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透過廣播向全世界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並且在9月2日派遣代表在密蘇裏號上簽訂投降書,標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盡管日本已經投降,但是國民黨卻與侵華日軍達成秘密協定,不允許日軍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繳械投降,只允許向國民黨投降。
當時的華北、華東日本淪陷區又豈是日本人和國民黨政府說得算的?
中共在敵後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武裝力量隨即給子彈上膛,你不向我投降,我就打到你投降,先後有26萬日軍被我軍繳械投降,其中也有較為頑固的,比如駐守高郵的日軍,在日本投降四個月後,依然不願繳械投降。
究其原因,還是國民黨搞的鬼,時任國民黨軍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義正辭嚴的對日本人表示:如果各地為中共占領,日軍應負責任,並由日軍將其收回。
當時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為了逃脫中國的制裁,請求國民黨的寬大處理,竟然宣稱:完整部隊還有一百幾十萬人,裝備都是齊全的,趁現在尚未實行遣散,用來打共產黨當能發揮一定的力量。
在何應欽的鼓動下,當時的華北上演了這樣一部鬧劇,一方面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將日軍繳械,接收投降,不久之後這些日軍卻叫囂著要「收復」這些領土。
這種違背日本無條件投降協定,公然挑釁中國主權的行為,竟然受到蔣介石的贊許,如果不是蔣介石迷信自己的四百萬大軍能夠不費吹灰之力擊敗共產黨領導的武裝,也許老蔣真的會幹出邀請日軍幫助其發動內戰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
讓人想不到的是以岡村寧次為代表的260余名日本侵華戰犯,竟然能夠毫發無失真的被國民政府「遣返日本」,此舉也足以說明蔣介石政府與侵華日軍之間的合作。
抗戰勝利後,中共中央確立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將華北地區的武裝力量調遣到東北,以搶占先機,舍棄南方革命根據地,向北方運動。一場關於行軍速度的競爭開始,由於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本身就在北方,所以采取步行的方式積極向更北的地方運動。
國民黨則依賴美國的運輸機和軍艦運輸兵力,在美國的幫助下,抗戰時期位於西南和西北的三十多萬國民黨軍被運送到華北、華中以及東北地區。
可以說老蔣憑借美軍的幫助取得了前期速度上的優勢,但是代價也是巨大的,為了運輸這三十多萬國民黨軍,美國政府動用了6億美元,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蔣介石也深知不能完全依賴美國人。
透過鐵路運輸一直都是最便捷,最有效,最便宜的運輸方式,為打通南北向的鐵路,蔣介石投入了相當多的兵力。其中連線天津與南京的津浦鐵路更是被蔣介石看作是打通南北的大動脈,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下。
奉命北上的新四軍則被要求拆除沿途的鐵路,為北方乃至東北的軍事活動爭取時間,同時填充華北地區武裝力量北上留下的空白。
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員粟裕接到中央命令前往津浦路北段配合陳毅部作戰,正當粟裕部打算北上的時候,中央又傳來國共簽訂【雙十協定】的訊息,讓粟裕不要在交通線上采取必要軍事行動,以免給外界造成口實。
不打的話,國民黨軍正在迅速的調兵遣將占據有利地理位置;打的話,又可能會給在重慶的和談造成影響。
根據當時蔣介石正在調遣國民黨軍大舉進犯華中解放區的情況下,粟裕分析出必須要攻克並控制高郵、邵伯、泰州一線,以打破國民黨「沿運河北進分割華中解放區的企圖」。
最為關鍵的一點,高郵城內駐守的不是國民黨軍,而是侵華日軍和偽軍,當時國民黨對於無法接收的地區,讓日本侵略者「代為保管」,一直等到自己有能力接收才算。這就給了粟裕以口實,也不會影響【雙十協定】的停戰內容,畢竟打日本人和偽軍本來也不是國共和談的內容範疇。
即使攻占了高郵,國民黨政府也不敢進行譴責,畢竟這種利用日本投降士兵打內戰的責任,是誰都承擔不了的。然而就在新四軍快要發起進攻的時候,中央傳來電報,要求粟裕重返津浦線配合陳毅部活動。
也許中央考慮到高郵畢竟不是一般的城池,公元1353年反元義軍張士誠拒絕元朝的招安,在高郵稱王,元朝丞相脫脫調集大軍對外號稱百萬,對高郵展開進攻。盡管元朝大軍把高郵圍得水泄不通,但是進攻一個半月後終究還是沒能攻下,此時元順帝對脫脫產生猜忌,罷免其官爵,圍攻高郵的元軍隨即潰敗。
而當時的高郵城也是日本占領期間重要經營的地方,防禦工事修築的十分堅固,光是城墻就高9米,厚7米,城墻上分布著幾十個碉堡火力點,用「固若金湯」來形容也不為過。
中共中央歷來不贊成軍隊打攻堅戰,而是打擅長的遊擊戰和運動戰,面對擁有大量日偽軍駐守的高郵城,中共的意見是不要粟裕去打高郵,以免帶來大量傷亡後還無法攻克高郵。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粟裕向中央發去一封長達千字的電報,陳述攻打高郵的必要性,向中央請戰,高郵之戰,勢在必打,晚打不如早打。
最後上級同意了粟裕的意見,事實證明,在很多關鍵性時刻,身處戰場一線的粟裕,總是敢於說出自己對戰場的想法,並且進行堅持,三番五次修整中央給他下達的決策,令人驚奇的是,每次他都是對的!
當時粟裕的想法蘇浙軍區有4個縱隊,分別是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縱隊,集中三個縱隊來進行這場戰役,畢竟當時高郵城中駐紮大約1100余人的日軍,5000余人的偽軍,又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並不好打。
但是考慮到要阻止國民黨北上,中央只同意讓粟裕率領第七、第八兩個縱隊來打這場戰役,讓包括第六縱隊在內的骨幹武裝去配合津浦路的作戰計劃。
對於這場硬仗,粟裕知道必須做好萬全準備,不能有絲毫紕漏,如果沒能達成軍事目標,無法向中央交待。在攻打高郵之前,新四軍在高郵縣外圍調集的民工就多達1.5萬人,為部隊運送糧食和彈藥等物資。
12月19日,在一切準備就緒後,粟裕指揮各部展開對高郵的進攻,新四軍的王牌武裝第八縱隊負責掃蕩高郵城外的據點,而實力相對較弱的第七縱隊負責高郵南面的重鎮邵伯鎮,邵伯位於高郵至揚州之間,也是是京杭大運河上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
當時邵伯鎮內駐紮著兩千多日偽軍,粟裕指揮第七縱隊采取三麪包圍,留出一面當口子的方法,誘使日偽軍從缺口一面突圍,然後再以運動戰的方法在開闊地帶將其圍殲。
第七縱攻克邵伯之後,開始在邵伯以南設定防線,以防止國民黨的援軍,隨即第八縱將高郵城的外圍據點相繼被拔掉,形成對高郵的合圍。
面對堅固的高郵城池,硬攻終究不是辦法,粟裕采取炮火和心理兩種攻勢,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一方面集中優勢兵力佯攻高郵東門,在東門挖了大量的交通壕,並且修築了幾乎和城墻一樣高的機槍陣地。想要借此吸引日軍南門和北門的兵力到東門進行防守,實際上這是佯攻,八縱的意圖是趁著南門和北門防守疏忽的時候,派遣八縱的尖刀部隊破城;
另一方面則是采取心理攻勢,日軍早在8月15日就宣布投降,如今已經投降四個多月了,如果不是與國民黨勾結,這些日軍早就應該被遣送回國。
但是他們依然被自己的長官和國民黨當局欺騙在這裏,於是新四軍讓日本反戰同盟的成員山本一山等人對城內進行喊話,剛開始的時候城內的日本人聽到勸降喊話並不為所動,甚至在聽到喊話後就用機槍進行掃射。
於是反戰同盟的成員就用紙寫下勸降信,告訴他們只要投降就能回到日本,八縱的官兵用弓箭把勸降信射進城內。為了讓更多城內的日本人看到,也為了讓更多城內受到日偽軍壓迫的老百姓看到,八縱還制作了一個巨大的風箏,用來向城內撒播傳單,告訴城裏人戰爭的真相。
晚上的時候,新四軍又找來了大喇叭整天播放一些日本的歌曲,比如【思鄉曲】等,勾起日本士兵的思鄉情懷,大大地瓦解了日軍的作戰鬥誌。
盡管如此,在高郵城中的日偽軍依然不願投降,尤其是那些偽軍,竟然把前去勸說投降軍官的腦袋砍了下來,掛在城墻上,讓新四軍全體上下十分震怒。
高郵城內的日偽軍拒不投降,無非是認為國民黨的援軍就要到來,只要他們不投降,新四軍就打不進來,援軍一到,他們就獲得了勝利。
可是他們想錯了,在包圍高郵城的第六天,第八縱的攻堅部隊就在強大的炮火支援下攻城。新四軍早就做好了攻堅的準備,即使高郵城墻高,那就準備雲梯,把老祖宗的家夥事都拿了出來。
總攻開始後,鋪天蓋地的新四軍湧向高郵城,經過幾個小時的混戰,高郵城的南門和西門都出現了突破口,在與日偽軍經過反復拉鋸戰後,新四軍成功突破城墻打入高郵城,在城內再次與日偽軍進行了激烈的巷戰。
眼看大勢已去,高郵城內的日軍最高指揮官巖奇大佐亮起白旗,同意向新四軍投降。
但是在談判投降條件的時候,巖奇大佐表示,日軍只能把重武器和所有的軍需物資交給新四軍,而日軍必須拿著輕武器到南京投降,以求得國民黨當局的諒解。
當時負責與巖奇大佐接洽的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霸氣回復:「你們只有無條件投降一條路,全體日本官兵將按照俘虜處理。不然,再接著打!」
巖奇大佐見沒有談條件的基礎,就將自己的祖傳的軍刀放到桌子上以示投降,隨即舉行投降儀式,下令城內所有日軍立即解除武裝,無條件向新四軍投降。
此戰剿滅日軍1100多人,殲滅偽軍5000多人,是日本侵華戰爭的延續,也是華中戰場國共雙方的角力,最終以共產黨的全面勝利告終。
此戰不但奪取了高郵、邵伯等軍事重鎮,也直接解除了國民黨軍用運河「分割華中之威脅」的企圖。並且將華中、山東兩大解放區連在一起,為後來的解放戰爭,華中野戰軍的「大兵團機動作戰」提供了絕佳戰場。
在後來的戰役中,粟裕指揮下的華野往往能夠憑借運動戰大量殲滅敵軍,高郵之戰後,國共較量的戰場在華中與山東兩個解放區之間的「起伏地及半河川地區作戰」,能夠發揮我軍的巨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