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澤東和周恩來轉戰陜北370天,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錢錢飯」

2024-07-28歷史

提到解放戰爭,我們可能首先想起的就是著名的「三大戰役」,或者解放軍將紅旗插上南京總統府的畫面,但事實上,還有一些特殊的畫面同樣值得被銘記。

比如在王家灣一個破舊狹小的土窯洞裏,身材高大的毛澤東俯身趴在小炕桌上奮筆疾書的畫面;比如因為窯洞過於狹小,同住的周恩來為了不打擾毛澤東睡覺,捂著嘴快步走到院子裏才敢放開咳嗽的畫面;比如解放軍部隊冒著大雨連夜轉移,由於延河水位上漲,毛澤東、周恩來與戰士們手拉手小心翼翼過河的畫面......

這些動人的畫面都與四個字有關,即 「轉戰陜北」 ,從1947年3月19日到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黨中央機關,在面積不到10萬平方公裏的陜北,輾轉12個縣,住過37個村莊,370天時間行軍超過2000公裏,在陜北一個個土窯洞裏指揮著全國的人民解放戰爭。

後來周恩來回憶此事時說: 「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客觀來說,「轉戰陜北」是解放戰爭中毛澤東等領導人身處環境最惡劣的時期,戰場上被胡宗南部隊緊追不舍,一路走一路打,中央機關好幾次都是在敵人眼皮子底下秘密行軍,最危險的時候敵人距指揮機關甚至只有不到十裏路。

戰場外住的是狹小、黑暗、破舊的土窯,吃的是用黑豆、米糠、樹皮、野菜熬成的「錢錢飯」,穿的是打滿修補程式的粗布衣裳。

「天賜灣是一個坐落在山梁上的只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這裏的條件比王家灣和小河村更艱苦,連喝水都要到很遠的山溝去挑。毛澤東、周恩來等就擠在一間小窯洞裏住。五六個參謀只分到半間窯洞,只能把檔放在裏頭,人睡在外面。」——【周恩來傳】,中央文獻出版社

一、「王家灣」

王家灣是轉戰陜北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第一個正式落腳點,從1947年4月13日到6月9日,住了近兩個月時間。

王家灣與其說是一個村子,不如說是半山坡上的幾排窯洞,大約20戶人家住在那裏,他們大多都是貧苦農民。

黨中央機關轉移到這裏後,一個叫 薛如憲 的農民臨時騰出來了兩孔半窯洞裏,不過說是兩孔半,但其實就是一間「套窯」,包括一個獨立窯洞,一個過道窯洞,外加一個只有炕沒有落腳地的半截窯。

其中毛澤東住在條件最好的獨立窯,裏面除了一個土炕,還有一張小桌子,兩個小坐墩。因為房東自己還在裏面砌了一個長方形的土糧倉,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酸菜缸,因此 毛澤東的日常活動區域其實只有炕上那點位置,日常辦公他需要將小桌子搬到炕上,在炕上批閱電報、撰寫文章。

另外,周恩來、陸定一兩個人則住在進門處的一個「過道窯」裏,與其說這是一孔窯洞,倒不如說這是一個過道,因為除了一個土炕,其他什麽都沒有。 由於沒有桌子,於是周恩來只能坐在一個小木墩上辦公。他在膝蓋上墊一個用高粱桿編成的蓋子,將電報、檔放在這個蓋子上邊看邊批,通常沒一會兒腿就會麻得站不起來 ,於是只能坐一會就站起來甩甩胳膊、甩甩腿,低頭辦公實在累得不行了就伏在炕上繼續工作。

與此同時,任弼時則住在另一個 「半截窯」 裏,之所以說是半截窯洞,因為這只是一個炕,沒有任何落腳地,只能供睡覺,平常連腰都直不起來,更沒有什麽桌子凳子之類,因此他日常辦公只能是和周恩來一樣,坐在一個小木墩上墊著蓋子辦公。

在這個破舊狹小的「套間」裏,毛澤東等人住了大約57天,平常除了開會,他們都各自聚精會神的工作,窯洞裏除了翻閱紙張發出的沙沙聲,聽不到其他任何響聲。

因為毛澤東的作息習慣非常特殊,晚上工作白天休息,而周恩來則習慣遲睡早起,因此每當周恩來早晨起來的時候,毛澤東才剛剛睡下。也因為周恩來早上起來總是習慣連咳幾聲,因此為了不打擾毛澤東睡覺,必須捂著嘴忍住,快走到院子中央才會放聲咳出來。

住在王家灣窯洞期間,毛澤東指揮陜北戰場接連取得了 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大捷 ,狠狠打擊了胡宗南進攻延安時的囂張氣焰,周恩來更是辛辣地指出: 「蔣介石的最後一張王牌胡宗南,現在在陜北卡著了,進又進不得,退又退不得,胡宗南現在是騎上了老虎背。」

「不到兩個月,事實證明蔣介石所依靠的胡宗南實際上是一個‘誌大才疏’的飯桶。」 周恩來毫不客氣地痛斥蔣介石,因為這三大捷報意味著,蔣介石、胡宗南想透過進攻延安和陜甘寧邊區,來「割斷」我軍右臂的計劃,徹底破裂了。

二、「小河村」

在王家灣住了兩個月後,國民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順著延河,一路摸到了離王家灣只隔了一個山頭的地方,而當時的中央警衛部隊只有大約300人,情況危急,必須盡快轉移。

6月9日晚,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帶著中央縱隊連夜冒雨轉移,臨撤離時,周恩來親自檢查各個窯洞,不留下一絲一毫部隊生活過的痕跡,直到確認無誤後才最後離開。

當晚風大雨急,電閃雷鳴,天黑路滑,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和戰士們一起淋著雨,小心翼翼走在泥濘的山路上。山路崎嶇,危險重重,他們手拉手連成一條線,連夜爬到山頂上,急行軍兩天後才抵達了一個叫 小河村 的地方。

這個小河村緊鄰延河,群山環抱,窯洞都隱藏在大片的楊柳樹叢中,環境優美,他們在這裏停留了一個多月時間。

相對王家灣,小河村人口多一些,窯洞寬敞一些,中央機關甚至有獨立的院子用來組織大型會議,經歷了王家灣的艱苦生存環境,他們在這裏得到了短暫的「喘息」。

7月21日到23日,他們在這裏召開了著名的 「小河會議」 。會上毛澤東首次提出, 對蔣介石的鬥爭可以用五年時間解決(從1946年7月算起),這個設想是可能實作的,同時指出:「現在不公開講出來,還是要準備長期鬥爭,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

不過,這樣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小河會議結束後一周,8月1日毛澤東、周恩來便帶領中央機關被迫離開了那裏,因為胡宗南部隊已經逼近小河村所在的縣城。

在接下去的20天時間裏,他們沒有固定的住處,一直都在行軍,不敢走大路,通常都是翻山越嶺。

途中,警衛員偶然發現周恩來走路似乎一瘸一拐,要他把腳擡起來,這才發現周恩來的鞋底已經磨出一個大洞,露出的腳底皮膚也被磨得鮮紅鮮紅,如此深一腳淺一腳走在雜草叢生的山林裏,可想而知會有多疼。

毛澤東看到後立刻叫警衛員搬來一個擔架,讓周恩來坐在擔架上,但他哪裏肯坐,後來毛澤東又讓他騎馬,周恩來也堅決不肯,再後來他又堅持走了二十多裏路,直到部隊停下來休息地的時候,才終於同意換一雙新鞋。

當警衛員小心翼翼將周恩來的鞋子脫下來時,發現他的襪子已經被磨出一個大洞,腳底血肉模糊跟襪子邊緣完全粘連在一起。

脫襪子的時候,周恩來忍著沒發出一丁點聲音,但警衛員看著卻心疼得直掉眼淚,一旁的毛澤東也連連嗔怪周恩來不該逞強,但周恩來只是笑笑說:「 當時部隊剛剛出發,換鞋浪費時間,耽誤部隊的行動不好。」

在這段時間行軍路途中,毛澤東、周恩來又指揮了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鬥—— 沙家店戰役 ,從8月18日到20日打沙家店戰役這3天,毛澤東幾乎就沒有睡覺,因為他一碰到戰事緊張的時候,睡眠質素便受影響,於是非常依賴安眠藥來維持可憐的睡眠。

但不湊巧的是,那段時間剛好安眠藥「斷貨」了,於是警衛員只能奉命找來了幾瓶白蘭地酒,一方面可以催催眠,一方面也能刺激大腦。

打沙家店戰役的三天時間,毛澤東是靠著不停抽煙、喝茶、飲酒,實在困了才在躺椅上打個盹兒,最終硬撐到了戰爭結束。

後來戰爭一結束,毛澤東便吩咐警衛員李銀橋,趕緊想辦法搞來一碗紅燒肉,打了三天仗實在太耗神了,他想吃點肥肉補補腦子。

不過好在辛苦是值得的,僅此一役,我軍全殲敵軍 6000 余人,屬實是一場大勝,陜北最困難的時期終於過去了,毛澤東還激動地說: 「用我們湖南話來說,打了這一仗,就過坳了!」

三、「楊家溝」

1947年的中秋節,是在一片勝利聲中度過的,全國各大戰場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沸騰景象。

當天晚上,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邀請戰士們,一起在院子裏席地而坐,吃著辣椒喝著白酒,一起賞月。

周恩來也難得抽出空來,給遠在河北平山的妻子鄧穎超寫了一封家書,在信中,他先是介紹了關於當前形勢的簡單分析,然後在信的末尾加上了一句話: 「對月思人,不知健康否?」

哪怕是被忙碌又繁重的工作包圍,周恩來依然時刻惦念著深愛的妻子,這是一封來自陜北戰場的 「情書」

在此之後,前線戰場捷報頻傳,等到11月的時候,他們已經轉移到了一個叫 楊家溝 的大村莊,這是中央機關大半年來住得最舒適的地方。

楊家溝原來是一個地主的大莊園,位置隱秘,不通大路,偏僻靜謐,很適合當指揮部,而且這裏窯房很充裕,毛澤東因此住上了一個有三間房的窯洞,外面做會客室,裏面做臥室,保證他的特殊作息習慣不會受到幹擾,睡眠質素也得到很大改善。與此同時,周恩來也住著一個有一明一暗兩間房的窯洞裏,外面大間辦公,裏面小間做臥室。

他們住在同一個院子裏,一個在東面,一個在西面,既便於工作交流,又能有相對舒適的生活空間。

也許是得益於這來之不易的「優渥」環境,也許是由於前線捷報頻傳,住在楊家溝的這段時間裏,毛澤東意氣風發,精力充沛,心情愉悅,思維敏捷,一連寫出了大量的黨內指示、通報和指導性政策的檔。

比如著名的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他犀利指出,當前已經不是能不能勝利的問題了,而是敢不敢勝利的問題。

「我們長期在農村打遊擊,我們敢不敢進攻大城市?進去之後敢不敢守住他?敢不敢打正規戰、攻堅戰?我們這麽大的國家,這麽多的人口,要吃,要穿,面臨著這麽多的問題,我們共產黨敢不敢負起責任來?」

從「能不能贏」到「敢不敢贏」,這是一個巨大的思想跨越。 如果說之前的「能不能贏」是基於理論思想的美好設想,那如今的「敢不敢贏」則是基於實際戰場的篤定判斷 ,所有一切都預示著解放戰爭必將取得勝利,而且時間會比預想的快很多。

四、「最忙碌的兩個人」

在轉戰陜北這段時間裏,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重點防禦轉到全面進攻,形勢發展之快是出乎所有人預料的。事實證明,毛澤東、周恩來當初堅持留在陜北拖住胡宗南的數十萬大軍,是絕對正確的決定,這是真正的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在轉戰陜北的一年時間裏,毛澤東和周恩來是最忙碌的兩個人,一個思考戰略決策,一個負責具體組織和執行,工作上相互合作,生活上則是周恩來扮演著「照顧者」的角色。

「周副主席是最辛苦的人,事無大小,都要親自安排、布置、檢查,他往往睡得更晚,起得更早。毛主席休息的時候,除了有特急電報,周副主席總不肯驚擾毛主席,他自己經常是睡上兩三個小時,就會被秘書叫醒幾次。前線發來的戰況報告,如有新出現的情況和地名,周副主席為了使毛主席能集中精力思考戰略決策,總是親自加上註釋,附上小圖,再送給毛主席閱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周副主席也總是細心觀察,想盡辦法使毛主席減輕勞累。」(【毛主席轉戰陜北】,陜西人民出版社)

最終在度過了一年零5天後,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率大部隊東渡黃河,離開陜北,踏上了 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的道路。僅僅一個月後,4月21日,紅色首都延安時隔一年終於回到人民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