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蘇聯政府該給這個叛徒發勛章:憑一人之力,把西方弄得人人自危

2024-01-23歷史

今天要講的是冷戰中的一個未解之謎,其過程離譜而詭異。

1961年12月22日,有個神色可疑的男子悄摸摸地來到美國駐芬蘭大使館門前,立馬引起了執勤美軍士兵的警惕。可對方接下來的話,讓士兵大吃一驚,慌忙向長官報告。

男子名叫阿納托利·戈利岑,自稱是蘇聯駐芬蘭大使館的一名官員,因一些原因決定向美國「投誠」。他聲稱自己掌握著蘇聯情報部門的許多機密,很樂意將這些資料提供給美國,作為交換,CIA必須立刻為其全家提供庇護,把他們轉移到美國。

為表誠意,戈利岑將一疊絕密檔案交給了接待他的CIA負責人。對方帶來的「見面禮」非同小可,怎麽看都不像是假情報,美國人還是留了一手,他們首先勸說戈利岑留在蘇聯大使館,充當美國的「內線」。

對此,戈利岑一口回絕,聲稱自己的處境已經非常危險,如果被發現,他一定會被處死。

戈利岑不願留下,心急火燎地想要去美國,而後者又擔心其中有詐,雙方談判遲遲沒有結果,正相互拉扯時,戈利岑有意無意的一句話頓時引起了CIA的重視。

他拐彎抹角地表示,克格勃其實早就在CIA內部安插好了不止一名「內鬼」,其中還有人已晉升高位,甚至可以左右美國情報部門的決策。 蘇聯間諜在美國情報系統裏興風作浪,後者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倘若CIA樂意接受條件,那麽戈利岑便很樂意幫助美國情報部門清理「內鬼」。

此話正中美國人的痛點,CIA立馬就矜持不住了。3天後,一架飛機從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秘密起飛,然而出乎戈利岑意料的是,飛機的終點並非美國,而是西德。

原來,美國人也留了一手——無論對方的價值有多大,他們必須首先確保戈利岑不是蘇聯人設局而撒下的誘餌。在西德,戈利岑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審查,而他順利透過了測謊測試。隨後,他和家人才被護送到美國。

1962年2月,CIA正式開始榨取戈利岑身上的情報價值。他們在馬里蘭州設定了一處警戒森嚴的基地,在重重保護下,戈利岑終於開口交代自己掌握的機密。而對於美國情報部門而言,他的首輪供述就像是一場大地震。

據戈利岑供述,神通廣大的克格勃已將整個西方國家的情報網滲透成了篩子,其中有4名特工被安插進了法國情報部門高層。 因為這些角色的存在,只要有新情報送進法國情報機構,用不了24小時,同樣內容的檔就會出現在克格勃領導的辦公桌上。

我們不知道他當時憑借何種方式、用那些資料佐證了自己的說法,總而言之,美國人對此深信不疑。當堅尼地總統得知此事後表現得極為震驚,他趕緊寫了一封親筆信,繞過大使館,直接派人交給法國總統戴高樂。

與此同時,法國方面也派出了一個六人小組,趕赴美國當面核實戈利岑的說法,經過漫長審問,法國專家認為戈利岑說的都是實話,他們在他的言辭中實在找不出破綻。

隨後,法國情報部門自上而下展開了一輪自查,結果令整個西方驚恐不已:他們釘選了兩名「內鬼」,其中一人居然是掌握著反情報部門的主管,另一人也官至法國總統私人情報顧問,可以直接幹預戴高樂的決策。

3個月後,又有一位在法國情報機構中位高權重的官員被確定為蘇聯間諜,這名間諜意識到自己暴露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殺。

如此一來,法國人對戈利岑自然是感恩戴德,而CIA更是對他情報的真實性深信不疑,趕忙詢問美國情報機構「內鬼」的相關資訊。怎料戈利岑賣了個關子,答非所問地談起了英國。

他表示,有一個極其危險且神通廣大的人物正潛伏在大名鼎鼎的軍情五處內部,並且職位還不低。

眼看法國的鬧劇,此時的英國人早已是草木皆兵,此話一出,不用美國提醒,他們也連忙展開內部調查,然而卻得到了一個可怕的結果:英國情報部門確實搜集到了一些線索,但這些證據都指向時任軍情五處最高長官的羅格·荷利斯。

這個結果令英國朝野一片嘩然,大人物們對此是萬萬不可能接受的:荷利斯身出名門,在英國社會中頗具地位和聲望。他位高權重,人脈遍布朝野,怎麽可能是蘇聯間諜?最終,經過幾番糾結後,英國高層還是決定信任自己人,而不是一名叛徒的一面之詞。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在這輪行動中也並非沒有收獲:有著「雙面間諜之王」之稱的、被後世稱作「劍橋五傑」之首的金·菲爾比就是因為在審查中被挖掘出來,身份敗露,不得不提前結束潛伏生涯逃往蘇聯。

雖然雨點兒尚未砸到自己頭上,此時的美國人已然是惶惶不可終日。

戈利岑這嘴真是開過光,說誰誰就要遭殃。不等戈利岑開口,CIA就展開了一輪極其嚴格的內部自查,尤其是作為同克格勃鬥法的前線部門,幾乎每一名特工都或多或少地被針對過。其中,作為對抗蘇聯情報系統的東歐司,匯集了一大批美國精英特工,這些人能力很強,該部門也堪稱一把利劍。

然而,正是因為這輪審查,大量工作人員遭到解職,後來,整個部門幹脆被解散。

英法美情報系統的自查工作並沒有隨著幾名「內鬼」浮出水面而宣告結束,相反,這反而加重了他們的自我懷疑,「抓內鬼」之風反而愈演愈烈。最離譜時,幾乎每一名工作人員每天都要接受調查和測試,同事間看對方都像是「內鬼」,彼此收集能夠證明對方是蘇聯間諜的資料,爭先恐後地找領導打小報告,試圖以此證明自己的清白。

那些平日裏有過節的更是趁機相互傾軋,你死我活。人們在驚恐和猜忌中根本無心工作,西方國家情報部門的職能與效率大打折扣,甚至一度幾乎陷入癱瘓。

有趣的是,他們反而對此倍感慶幸:若非戈利岑出現,鬼知道蘇聯間諜還會悄無聲息地潛伏多久?然而沒過多久,一部份人開始覺得整件事似乎有些不對勁兒,他們腦子裏誕出樂一些可怕的想法。

最先回過神來的是法國人。

當初戈利岑透露克格勃在法國情報部門高層安插有至少4名間諜,但法國人嚴格審查了一輪又一輪,最終只有3人浮出水面。

考慮到「鋤奸」行動此前的巨大收獲,法國高層對戈利岑的話毫不懷疑,他們只在乎將剩余的蘇聯間諜也揪出來。再說了,法國情報系統為此已蒙受了慘痛代價,事情都到了這份上,豈有不一查到底的道理?

於是,在隨後十多年裏,人們一直在這種遮天蔽日的恐懼感中晃晃不可終日,根本無心工作,而直到最後,法國人也沒查出那理論上存在的第四名蘇聯間諜。英國和美國的情況也差不了多少,只是相比於英法,美國下手更狠——既然找不到內鬼,就把有嫌疑的分部門整體裁撤解散。

總而言之,相對於強大的克格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名鼎鼎的CIA、軍情五處等情報機構可謂一敗塗地。

最終,這場近乎於「自我清洗」的歪風終於搞崩了一眾西方國家的心態,有人旋即提出了這樣一套觀點:戈利岑總說克格勃在他國安插間諜,說得言之鑿鑿,可他從未說出其中一名蘇聯間諜的哪怕是一個代號;因此有沒有可能,戈利岑才是被安插進來的那個「內鬼」? 他是克格勃投擲的一枚炸彈,正按照計劃在敵對陣營腹部引發爆炸。

為了讓計劃成功,被戈利岑當成敲門磚送給美國人的那些情報資料是貨真價實的,然而相比於他日後在敵對陣營中造成的恐慌與破壞,給英法美情報機構帶來的損失,這點兒付出壓根就不算什麽了。

當然,戈利岑究竟當真叛逃,誠信投靠美國,還是借「投誠」之名上演了一出苦肉計,這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最令人細思恐極的是,倘若戈利岑叛逃事件真是克格勃事先安排好的,那麽這真是一出頂級陽謀。

——沒錯,我克格勃就是在你內部安插了「內鬼」,就看你是否調查。不查,你的底細就會被我摸得一清二楚;查,哪怕我安插的人都被你揪出來了,這個過程造成的破壞,恐怕比情報泄露還要可怕,更難承受。

換個角度說,戈利岑用簡單幾句「謎語」達成的成就,恐怕連一百名精英特工用常規手段都無法實作;即便他的叛逃是真實的,蘇聯政府反而得感謝他,甚至給他頒發一枚勛章都不算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