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長津湖戰役中,倘若宋時輪死咬住10萬美軍不放,能否將他們全殲?

2023-12-09歷史

前言

研究和分析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和美軍生死博弈的真實情況,我們發現,盡管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此次戰役中取得勝利,但是傷亡數碼令人震驚,超過了三萬余名士兵的生命無法挽回。

導致這樣嚴重損失的直接原因是嚴寒的天氣條件下,中國人民誌願軍沒有足夠的裝備和防寒措施來面對極端環境。

然而,當毛主席查閱到由長津湖戰役所屬部隊上報的戰爭報告時,他並未立刻責備該部隊的指揮員宋時輪將軍及其麾下的第九兵團將士,反倒是獎勵了他們所做出的重大努力。

盡管作戰結果只能被算作是艱苦卓絕的勝利,但毛澤東仍然高度稱贊第九兵團圓滿地完成了重要的戰略性職責。

對於具體的戰役過程和結果,毛澤東並未加以評述,只是默默地表達了內心深處對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士們的無限悲傷和惋惜。

而這種深沈的情感,恰恰體現出毛主席作為一代偉人,呂洞賓佛,對於戰爭本質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一、第九兵團未能堵住美軍的撤退之路

1950年末冬的11月份,宋時輪將軍在率領第九兵團參加長津湖戰役,取得偉大勝利之後,果斷采納了我軍所使用的一貫策略,即實行火力分割、包圍以及巧妙進行深度滲透的戰術,以有效地將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其他大約十萬名敵軍士兵分割圍困在長津湖及其周邊區域的若幹不同位置。

隨著凜冽寒風呼嘯著的時間推移到12月的到來,戰局愈發激烈,宋時輪將軍為確保能夠徹底掐斷數量龐大且士氣低落的美方軍隊的逃生道路,不惜下令調動預備隊伍26軍火速前往敵眾我寡之地獨秀峰,嚴密監控美軍目標可能出現的任何跡象並實施阻擋。

然而,令人苦惱的是,盡管26軍在收到明確的命令之後已經作好充分準備,但卻未能準時於指定的12月8日期限內抵達目的地,使得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得以搶先一步脫離了宋時輪所設下的重重包圍。

在此情況之下,26軍部隊為了能夠馬上再次封鎖美軍,苦苦鏖戰,毫不畏懼地迎頭痛擊敵人。

然而遺憾的是,不僅他們並未順利地實作對被圍困之敵的再度包圍,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在面對美軍強大火力攻擊的時候,部隊自身也付出了傷亡數千人員的慘重代價。

戰爭結束以後,26軍受到了宋時輪將軍的嚴肅處理,幾名部隊營、團級別的將領甚至被執行死刑,而88師則因犯有重大事故,致使整個隊伍的編制序列被撤銷。

當然,值得強調的是,在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未能完全截斷美軍的撤退路線,這其中自然包括26軍的因素在內,但並非唯一的緣由。

二、第九兵團有可能全殲10萬美軍嗎?

針對此類觀點,部份人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若是在過往的歷史行程中,第九兵團如若確實成功地對包括陸戰一師等逾 10 萬美方軍隊實施了全麪包圍的戰略,那麽該聯盟究竟能否將這些敵軍一舉殲滅呢?

透過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進行考察和解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不能。

首先,我們試著從當時極度惡劣的氣候條件出發進行深入探討。

在當年那場引人矚目的長津湖戰役期間,正值北韓數十年來罕見的極端寒冷天氣,甚至很多地方都經歷了攝氏零下 40 度以下的極低溫度,哪怕是配備了完備冬裝的美軍士兵,在此次戰役中也有超過 7.000 名因受凍致殘或喪命。

接下來我們要聚焦於宋時輪領導的第九兵團。

他們在北上北韓參戰以前,一直都是華野(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旗下的野戰部隊之一;然而在中國宣布進入北韓作戰之後,第九兵團未能按計劃在東北地區做好充分的禦寒準備,僅做短暫滯留便立即奔赴長津湖前線。

註意到,大部份參加越戰的戰士來自南方,面臨嚴寒天氣的自然適應力相對較差。

1950 年 11 月,第九兵團接到了來自中央軍委火速馳援北韓戰場的指令,他們原本打算在東瀛地區做好各類冬裝準備工作。

然而,為了確保長津湖戰役的圓滿完成,第九兵團放棄了原有的備戰部署,甚至幾乎未作停頓便直接挺進了前線,許多兵團士兵的棉花夾克甚至直接由東北邊境軍的戰士摘下後扔上火車,而大部份戰士的冬裝並未能達到北韓戰場所需的嚴格保暖標準。

在整個戰役過程中,第九兵團因嚴寒導致的死亡和傷殘戰士共計接近 3.4 萬人次,由於缺乏充足的保暖裝備,使得整個第九兵團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因此,即便第九兵團真的能夠成功地攔截住多達10萬的美軍,但由於實際兵力遠不足 15萬(因寒冷天氣造成的傷亡高達三四萬),扣除傷亡數碼後剩余軍隊大約為10萬左右,並且他們的戰鬥力同樣受到嚴重影響。

顯然,這樣的第九兵團是無法擊敗裝備精良的美聯軍的。

三、美軍火力和高機動性太強

即使第九兵團確實成功地將美軍包圍起來,然而,相較於美軍的強大軍事裝備力量而言,第九兵團要想全殲敵軍也幾乎是天方夜譚。

在著名的長津湖戰役中,美軍所裝備的高端武器足以證明其優秀的實力優勢,兵力達到10萬的美軍,其坦克數量高達數百輛,更不用提那些威力巨大的大口徑榴彈炮,無與倫比的空中控制權成為了誌願軍心中最沈痛的噩夢。

此外,美軍所表現出的超強機械化程度使得第九兵團難以抵擋敵方的突破行動。

相比之下,第九兵團自身裝備的榴彈炮數量極少,只有寥寥數門;就連坦克的數量也同樣緊缺,幾乎沒有。

何況在這樣的戰場環境下,誌願軍基本喪失了對藍天的掌控。在此種局面下,美軍空中炸彈的無情傾瀉,使得誌願軍後方的物資供給難以維持,從而導致大部份第九兵團士兵只能饑寒交迫地投入到戰鬥之中。

實際上,26軍未能按照預定計劃封鎖美軍逃脫路線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由於眾多將士的身體已經難以承載饑餓帶來的負荷以及亟需休養生息的狀況。

該戰役中,10萬美軍得以從第九兵團精心部署的分割包圍圈中突圍而出,主要依靠其地面強大的重炮火力以及空中充足的火力支援,使得他們得以利用重火力為自己開辟一條逃生之路。

有一種觀點認為,若是在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能夠得到蘇聯軍隊的武器裝備支持,使其具備與美軍同等甚至更為優越的武器裝備水平,則完全有可能全殲美軍。

有人評價道,倘若長津湖戰役由粟裕指揮,那麽粟裕的戰略戰術將會更加成熟老練,對敵人的包圍和穿插也會更加深入細致。

即便粟裕無法將10萬美軍全數截留下來,至少也有可能將其中的3至5萬人困住,無疑,這樣的評估顯示出從戰術層面來看,宋時輪的表現尚不及粟裕。

後勤補給不足、通訊器材滯後以及情報收集不全等諸多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第九兵團在堵住美軍前進道路後,實作全殲敵兵的可能性。

同樣不容忽視的是,美軍的作戰能力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知的那般弱小,他們之間協調配合及救援速度快且精準,無疑也是引發我們反思的重要課題。

在戰役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作為美國軍隊中的頂尖軍事力量,戰爭技能的精湛程度絲毫不在第九兵團之下。

盡管在戰役初期,美軍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遭到了上級的強烈催促,但他仍然堅守審慎行事的原則,並在許多地方搭建起臨時機場,而這些設施在日後為美軍的撤離過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可說,無論是在戰役的開頭還是結尾,陸戰一師始終保持對誌願軍的高度警惕性。

再談後來的美軍撤離過程中,各部人員之間展現出的默契協作以及救援行動的快速反應,都是不得不令人感嘆的。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年國民黨軍隊的潰敗景象仍然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記憶當中,他們眼中只顧個人安危,放任同伴被屠殺,自己卻只知道瘋狂逃跑。

並且,美軍其它戰場部隊對於被誌願軍包圍的友軍的援助接應更是高效迅捷。

如果在真實的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成功地將10萬美軍圍堵起來,考慮到當時第九兵團自身的武器配置、後勤保障以及戰術運用情況,想要全殲擁有強大火力支援及高度機動力的美軍,實屬困難重重。

就算換成粟裕來擔當戰役總指揮,恐怕他也很難做到。

這或特許以解釋為何在戰役結束後,盡管第九兵團犧牲慘重,毛澤東仍未責備宋時輪,而是給予其肯定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