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國家珍籍【升庵集】遞藏史話

2024-01-03歷史

【升菴集】書影

古籍維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有些珍貴的典籍,更是隨著保藏者的命運歷經滄桑,既見證了國運的興衰變化,也迎來了自己在盛世的良好歸宿。福建省圖書館所藏明代學者楊慎的著作【升庵集】就經受了這樣的命運。

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廷試第一,官翰林院修撰。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雲南永昌衛,永不敘用。一生著述繁多,【明史】本傳稱「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楊慎的詩文集在其生前即有刊刻,是為早期傳本,流傳罕少,福建省圖書館藏的這部便是其中之一。

此書刻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含【升庵詩集】九卷(存卷一至五)【文集】十二卷,曾先後見錄於【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該館編纂的【冊府掇英——福建省圖書館藏珍品集萃】,其為世人寶重處由此可見一斑。卷端鈐印累累,見證了它屢易其主的傳藏史。

在明代,它先後經徐熥、徐(火加勃)兄弟遞藏。書前有跋雲:「萬歷戊戌清和月八日,市於長安肆中。徐熥識。」鈐「徐熥/藏書」白文方印,「臣心如水」白文豎長方印。

徐熥(1561—1599年),字惟和,號幔亭,閩縣(今福州)人。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舉人。以詩名著稱於世,與謝肇淛、陳薦夫、鄧原嶽、安國賢、曹學佺及其弟徐(火加勃)並稱為「閩中七子」。嘗編【晉安風雅】,著有【幔亭集】,均行世。

「萬歷戊戌清和月八日」,即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初八。這年是他第三次參加會試,可惜又鎩羽而歸。明代會試一般在二月舉行,此書購於四月,顯然是在落第後所得。而所謂「長安」,並非指陜西西安,只是徐熥借用以指代當時的首都北京而已。佛誕日的書肆之行,徐熥買下楊慎的【升庵詩集】九卷,於六月出都門,不遠數千裏帶回到故鄉。然而至此之後,他卻未能再踏上應試春官的萬裏征程。

跋語「熥」字下鈐的「臣心如水」,是徐熥所用的閑章。印文內容出自【漢書·鄭崇傳】:「上責崇曰:‘君門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對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願得考覆。’」鄭崇此語本謂自己忠心事主,心地潔凈如水。於徐熥而言,或喻其內心平靜,已絕意仕進。歸鄉後的徐熥心境難佳,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六月客居古田時作【香閨七吊詩】,抒發個人悲觀落寞的失意之情。就在此年,徐熥病故,年僅三十九歲。

書中又跋雲:「萬歷戊戌(1598年),先伯氏於長安肆中購得【升庵詩】九卷,置之齋中,不知尚有文賦十二卷在後也。今歲偶有以文賦求售,予搜詩集合之,紙墨一式,遂成全璧矣。崇禎己巳(1629年)秋初,徐興公識。」鈐「徐/興公」白文方印,「徐(火加勃)/之印」白文方印,「晉安徐興/公家藏書」朱文豎長方印。

徐(火加勃)(1570—1643年),字惟起,又字興公,別號三山老叟、天竺山人、筆耕惰農、筠雪道人、綠玉齋主人、讀易園主人、鰲峰居士等。徐熥弟。徐氏以布衣終身,然集詩人、學者、書法家與藏書家多種身份於一身。徐氏承父、兄之所遺,又累數十年之所積,藏書達五萬三千余卷,大部份庋藏於其父徐(木加昂)所築之紅雨樓,後嘗組譯成目。今流傳者有抄本【徐氏家藏書目】七卷及【徐氏紅雨樓書目】四卷二種。

據徐(火加勃)跋言,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徐熥所購僅【升庵詩集】九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所刻者,為【升庵詩集】九卷【文集】十二卷。書賈以詩集出售,有意無意間,即以殘本而充全本。徐熥去世後,直到明崇禎二年(1629年),徐(火加勃)才由另外單獨販售文集者處購得以成全璧,並依【詩集】前例,在【文集】各卷的卷端,鈐上徐熥「臣心如水」的舊印,以為紀念。

徐氏為耕讀之家,積書至數萬卷,其中艱辛自有難為外人道者。該藏本由徐氏兄弟二人歷經三十余年才配補完帙,亦可見之一斑。然而圖書之聚散無常,紅雨樓的藏書在徐(火加勃)生前便已開始散失,先是晚年因生計窘迫而賣書度日,後又經賊人盜去甚夥。到清康熙初年,則已散失殆盡,其中就包括了該藏本。

該書散出徐家的詳情不得而知,但根據書中題識、鈐章,知其此後至少經歷四家收藏。這些藏書家或寂寂無名,或因年代久遠而不為人熟知,只能稍作鉤稽,以見其流傳大略。

【詩集】卷一首頁空白處題「康熙庚申花朝得於博古齋」「陳鼎新識」二行,「識」下鈐「陳印/鼎新」白文方印。康熙庚申,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距明崇禎二年配補完帙不過五十余年,徐氏珍藏故物已匆匆易主,可稱浩嘆矣。「博古齋」,想必是販書之所。而陳鼎新之生平,亦無從考知。

清康熙之後百余年,該書密存於藏書之家,直至晚清易主葉滋棠。書中鈐「古閩葉氏芾南珍藏」朱文豎長方印、「芾南」朱文方印、「葉滋棠印」白文方印可證。葉滋棠(1837—1906年),字與芾,號芾南,閩縣(今福州市)人。邑庠生,五品銜,署崇安縣學訓導。閩縣葉氏,子孫俱好藏書,為福州藏書世家中歷時最久者之一。葉氏子孫中以第十六世葉觀國的藏書最為聞名。其四子葉申藹「好讀書,晚藏三萬卷,披誦不倦」,築「蔭余軒書樓」以藏之。葉申藹子葉儀昌歸裏後,「構‘芝石山房’,擁書自樂」。葉滋棠為葉儀昌子,其藏書可謂淵源有自。

民國間,該書入藏連江劉氏東明樓。書中所鈐「晉安劉明」朱文方印,「東明收藏」朱文豎長方印,「丹石研室」朱文方印,「坡研室」朱文豎長方印,均為劉氏藏印。劉明,字東明,福建連江人,生平不詳。他曾影印清初福州著名詩人許友【米友堂集】稿本行世,大概是熱愛鄉邦文獻的文化人。劉氏所藏善本頗多,其中明正德【福州府誌】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此書後為廖元善先生所得,鈐有「今雨」朱文方印,「廖氏還讀廬珍藏記」朱文豎長方印。廖元善(1891—1956年),字望之,號擎宇,又號今雨,祖籍福建永定,生長於福州。1918年日本法政大學經濟系學士。1919年至1922年間,廖元善先生短暫從政,此後長期從事教育事業,曾任福建私立協和大學、福建師範學院(均為福建師範大學前身校)教授。廖先生為飽學之士,尤長於文字音韻之學,曾講授【語言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課程,並均有著述。先生熱愛藏書,其藏書處名為「還讀廬」,嘗從劉氏東明購得大批圖書,【升庵集】即其中一種。

廖先生於1956年春因心臟病逝世。舊日同事、好友黃曾樾先生經紀其喪事。黃曾樾【跋殘本〈鰲峰集〉】曾提道:「今春,今雨逝世,吾為襄辦喪葬,其女因以此冊(指黃氏舊藏【鰲峰集】)及有興公手跋之【楊升庵集】殘本為謝。吾以此冊流落於外十年,中經數手,仍入吾眼,故受此而卻楊集。」文中明確記載該書此時已為殘本。後來,黃先生主持將廖先生舊藏書大部份捐贈給福建師範學院圖書館,而該書則仍藏於家中。隨著歲月的流逝,該書最終還是從廖家散出,現在珍藏於福建省圖書館,結束了私家收藏的歷史,得到更為妥善的保護和利用。

古往今來,圖書之刊刻傳抄、搜集遞藏,屢屢賴有心人精心為之,而不經意間鼠嚙蠹蝕、兵燹水火,則使大量心血化為烏有,怎能不讓人扼腕嘆息、唏噓不已?於該藏本舊主而言,徐氏昆仲得之於潦倒之際,收殘綴軼於窮困之時,終使完璧。晚近廖元善先生,以一介貧賤書生,積數十年之藏,病中囑友人代為捐贈,化私為公,懷抱俊逸又遠勝前人。福建省圖書館賴前賢後彥的精勤搜求,先後薈萃省垣公、私諸家藏書,歷經百余年積澱,成為東南地區之文獻淵海,為「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奉獻力量。

(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