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3年8月,北韓停戰協定簽訂,韓戰宣告結束。在這場戰爭中,我軍指揮員中有一位叫李德生的少將,憑借在上甘嶺戰役的出色指揮,一鳴驚人,讓毛主席對他記憶猶新。
18年後,在一場重要會議閉幕之際,76歲的毛主席瞇著眼睛,把53歲的李德生從台下代表中認了出來。
「啊,是李德生啊。」毛主席像見到久違的老友一樣,親熱地與他握手寒暄。
短短幾句寒暄背後,是主席對這位心腹的極大信任。因為不久之後,李德生就被提拔到北京,出任重要軍區的司令員。
又過了4年,李德生成為中共政治局常委,權傾一時。
一個出身貧寒的「紅小鬼」,是如何一步步晉升,終成為毛主席最信任的心腹之一的?
一場次生命危機,讓他信念更堅定
1916年5月,李德生出生在一個河南農民家庭,父親靠種地維持生計,家裏貧困。為減輕家庭負擔,7歲的李德生唯讀過幾個月書就不得不輟學,開始在裁縫鋪當學徒。
天生好動的李德生不喜歡室內工作,很快就回到家鄉,經常在山野裏放牛至晚,度過童年時光。
1928年,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大別山建立,12歲的李德生響應革命,加入了兒童團,經常為紅軍傳遞資訊。
兩年後,14歲的李德生終於如願以償,加入了紅四軍,開始了他的紅軍生涯。
剛參軍時,李德生只是負責傳令聯絡的小兵,但他勤奮好學,很快成長為通訊班長。1933年,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但就在同一年,一次思想匯報上,李德生因為發言問題被批評,失去了黨員資格和傳令班長職務。
這對積極進取的他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李德生整個人都恍惚失落起來,他無法理解自己哪裏做錯了,為何遭受如此嚴重的處分。
就在他情緒低落時,陳錫聯找到他,認真地告訴他:「你要時間來證明自己,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氣餒。只要對黨絕對忠誠,終有一天會恢復名譽的。」
陳錫聯的話讓李德生重拾信心。是啊,自己加入黨組織,是為了革命事業,不能因為個人得失就動搖。他必須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只要對黨忠誠,終會證明自己。
此後,李德生時刻警醒自己,無論遇到什麽困難和不公,他都咬牙堅持下去,決不退縮。
不久後,他的黨員資格果然得到恢復。而更大的試煉還在後頭。
1933年2月,國民黨軍隊發動了對鄂豫皖根據地的全面進攻。在激烈的戰鬥中,李德生負責率領通訊員完成傳令任務。
在南江之戰中,李德生突然被飛來的子彈擊中,一顆子彈從他左肩穿入,貫穿左肺,幾乎要了他的命。
這樣重的傷,換做許多人可能會畏縮不前,但李德生沒有。在醫院的半年間,他不但恢復了傷勢,還參加學習班識字提高文化,為以後打下基礎。
這次生死攸關的傷病洗禮,反而讓他更加珍視生命,對黨的事業傾註全部熱情。李德生知道,自己活下來是為了革命。
出院歸隊後,他很快就被提拔為交通隊班長。1935年,李德生跟隨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經歷了湘江戰役等重大戰鬥。
一路跟隨紅軍北上,見證了主力紅軍在遵義會議上的勝利。這讓他看到了黨內矛盾透過正確路線得以解決,信念更加堅定。
抗日戰爭時期,李德生在八路軍129師表現活躍,先後在百團大戰中建立戰功。他率領769團攻占了日軍的馬坊據點,獲得了朱德、彭德懷的嘉獎。
經過長達10多年的備煉和鍛造,李德生從一個普通戰士成長為熟練的戰鬥指揮員,為他日後的高升打下堅實基礎。
上甘嶺大捷,一鳴驚人
1949年,新中國誕生。韓戰爆發後,李德生奔赴北韓半島,參加了第一、二、三、四、五次戰役。
1950年11月,美軍占領北韓北部重鎮木吉,我軍被迫南撤。為奪回主動權,誌願軍決定發動第五次戰役。
由於美軍在上甘嶺修築工事較多,誌願軍決定以該地為重點目標。
時任12軍副軍長的李德生奉命負責指揮上甘嶺前線。為制定出最佳方案,他親自深入前線調查,反復勘察地形。
經過反復思考,李德生提出先輕後重,先重後輕的兵力使用和火力配備方案,獲得了軍長的贊同。
1951年5月,上甘嶺戰役打響。李德生臨危不懼,對戰機果斷抓住。他根據敵情變化,靈活調配部隊,並親自坐鎮指揮所,以飽和的炮火覆蓋戰場。
經過40天激戰,我軍殲滅美軍2.5萬人,完勝而歸。
這場戰役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李德生的正確指揮。北韓戰場上傳來捷報,圓滿完成阻止美軍北犯的戰略任務,全國上下歡欣鼓舞。
彭德懷親自接見凱旋的李德生,笑著對他說:「上甘嶺你運用毛主席的牛刀戰術,指揮得很好,立了大功啊!」
時年僅35歲的李德生,借助上甘嶺大捷一鳴驚人,成功晉級將軍行列。更讓遠在北京的毛主席對他記憶深刻。
回國後,李德生繼續擔任12軍軍長。1955年,他以39歲之齡成為少將,展露鋒芒。
鍛造部隊作風,深得民心
早在解放戰爭期間,李德生就開始重視部隊的思想政治建設。他強調政治動員、文化教育,使官兵提高思想覺悟。
到了和平時期,他更是將工作重心放在部隊建設上。李德生經常深入連隊調查研究,實地了解官兵生活情況。
1960年,他從軍事學院畢業歸來,重新擔任12軍軍長。為進一步提高部隊戰鬥力,李德生親自實踐,帶頭進行刨根問底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他還組織軍官下到連隊跟戰士一塊生活訓練一個月,親身感受他們的不便,以改進工作。李德生的作風讓廣大官兵打從心底尊敬。
一次,李德生在檢查時發現,12軍某營的副連職幹部郭興福,工作方法新穎,訓練效果好。他多次與郭興福討論怎樣提高戰鬥力和戰術素質。
最終,李德生總結出一套「郭興福教學法」,將理論學習、技能訓練、思想教育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部隊戰鬥力。這套方法在南京軍區推廣後,上級領導非常贊賞。
不僅加強軍事訓練,李德生還十分關心駐地民眾生活。他組織軍隊幫助當地建設水庫、修路、辦學校,受到群眾衷心擁戴。
李德生對廣大官兵嚴以律己,和藹可親,又很關心他們的工作生活,積極為地方民眾做好事,這些品質讓他在部隊中威信日隆。
上級逐漸註意到這個身手不凡的少將。1967年,「文革」風波席卷全國,李德生奉命帶領12軍進駐安徽,穩定局面。
透過超前部署,李德生使安徽很快恢復了秩序,受到中央的肯定。毛主席見報後大加贊賞,更加註意起這個能征慣戰的少將來。
毛主席兩次點名,關系日漸密切
1968年10月,在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開幕式上,主持工作的周恩來總理正宣讀與會代表名單。
突然,毛主席插話問道:「哪個是李德生同誌?」一時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這個名字上,人們都很好奇,為何主席會如此關註這個代表。
李德生立即站起來,向主席敬了個標準的軍禮。他沒想到主席會在這樣重要的會議上點名自己,內心十分激動。
主席笑著說,你好,我們第一次見面。然後就安徽最近的工作情況問了幾句,李德生簡單匯報後,主席表示肯定。
就這樣,在全國代表面前,李德生受到主席的關註,讓人對他刮目相看。
一年後,1969年4月的九屆一中全會上,李德生更是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在宣讀名單時,76歲的毛主席再次插話說要看看李德生。李德生再次站起來敬禮。主席這次不僅打量了他一番,還關心問道:「你今年多大了?」
「已經53歲了。」李德生回答。
主席若有所思地念叨著,53歲正是幹部成熟期,是提拔重用的時候了。
兩次被主席點名問話,李德生感覺主席對自己越來越關註,兩人關系正在日漸密切。
一通突如其來的電話
黨的九大後不久,周總理通知李德生調任北京工作,還說主席要接見他。
李德生對即將與偉人面對面十分激動。來到主席書房時,他看到主席正在看書,一身簡樸,書桌和床上堆滿了書,顯得十分親切。
主席笑著讓他坐在自己身邊,熱絡地詢問他平時喜歡讀些什麽書。李德生如實回答自己讀的書不多。
主席告訴他,要註意讀歷史、文學、科學技術類書籍,並建議他細讀【紅樓夢】。
談到工作分工時,主席明確表示對李德生很放心,叫他既要參與中央工作,也要經常回安徽、南京軍區調查,並抽時間讀書學習。
李德生再次感受到主席對自己的信任,士氣大振。
1970年年底,李德生正在安徽工作,接到秘書通知有緊急電話。他立即接起,電話那頭周總理語氣急促:
「李德生同誌,毛主席有急事找你,立即坐專機返京!」
李德生聞訊大驚,馬上按照指示火速趕回北京。他猜想主席這麽急召自己,一定有非常重要的事。
然而見到悠哉遊哉的毛主席後,李德生稍微放心。簡短寒暄後,主席莞爾道:
「呵呵,黨中央決定由你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
原來自己這次被突然召回,就是為了接這個重任!李德生雖然有心理準備,但被正式告知時還是感到驀然一驚。
北京軍區地位重要,責任重大,自己能擔此大任嗎?
但主席和黨中央既然作出決定,他沒有理由推辭。李德生立即表示一定全力以赴,完成任務。
主席滿意地點點頭,肯定地說:「由你來擔任北京軍區司令,我很放心!」
李德生再次感受到主席對他的信任,內心激動不已。他立誌一定不辜負主席和組織的囑托,勇於擔當,把這份工作扛起來。
主席還告訴他,要註意抽時間讀一讀顧祖禹寫的【讀史方輿紀要】這本書。李德生當時不明就裏,但還是回去後通讀了全書。
一年後,他才恍然大悟,這對更好地防務北京、處理突發事件非常有幫助。主席的這份用心良苦,讓他感激不盡。
屢建奇功,榮登政治局
1971年1月,在主席的直接提拔下,李德生正式出任北京軍區司令員。
上任伊始,他就細心鉆研,反復檢查北京地區防務部署。為確保首都安全放心,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身先士卒,積極改進各項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北京軍區戰備力量不斷提升,展現出沈著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讓主席和黨中央很是放心。
1973年8月,在黨的十大上,李德生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正式進入最高領導層,掌握實權,權力和威望達到頂峰。
從一個普通的「紅小鬼」,經過長達40多年的革命戰爭錘煉,李德生終於依靠自己的實力和品質,成為主席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他身上彰顯的忠誠老實、勤奮好學、果斷正確的品質,讓主席看重和提拔。而他也沒有辜負主席的信任,付出心血,為國盡忠。
晚年的李德生繼續關心軍隊現代化建設,擔任國防大學政委,推動國防教育。他將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發揚光大,將全部熱情投入到建設祖國的偉業中。
2011年,這位老軍人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毛主席和李德生的故事,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段佳話。
它激勵著每一位黨員幹部,在各自崗位上砥礪前行,以實際行動回報黨和人民的栽培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