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寫的這首詞,時間跨度之大,視野範圍之廣,讓人嘆為觀止

2024-04-25歷史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爭相創作詠史詞,表達對歷史人物或者事件的評判,但只有一人能夠跳出單純論史的範疇,而教人如何閱讀歷史、研究歷史。

他就是毛主席,透過閱讀毛主席的【賀新郎·讀史】一詞,就可明白什麽叫真正的詠史,這首詞時間跨度之大,視野範圍之廣,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全詞原文如下:

人猿相揖別。

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

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

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

有多少風流人物?

盜跖莊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歌未竟,東方白。

毛主席一向喜愛閱讀歷史,早在1912年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學的時候,校長符定一就覺得毛主席是可造之材,當即送給了他一本【通鑒輯覽】,毛主席由此開始了對史書的系統學習,光一套【資治通鑒】,毛主席一生就讀了十七遍之多。

毛主席對中國歷史可謂了然於胸,對人類歷史也有大致的了解,也正是如此龐大的知識量,讓他有了站在整個人類歷史的高度上寫出這首詞的條件。

詞開頭一句「人猿相揖別」,直接把我們的視野拉回到了數百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人類剛剛由猿猴前進演化而成的時候,一個「揖別」的動作很自然地體現了那個時候人類的自信和從容。

隨後,人類發展到石器時代,歷史同樣相當漫長地「磨過」,緊接著才來到了練銅練鐵的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這段歷史同樣有數千年之久。

但在毛主席看來,這相比於人類的漫長歷史而言,也不過是幾千個寒來暑往罷了,毛主席精準地把握住了封建時代的主流,那就是戰亂不斷導致「流遍了,郊原血」。

可即便是以戰爭為主流,毛主席還是意識到也有少數幾個時期,社會大體還是保持著穩定,百姓還是能夠「開口大笑」的,比如文景之治、比如開元之治等等,但這十分稀少。

緊接著來到詞的下半闕,毛主席清晰地指出不少歷史學家只是為了研究歷史而閱讀史書,為了只言片語就皓首窮經,把書上的「斑斑點點陳跡」奉為圭臬,可由於體量太大,讀到頭發皆白也難以讀完。

這顯然是讀錯了方向,是一種錯誤的讀史方式,因為歷史從來都不是王侯將相的特許,而這卻占用了史書的絕大篇幅。

所以毛主席才會發出「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的感嘆,因為毛主席知道歷史是由底層的人民群眾創造的,堅持群眾史觀才能更好地把握歷史規律,從中找到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他一反古人對三皇五帝的尊崇,將「盜跖、莊屩、陳勝」幾個農民起義領袖並列,肯定了他們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而毛主席本人更是時刻堅持為人民服務,這才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

而在全詞的最後,毛主席一句「歌未竟,東方白」更是充滿自信地寫出新的時代已經來臨,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新紀元的開始。

整篇詞氣勢恢宏,用僅僅115個字就把人類歷史論述了一遍,而且不失語言的詼諧,能夠讓人們更好地學習研究歷史的方法,這就是毛主席的智慧。

毛主席寫文章一向是從現實出發,他一直堅持實事求是,所以這首詞也絕不是偶然起興得來的,而是反映了當時學界在研究歷史時出現的一些問題。

當時,在一些史學論著中,出現了片面性等違背歷史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一些學者只是重復舊史書的一些理論觀點,這些觀點顯然不符合群眾史觀,也不符合唯物主義,為此,毛主席在閱讀史書之余,才寫了這首詞表達自己的態度。

事實上,毛主席在閱讀歷史著作時總是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他曾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都是為了王侯將相歌功頌德。」

比如在讀到【舊五代史】關於趙匡胤陳橋驛黃袍加身的情節時,史書裏記載的是趙匡胤是受將士們‘擐甲將刃’、‘擁迫南行’被迫的結果,把這場兵變描繪成了正義之舉。

可在毛主席看來,趙匡胤本是後周的臣子,卻發動了兵變,這是篡奪了北周的政權。

再比如,毛主席讀【宋史·秦檜傳】看到史學家把南宋主和的責任全部歸咎到了秦檜一人身上,對此,毛主席偏僻入裏地指出:「宋高宗和秦檜主和投降,實際上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起決定作用的是幕後的宋高宗趙構。」

只有站在全域的高度,堅持唯物史觀,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毛主席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用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中的詞句結尾:「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希望廣大青年能夠努力學習毛澤東思想,領略毛主席的智慧,並以此為基礎,積極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