謝菲那樣大小的目標。」在射程上增加了5倍,這就大大地加強了步兵對付騎兵和炮兵的力量。

南北兩軍裝備新式步槍以後,很快發現戰場局勢出現了變化。首先是冷兵器肉搏成為過去。因為步槍的精度和射程提高很多,根本不可能有大量敵軍哪怕是騎兵,從數百米沖入我方陣營砍殺,這形同送死。整個南北戰爭中,唯一被閑置的武器就是刺刀;

其次是排隊槍斃的線性戰術開始過時了。在一些防禦作戰中,兩軍已經開始使用小規模的佇列,透過工事和步槍較為精確的射擊,同樣可以達到以往的作戰效果;最後是狙擊戰術開始流行。

在南北戰爭之前,由於火槍的遠距離精度不夠,即便是優秀的獵人進行狙擊,射程不過百米甚至幾十米。在今天來看,這種狙擊距離非常可笑。

隨著火槍技術的發展,狙擊已經成為南北戰爭的常用戰術。當時狙擊手想要完成訓練,就必須保證在180米距離的優秀射擊精度。這些狙擊手會裝備昂貴但效能優秀的惠特沃斯步槍,後者甚至英國戴維森的四倍光學瞄準鏡。

這種步槍采用小口徑、膛線是短纏距以及配套彈頭大長徑比的設計,精度很高。

在1864年,約翰.塞奇威克將軍就死於狙擊戰術,而且還頗為可笑:數百米外飛來的子彈呼嘯而過,一些戰友急忙四散躲避。將軍笑著說「夥計們,對面不過只有幾支步槍在射擊,又何必為了這些零星的流彈四處躲藏?如果他們沿著整條線密集開火,你們難道把頭塞入泥土裏面嗎?我真為你們感到羞恥。要知道,這麽遠的距離,敵人連一頭大象都打不中。」然而吃盡了敵人狙擊手苦頭的一線士兵,根本不理會將軍的胡說八道。將軍仍然筆直的站著,大聲指責士兵們膽小懦弱。突然之間,將軍停止咆哮,鮮血從他的臉上噴湧而出,隨後摔倒在地上。他被敵人狙擊手擊中了,對方可能用了3發子彈,就成功的打死了他。

隨著步槍效能提高,南北戰爭的野戰中,步槍成為主要的火力輸出。

拿破侖時代的炮兵第一,步兵第二戰術,被暫時推翻了。野戰火炮成為配角,騎兵的作用也大大降低了。

雷鳴燈M1858型轉輪手槍

很多人認為,轉輪手槍的出現徹底終結了冷兵器時代。

在單發火器時代,魯濱遜作為一個優秀的射手,每次出門要攜帶兩支長槍、一支短槍。

基督山伯爵對付敵人襲擊,也需要手持一對短槍。這不是他們耍酷,而是保命的必要措施。火槍的命中率是有限的,而單發火器在近戰中幾乎沒有重新裝填的機會。如果只攜帶一支槍,魯濱遜突然遇到野獸,基督山伯爵突然遇到殺手,他們只要一槍沒有射中,就等於赤手空拳了。

轉輪手槍發明了以後,冷兵器的時代就結束了。只要攜帶一支轉輪手槍,就可以在近戰中從容對付多個敵人。

站在今天的角度,南北戰爭時期的雷鳴燈M1858型轉輪手槍相當落後。

M1858型的轉輪可以安裝6發子彈,但不是今天的金屬彈殼子彈,而是分裝式子彈。所謂分裝式子彈,就是射擊前需要分別對轉輪手槍裝填火帽、火藥、彈丸和墊片,相當的繁瑣。換句話說,這種手槍也沒有在實戰中重新裝填的機會。

同時,M1858型是單動式手槍,也就是不是扣動扳機就可以發射子彈。射擊前,還需要將手槍的擊錘向後扳動,隨後才能扣動扳機發射。你想要連續射擊,就必須連續扳動擊錘,射擊速度比今天的轉輪手槍慢不少。

即便如此,M1858型也是非常優秀的。它的可靠性高,子彈威力大,尤其可以在短時間內發射6發子彈。訓練有素的軍官,可以使用這6發子彈,在15米內至少對付2到3個敵人士兵。

為什麽說是15米內?這是M1858型的精確射擊距離,超過25米子彈就會有較大的偏差。只是手槍射擊基本都是在很近距離,不需要太遠的射程。

我們再進一步說,如果一個美軍軍官拿著M1858型,面對一群太平軍冷兵器戰士,後者至少失真失二到三人才能將他擊斃。

由於M1858型可以連續射擊,近戰中是非常厲害的。

那麽,無論是黃飛鴻還是方世玉,在近距離遇到一個拿著M1858型矮矬小兵也只能躲避,不然就會被直接擊斃,再高的武功也是沒用。

12磅M1857型滑膛炮和10磅帕羅特線膛炮

南北戰爭初期,南北雙方主要使用12磅M1857型前膛滑膛炮。

M1857型是傳統火炮,也被稱為拿破侖炮,是仿造法國火炮的產品。

它的口徑為117毫米,炮彈為傳統的圓形炮彈,重量為5.5公斤。

這是一種青銅火炮,雖然堅固耐用,但價格非常高,每門需要500多美元。當時一盎司的黃金,價值不過20美元。

在戰爭初期,M1857型效能還算不錯,在1500米內的炮擊比較精確,可以擊毀敵人的火炮。炮擊大型工事時,M1857型的射程高達2700米。

1862年,M1857型曾經炮擊過北軍的軍旗,前後發射2枚圓形炮彈。第一枚炮彈打死了軍旗邊的士兵,第二枚炮彈就準備打死了持旗手!

雖然射程只有1500米,這種炮擊精度是以往達不到的。

對於使用線性戰術的敵人步兵,M1857型也是很厲害。除了威力巨大,這種圓形實心炮彈還會在地上彈跳,往往可以打垮多道步兵線。步兵線上的士兵往往都是血肉模糊,死狀淒慘!

實戰中,M1857型可以以每分鐘2發的速度發射,幾分鐘內就可以造成一個步兵連很大的傷亡。

即便M1857型效能算是不錯,但南北戰爭是工業化戰爭,新式火炮層出不窮。

沒多久,前裝滑膛炮M1857型就被淘汰,換裝了更為先進的10磅帕羅特線膛炮。

10磅帕羅特線膛炮是南北戰爭常見的一種火炮,南北兩軍裝備超過700門,是制式野戰火炮。

這種火炮口徑為76毫米,炮彈重量為4.5公斤,不再是圓形炮彈。

帕羅特線膛炮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線膛而不是滑膛。炮彈發射後,彈頭在火藥燃氣的作用下膨脹,從而嵌入膛線讓炮彈旋轉,使得精度有很大提高,射程也更遠。

帕羅特線膛炮的理論最大射程高達4000米以上,實戰射程也在2000米左右,比M1857型厲害得多。

同時,該炮的精度也相當高。當時的說法是,M1857型可以在1000米距離擊中一個谷倉,而10磅帕羅特線膛炮可以擊毀谷倉的大門,精度不可同日而語。

除了可以發射炮彈摧毀各種工事、殺傷人員以外,帕羅特線膛炮可以在敵人步槍的射程外進行有效殺傷,是敵我雙方都必備的武器。

戰爭初期,聯邦軍隊有4個正規炮兵團,每個團下面有12個連。一般說來,每個步兵團最多有2個連裝備了野戰炮。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麽野戰火炮對於部隊來說這麽重要。

在我們看來,帕羅特線膛炮主要發射實心彈、散彈,前者主要用於攻堅,對於線性戰術步兵並不好,散彈的距離很近,對於炮兵來說很危險。雖然帕羅特線膛炮也有開花彈,也就是榴彈,但主要采用比較為落後的定時引信,可靠性差,實戰效果不好。

帕羅特線膛炮的存在,主要是改變了步兵作戰的根本戰術。

對於步兵來說,有無火炮的戰術完全不同。

如果雙方都在野戰,一方有火炮,一方沒有火炮,敵人可以在己方步槍射程之外,從容使用火炮轟擊,以最小的傷亡殺傷士兵,立於不敗之地。想要克制敵人的火炮,最好就是使用己方的火炮。

在明末的北韓戰役中,明軍經常在野戰中使用火炮轟擊日寇。日軍沒有類似武器,作戰中非常不利,陷入極大的被動中。

另外,火炮還是攻堅的利器。如果沒有火炮,即便步兵拿著最先進的火槍,面對敵人修建的工事也是毫無辦法,只能形同送死的亂沖。

抗戰時期,各地鑒於明清時期的舊城墻,仍然起到了一定的防禦作戰。比如藤縣保衛戰和台兒莊戰役中,國軍都依賴舊城墻和寨墻,大量殺傷日軍步兵。

如果日軍沒有足夠的炮兵可以擊毀這些古代防禦工事,依靠步兵沖鋒也只是丟下一地屍體罷了。

10磅帕羅特線膛炮效能更為優秀,價格還相當低廉。這種鐵制火炮僅為180美元,不到M1857型造價的一半。

自然,10磅帕羅特線膛炮可不是什麽兵工廠都可以搞定的,只有工業能力水平很高的北方才能夠勝任。

可見,即便在低技術戰爭時代,武器裝備也是頗為重要的。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