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四大野戰軍司令:毛主席都是既誇也批,為什麽唯獨不舍得訓粟裕

2023-12-09歷史

四大野戰軍司令:毛主席都是既誇也批,為什麽唯獨不舍得訓粟裕

毛主席與四大野戰軍司令的關系具有很多有趣之處。一方面,他需要時刻掌控大局,以防止軍隊偏離正確方向;另一方面,他也要尊重一線指揮員,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這種關系在指揮行動中得到了體現。毛主席既會誇獎、鼓勵和激勵,也會進行批評和訓斥。例如在電影【大決戰】的【遼沈戰役】中,東野不願立即南下攻擊錦州,毛主席非常生氣,要求東野一號來軍委,而他自己前往前線。如果戰鬥打得好,毛主席也會毫不吝嗇地給予大量贊揚。

四大野戰軍的首長大多都經歷過這種待遇,但粟裕是個例外。讓我們來看看幾位領導的不同處境。我們所說的批評和表揚,主要是基於【毛澤東軍事文集】中所載的毛主席與野戰軍首長之間的電報往來。時間跨度從1945年底到1949年10月,即解放戰爭的主要階段。

電報是當時傳遞資訊的最快渠道,但由於使用條件有限,編碼和解譯也很麻煩。與現在的微信和電子郵件不同,電報的篇幅非常有限,因此很難從中找到大段的批評和表揚。我們只能透過極短的字句觀察和對比,來推測出批評和表揚的意思。這一點需要事先提醒各位讀者。

毛主席對西野總體上持鼓勵態度,不論打得好還是打得不好,我們在中央軍委致西野或彭總個人的電報中,幾乎都是表揚的內容。當然,也曾對個別野戰軍領導進行過批評,或者表達過不滿。包括後來中央不得不分兩部份離開陜北,這實際上是承認了對西北戰局的無奈。

即使如此,毛主席仍然更多地進行鼓勵,而批評的次數較少。這是為什麽呢?難道是因為彭總表現最好嗎?未必。西野並沒有完全依靠自己解決西北問題,甚至連陜西省都沒有完全解放。後來是靠華北的十八、十九兵團轉入一線作戰,才最終取得了西北解放戰爭的勝利。

西野還打過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戰役,比如西府隴東戰役。由於指揮上的疏忽以及新編成的正規軍部隊表現不佳,彭總本人一度陷入胡馬聯軍的包圍。

西野作為四大野戰軍的領導者,確實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相比其他野戰軍,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敵我對比,西野的部隊都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彭總原本領導的是負責陜甘寧地區警戒和防守任務的部隊,後來逐漸融入了西野的老晉綏軍區部隊,無論是質素還是作戰經驗,都遠遠不及其他幾支野戰軍。正如俗話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於手中實力有限,他們無法像其他戰略區那樣展開宏大的行動,消滅幾萬甚至十幾萬敵軍的大規模戰鬥。

同時,陜甘寧地區的條件也極為惡劣。東北地區廣袤富饒,是當時民國時代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地區。山東人口眾多,人力物力充足。中原野戰軍所在地河北和河南也是人口密集之地。而陜甘寧邊區位於黃土高原,人口稀少,原本全區只有150萬人口。胡宗南占領延安後,全區僅剩90萬人,根本無法支持規模龐大的軍隊。

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能夠堅持下來,維持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彭總充分發揮了他敢於迎戰困難和惡劣條件的作風,將胡宗南逼得無可奈何,迫使其主動撤離延安,逐步退往關中和陜南。換言之,無論換誰來擔任彭總的職位,都很難忍心不給予鼓勵。劉帥是軍事家中的泰鬥,他在軍事理論水平糊總結經驗方面都是最高水平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軍隊內部沒有人能夠超越劉帥。

因此,仔細觀察毛主席和劉帥之間的電報往來,很少有關於如何具體指導劉帥作戰的內容,尤其是在戰役和戰術層面上。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1946年9月,劉鄧大軍在魯西南地區作戰,面對劉峙所部的整編第三師,毛主席連續起草了兩封電報,但內容都非常概略,原電文如下:

(這裏省略了具體電文內容,因為在之前的回答中已經提及過)

劉帥作為一位傑出的指揮官,他在戰役指揮方面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因此,毛主席在與劉帥的溝通交流中,只需要簡潔的指示,劉帥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無需過多言語的解釋。這是與毛主席與其他戰略區領導者通訊的顯著區別。

當劉鄧開始在中原地區作戰並取得了殲滅整編第三師的勝利後,毛主席立即將劉鄧部隊的作戰經驗通報給華北部隊。以下是其中幾條具有代表性的經驗:

必須集中三倍至五倍於敵人的兵力,才能完全殲滅敵軍。

在戰役前不能性急,必須做好五到七天的充分準備。

集中兵力、持久作戰並非易事,特別是在從分散的遊擊戰向大規模兵團和陣地戰轉變的過程中。但劉鄧大軍自抗戰勝利後一直在努力克服這些問題,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改進。

對於這樣的高手,毛主席內心深處充滿了敬意,因此不願批評他們,即使有些戰役行動沒有達到中央的預期目標。

此外,劉鄧大軍從解放戰爭初期的最強軍隊之一,經歷了大別山戰役的損失和重武器的遺失,被降級為第四野戰軍,僅略多於西野的部隊。根據【第二野戰軍戰史】的記載,到1948年底加入淮海戰役時,中野軍力仍然非常有限。中野軍僅擁有一、二、三、四、六、九、十一縱隊共7個縱隊,有些縱隊只有1.2萬余人,僅略多於華野、東野的一支師級部隊。中野軍總人數僅約為12萬余人,一度被黃維嘲諷為劉鄧的軍隊連吃不掉他的十二兵團。總之,劉鄧大軍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由於他們的辛勤努力、擔當重任和巨大犧牲,我們無法忍心對他們進行批評

相比於西野和中野,華野和東野並沒有受到同樣的贊揚和待遇。華野部隊由山東八路軍和華中新四軍合編而成,一開始就存在一定的山頭主義問題,因為山東和華中部隊的風格和習慣不同,這給陳老總帶來了不少困擾。

毛主席對華野內部的各種問題也非常不滿意。在各種會議資料、電報集和華野內部會議上可以看到這一點,比如1946年底對陳唐越級發報、1948年5月的濮陽整訓、1948年9月對山東地方主義的批評等等。毛主席曾經批評過宋時輪、黎玉、葉陶王縱隊等存在各種落後習氣,以及1948年底淮海戰役前批評無組織無紀律等問題。

其中一些問題粟裕在一定程度上負有領導責任,比如葉陶王縱隊的問題,但毛主席並沒有點名批評粟裕,這有點意味深長。

我們來看兩個片段,以了解毛主席對粟裕的偏愛程度。

第一個片段是1948年3月至5月的濮陽整訓,朱老總親自到濮陽華野一兵團司令部所在地,指導華野進行整頓,目的是清除落後風氣,包括山頭主義、軍閥主義、驕傲自滿等等。

【粟裕傳】這本權威的傳記詳細記載了濮陽整訓,這表明粟裕並不是局外人,他承擔了許多責任。【粟裕文選】也專門記載了粟裕向中央上呈的關於開展整軍工作的電報。

然而有趣的是,毛主席並沒有專門批評粟裕,即使葉陶王縱隊是整頓的主要物件,而且葉陶王是粟裕的親密部隊。即使粟裕在當年3月的報告中自願承認葉陶王長期作戰中存在的問題,毛主席也選擇刻意避開,只是默默地行動。這是極大的面子。

第二個片段是1948年10月30日,淮海戰役即將開始之際,毛主席致電華東局,批評華野部隊缺乏組織和紀律。這封電報顯得非常突然,批評內容是華野部隊在執行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方面存在問題,還有一些遊擊主義和經驗主義傾向。按理說,濮陽整訓之後這些問題應該得到了改善,為什麽又要批評呢?

迄今為止,對於毛主席當時的想法,各大權威黨史和軍史著作都沒有給出充分的解釋,因此我們難以揣測他的真實意圖。

雖然文章內容可理解,但真正引人註目的是接電人的問題。毛主席批評了華野前委,而當時代理書記正是粟裕。按理說,毛主席應該點名批評或直接與粟裕聯系,但實際上,接電人卻是華東局書記小姚同學。毛主席讓他代為傳達。

為什麽要采用這種間接的方式呢?

我們可以理解,小姚同學作為華東地區的黨政軍一把手,一直支持粟裕並積極維護他在華野的地位,可以說是粟裕的靠山。但無論多麽靠山,毛主席應該直接發給粟裕才是效率更高的做法。畢竟,毛主席一貫註重高效運作。

這樣做的原因大概是,毛主席可能不想讓批評過於嚴厲、關系過於緊張,這樣在粟裕改正問題的同時,他也不必承受過大的壓力。畢竟後面還有重要的戰役需要粟裕來指揮。

這份關懷,真是無人能及。東野在待遇上確實是最為艱難的。

這裏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來進行比較。首先是初入東北時,與國軍爭奪沈錦四長等地,由於中央意圖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東北總指揮部連續失去要地,戰略和防守措施與中央不符,特別是在四平戰役中損失巨大,毛主席對東北進行了多次批評。

其次是在遼沈戰役發起前,關於南下打錦州關門捉賊的戰略問題,林彪、羅榮桓和劉伯承遲遲無法做出決斷,傾向於包圍並攻克長春,逐步向南推進,這激怒了毛主席。

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提到過毛主席對林彪、羅榮桓和劉伯承的批評,這是因為他們在兵進北寧線切斷入關退路的問題上表現不佳。毛主席對他們的批評非常嚴厲,幾乎要把他們批得體無完膚,毛主席甚至連續幾天都沒有發出指示或回復電報,讓林羅劉都感到害怕。後來,羅榮桓請來譚政向中央聯合發報請示,才緩和了局面。

在遼沈戰役期間,當東野大軍將廖耀湘兵團包圍、即將殲滅之際,取得了重大勝利。然而,毛主席卻在這個時候發了一封電報給東野,要求他們要力戒不良戰例。這個所謂的不良戰例是指1947年12月的沙後所和王道屯戰鬥,這兩次戰鬥中東野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在戰術層面上有一些問題,如兵力排程和指揮不利。然而,東野包圍廖耀湘兵團的戰術是完全不同的,毛主席為什麽會突然發出這樣的電報,並且轉發給全軍各大戰略區呢?

這無非是為了再次敲打一下林彪、羅榮桓和劉伯承,提醒他們不要過於驕傲,他們的毛病中央心裏都清楚。

毛主席對東北部隊有著親密的關系,這主要歸功於山東八路軍,而山東八路軍又可以追溯到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是毛主席親手培養的老一輩紅軍。對自家孩子,毛主席可能更加放心,甚至可以隨意批評,越是批評越能激發他們的進步,這可能是一個原因。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

林彪和粟裕都是具備卓越才能的方面軍指揮員,其中粟裕在解放戰爭中的地位顯然更重要。毛主席對林彪的批評主要是因為他在戰略和戰役層面的思維並不如預期。雖然林彪在戰術層面上有獨特的見解,他的一點兩面、三三制等戰術都是寶貴的經驗,但在戰略和戰役層面的思考可能並不夠深入,至少在毛主席看來是可以預料的。

而粟裕則不同。他也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傑出學生,深刻理解了大兵團作戰、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保持戰場主動等核心思想。然而,在具體的戰爭實踐中,粟裕采取了許多令毛主席意想不到的戰術,例如宿北戰役中的突然集結兵力,以及萊蕪戰役中以破壞敵指揮為目標取得勝利對於這種情況,有幾個可能的解釋。首先,粟裕可能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戰況和敵我力量對比做出的判斷,他靈活運用毛主席的思想,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戰術。粟裕在戰爭中取得了很多勝利,說明他的戰術是有效的。

其次,毛主席對林彪和粟裕的不同態度也可能與他們在政治上的立場有關。林彪在文革期間與毛主席產生了分歧,被指責為「叛徒」,而粟裕在政治上一直與毛主席保持一致,受到了毛主席的信任和支持。因此,毛主席在批評林彪時可能更加嚴厲,而對粟裕則更加寬容。

最後,毛主席對林彪和粟裕的態度也可能受到他們在軍事指揮能力上的評價影響。雖然林彪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預期,但他在軍事理論和戰術層面上的貢獻仍然是不可忽視的。而粟裕則在軍事指揮能力上表現出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戰役的勝利。毛主席對他們的評價可能是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之後形成的。

綜上所述,毛主席對林彪和粟裕的批評和贊揚可能是基於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包括他們在軍事指揮能力、政治立場以及對毛主席思想的理解和套用等方面的表現。毛主席對他們的不同態度也反映了他對不同人的期望和關註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