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杜聿明說先打劉伯承可獲勝,為何蔣介石就要跟他反著來

2023-12-20歷史

1948年11月6日,國民黨東北葫蘆島正在撤退的部隊,遭到了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的猛烈的攻擊,自此拉開了淮海戰役的序幕。

這場持續了幾十天的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最終以解放軍的勝利結束,有不少的國名黨將領最後成為解放軍的俘虜。

其中有一人,多年之後的一番話,讓不少曾參加了這場戰役的老解放軍將領們倒吸一口涼氣!

他表示:「如果當時蔣委員長按照我提出的作戰計劃來!或許這場戰爭就不會慘敗了!歷史也許會發生變化......」

大放厥詞的國民黨將領是杜聿明。

作為國名黨當時高級將領之一,蔣介石的得意幹將;他曾為蔣介石拿下不少戰役的勝利,更是曾經被封為遠征軍司令!卻在淮海戰役的最後成為解放軍的俘虜。

他的戰術是什麽?如果真的被采用的話,戰局是否會有變化呢?歷史真的像他所言會發生變化麽?

一、完全相反的作戰計劃

要回答這些問題,要從淮海戰役說起。

1948年10月23日,國民黨第九兵團的指揮官廖耀湘向黑山發動猛攻,被人民解放軍全面圍殲!東北地區大局已定!

蔣介石派專機立刻趕到葫蘆島,接杜聿明趕往北平商議對策。11月8日上午,杜聿明在錦西機場乘坐飛機逃亡北平。

當時蔣介石制定了徐蚌會戰的計劃。他意欲將位於徐州一線的國軍撤到淮河南岸,然後以蚌埠作為核心,進而把60萬的軍力集合於華野決戰。

蔣介石提出的計劃整體策略是被動防守。

而杜聿明的計劃是主動進攻!

……

他根據當時的戰局多方分析之後,提出了作戰計劃,分為三個點:

第一點,他認為要把攻擊的方向調整,最好是對準山東以南或者是西南的濟寧以及大汶口等地。

因為這些地方和徐州本部距離不遠,同時又是華野兵團東西分兵之處,好抓弱點。然後將兵力集中,用出其不意的戰術將這些地區的解放軍包圍之後全數殲滅。

第二點,要想辦法拖住劉伯承和鄧小平的大軍,最好是從華中的剿總派出精銳兵力,然後向豫南部和西南一帶出擊;如此,一旦劉伯承和鄧小平的兵力想要向華東地區聚集,便出動徐州和華東的剿總兵力阻攔,可使華北和華中兩大野戰軍匯合困難。

在這一點上,白崇禧也的確是這樣做的。對著豫西南進行了瘋狂的攻擊,想要一次來制衡劉伯承,只是沒想到的是,劉伯承和鄧小平根本不吃這一套,他們選擇繼續前進,攻擊東北。

第三點,誘導華野主力軍來攻擊。

此時采用固定守衛單一要點的作戰方法,等到引誘成功之後,在其發動進攻受挫的時候,立刻進行全面反擊,然後便可將泰安和濟南一線收復。

實話實說,這個戰略是沒什麽問題的。更甚的是,杜聿明的戰略和當時淮海戰役的發起人粟裕將軍的策略是幾乎一致的。

既然如此,為何當時蔣介石卻提出了和杜聿明的計劃完全相反的策略?又是什麽原因讓國民黨在淮海戰役一敗塗地?

二、「我們當中有內鬼」

蔣介石當時為什麽會做出那樣一個決定,就要說到一個叫做郭汝瑰的人。

郭汝瑰當時是國軍國防部作戰廳的廳長,他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國民黨軍隊的作戰計劃。他一直在陳誠手下做事,因為作戰和指揮能力出色被陳誠看重,也被蔣介石十分信任。

其實郭汝瑰是在1928年加入了共產黨,但是後來他與黨失去了聯系,一直到了解放戰爭的時候重新恢復了聯系,他又開始不斷地向中國共產黨傳遞機密訊息。

杜聿明一直懷疑郭汝瑰,堅信郭汝瑰是內鬼,但是一直都沒有找到決定性的證據。

他只得想辦法防著郭汝瑰,曾不斷地向當時的參謀總長顧祝同表示這個郭汝瑰有問題。有的時候他去向蔣介石匯報資訊,甚至會告訴顧祝同,千萬不要讓郭汝瑰知道。

但是郭汝瑰深得蔣介石的喜愛和信任,顧祝同雖然嘴上答應了杜聿明,實際上從來沒有在蔣介石面前提過。

在聽完蔣介石徐蚌會戰的作戰計劃之後,杜聿明再也忍不住了,當即就向蔣介石表示了他的懷疑,說郭汝瑰一定是內鬼!

蔣介石則表示他有什麽證據能證明,杜聿明沒有什麽實質性的證據,但是還是說了一些。杜聿明當時說:「這個郭汝瑰的家裏家徒四壁,甚至連家裏唯一的沙發都是破破爛爛,我已經是國軍將領裏面夠清貧的了,可他比我還要清貧,我怎麽看都覺得他不像是我們的人。」

當時,蔣介石在聽完之後氣得不行,不僅沒有相信杜聿明,還嚴厲斥責他,認為黨國有這麽廉潔的將領是難得的事情,他怎麽能汙蔑郭汝瑰是內鬼呢!

杜聿明告狀沒成功,還落了小心眼兒的斥責,最後只得作罷,但是這並沒有打消他覺得郭汝瑰是內鬼的疑慮。

而郭汝瑰利用蔣介石疑神疑鬼的性格,向蔣介石建議最好還是將戰場放在徐州。

蔣介石采納了他的建議,沒有按照杜聿明的作戰計劃,最後將國名黨軍隊各部的距離大大拉大了,也為華野我軍殲滅國軍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而關於郭汝瑰是否是內鬼的疑慮,一直伴隨杜聿明到臨終,臨終的時候他拉著郭汝瑰的手問道:「當時,你到底是不是內鬼?」

而郭汝瑰只是淡淡說道:「我們只是政治立場不同罷了。」

那麽,國民黨在淮海戰役當中的失敗,難道僅僅是因為蔣介石的一個錯誤決策麽?

三、蔣介石的錯誤決策

並非如此。

在哲學裏面,講述過必然和偶然的關系,有這麽一段話,此處參照。

「必然和偶然二者相互包含。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並透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偶然性為必然性開辟道路;偶然性背後隱藏著必然性,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

淮海戰役便恰好辯證的講述了這一層關系,任何失敗都絕不是偶然,看似偶然的背後,隱藏著必然。

當時解放軍經歷了豫東戰役,雖然取得勝利,但是長期的疲戰使得解放軍戰鬥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將士疲憊,傷亡眾多,需要休整。根本無法撐起全面戰場上的主力戰鬥。

所以粟裕將軍當時的策略是:選擇徐州剿總中兵力最為強勁的兩個兵團之一(黃百韜和邱清泉兵團)攻克,從而開啟一個缺口。這比部署全部兵力於徐州的國軍全面開戰要好一些。

粟裕將軍很清楚,如果中野和華野兩邊兵力不能合二為一、不能將兵力全部集中與徐州剿總決戰,根本不可能使淮海戰役變為大決戰。

當時的杜聿明是徐州剿總副司令、第二兵團司令。如果當時他堅持在徐州執行他的戰略部署,即繼續朝著山東南部和西南進行攻擊,那麽必將迫使解放軍改變主戰場,由原來的華野轉回山東。

但是,山東解放區經過幾年激烈的解放戰爭,百姓負擔沈重,如果主戰場轉回山東,是否能支撐下去很是難說。

就在這個時候,本來在徐州戰場的杜聿明竟然被蔣介石調到了東北的戰場!原因是原本由衛立煌主戰的東北戰場,此時發生變數。

戰場一大忌諱便是臨陣換將!然而蔣介石不顧此大忌,把杜聿明調到東北,由劉峙留在徐州戰場指揮。

這麽一換,原本杜聿明的主動反擊成為了空談。劉峙被國名黨的同僚嘲諷為「豬將軍」,沒有什麽指揮才能。杜聿明的「被迫離開」,也使得徐州的軍事指揮陷入了停滯狀態。

得此空檔,解放軍的華野軍力得到休整,進行了補充。

四、「垂死掙紮」

盡管蔣介石的決策有誤,但是杜聿明並沒有完全放棄。

他又將目光盯在了中野的劉伯承身上。杜聿明當時堅信,只要計劃得當,能夠按照他的策略,還是有機會戰勝中野的劉伯承。

當時黃百韜兵團已經被圍困,在淮海的戰場上戰線分為三條,即:東、西、中。

但是當時的國民黨軍隊指揮層已經陷入了極大的混亂,根本拿不定主意究竟要如何是好。

在分析完戰局之後,杜聿明則一眼就看透問題的關鍵所在。就算是華野軍隊戰鬥力休整之後增強不少,但是也不可能到處都是戰爭的主力軍。

這其中必定有「煙霧彈」,粟裕帶領的軍隊主攻方向最後只有一個,這場戰爭的重點一定是放在了黃百韜的方向,其他的所謂「主力軍」不過是來迷惑視線的罷了。

他決定依然按照他最開始的思路,也就是作戰計劃的第二點,想辦法不讓中野和華野軍隊匯合,然後分開殲滅,先攻擊中野的劉伯承!以此剩下的一方便不足為慮了。

為此,他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先不去解黃百韜的圍困,讓黃百韜先頂住華野的攻擊,暫且拋棄徐州。用大多數的主力軍隊,形成兵力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去攻擊劉伯承的中野;等到劉伯承的中野被擊潰之後,再將軍隊的主力轉回東向,擊潰華野,此時便可將黃百韜救出圍困。

這個方案可以說極大的彰顯了杜聿明是個將帥之才。

如果進行得當,那麽最好的結果就是既能解救黃百韜,又能將中野的劉伯承軍力殲滅。

只可惜,當時蔣介石有嚴令,必須要先解救黃百韜,加上杜聿明只是個副司令,正司令劉峙是個沒有擔當,不敢承擔責任的人......

這樣多方的原因聚集在一起,到底杜聿明沒敢上演一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無奈之下,杜聿明采用了第二個辦法;他讓一個團的兵來鎮守徐州,其他的兵力則全部出動去解救黃百韜。與此同時,他又讓黃維的第十二兵團向東邊進攻華野。

這是一個從各個方面都挑不出錯誤來的方案,既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去救了黃百韜,也算是在攻擊中野的方向投入了兵力。上報南京之後,也得到了獲批。

而郭汝瑰在得知了這個方案之後,冒著生命危險,又將杜聿明的這個計劃迅速傳達給我軍。

而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失去了唯一一個可以扭轉戰局的機會。

當然話又說回來,即使是第一種方案,杜聿明也不一定能夠百分百勝利,劉伯承將軍又是何等的驍勇善戰,豈能是他杜聿明說殲滅就殲滅的?

五、淪為戰俘

淮海戰役持續了兩個月多,到1949年1月10日終於停息,數十萬的國名黨軍官和士兵放下手中的武器投降。

也是在這一天,曾經被蔣介石任命為遠征軍總司令、鼎鼎有名的戰將、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杜聿明,成為了戰爭罪犯杜聿明。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戰俘生活。

杜聿明在被俘之後沒有被粗暴對待,相反,他受到的是解放軍的優待。在獄中,醫務人員對他進行了精心護理。

他常年患有的頑疾包括胃潰瘍、肺結核和腎結核都得到了好轉,政府為了治療他的脊椎炎,更是投入了不少的人力和財力,為他特意量身客製了一副石膏板。

杜聿明於1959年12月4日,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特赦書,他不再是一名俘虜。

從1960年到他去世的1981年,在這21年裏,他努力的為人民的革命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他走過曲折的道路,但是也有光榮的後半生。

在他去世之前,不忘統一大業,在自己的遺囑中囑咐自己的子女要為祖國現代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六、歷史的方向不會被覆寫!

拋開人物曾經的政治色彩不談,杜聿明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之才。淮海戰役當中,如果蔣介石聽信了他的計劃,這場戰役最後成敗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解放軍的勝利不由一場戰役的成敗決定,淮海戰役的成敗也不能改變歷史的方向,勝利終將是屬於人民解放軍的。

解放戰爭,是一場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的戰爭,更是一場事關全中國人民命運的戰爭!

當時,國名黨統治的國統區軍閥割據、社會混亂、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人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人民不相信國民黨能夠給中國人民帶來幸福和獨立,更不相信它能引領中國走向富強。

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政權能夠在極端復雜困難的境遇裏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獲取最後勝利的最大支柱。

今天談到的淮海戰役,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戰役。在這三年的戰爭中,解放軍才得以殲滅了國軍600多萬人,粉碎了將國民黨的反動政權。

杜聿明在被俘虜之後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記得當時抗美援朝的勝利之後,杜聿明曾經深情地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和中國人民確實站起來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解放軍的勝利是民心所向,中國共產黨取得最後的勝利是歷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