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孫中山獨子孫科:1949年拒絕跟蔣介石赴台,後來過得怎麽樣?

2024-02-07歷史

1965年10月29日,一架飛機在台灣省松山機場緩緩降落,機上坐著一位備受矚目的大人物。為了迎接他,台灣省政要蔣經國早已率領一眾人在機場列隊歡迎。

抵達後,這位大人物立刻受到了蔣介石的接見,兩人進行了愉快的交談。

孫中山的獨子孫科,接受了一次高規格的接待。他是蔣介石的親信嗎?為什麽1949年他沒有和蔣介石一同回到台灣,而是在16年後才姍姍來遲?

他的人生經歷了怎樣的跌宕起伏呢?

在這樣的環境中,年幼的孫科迅速領悟了父親的理念,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他早早就投身於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成為國民黨的一員,並在仕途上逐漸嶄露頭角。

1912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一家定居南京。在忙碌的公務之余,孫中山常與孫科交流心得,談論的主要是讀書,如讀了哪些書,有什麽心得。

因此,孫科養成了熱愛讀書的好習慣,這個習慣在他的一生中都得到了堅持。甚至連與他政見相左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孫科是個博學多才的人。」

這一點從他酷愛讀書的特點中就可以看出。除了讀書這樣的良好習慣,孫中山的一些政治思想和主張,也在朝夕相處中無聲無息地影響了孫科。

孫科不僅繼承了孫中山的「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核心思想,並將其運用到工作中;還繼續推行其父所倡導的鐵路建設工程。

孫中山始終堅信鐵路工程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他強調交通便利是改善中國積貧積弱的首要條件,因此鐵路建設是一項長久的利國利民、造福後人的工程。

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充分展現了一代革命先驅的遠見卓識。孫中山年輕時到過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遊歷學習,經過實地考察後,深感鐵路在西方國家崛起中的關鍵地位。

他任職期間積極倡導修建鐵路,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在有生之年實作這一目標。孫科繼承了父親的遺誌,完全贊同父親的「鐵路興國」主張,並付諸實踐。

在職期間,孫科提出了一系列現代化鐵路建設設想,並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堅持完成了父親未竟的事業,實作了孫中山先生的遺願。

提起孫中山,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對孫科影響深遠的人物——蔣介石。在1926年,孫科擔任廣州市長,此時北伐戰爭已經完成,中國迎來了新的變革機遇。

孫科看到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時機,因此在任期間提出了革命與建設並重的主張。他認為,若只是進行革命,而沒有重視配套的建設,那麽革命的成果將會喪失。

此外,孫科提倡透過漸進的方式推動改革。他還效仿其父親,遠赴英美等已開發國家進行實地考察,以便借鑒經驗服務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因此,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歷史的時間軸在1948年轉向,國共內戰正在進行,共產黨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而國民黨內部卻充滿了腐敗和動搖的軍心。

局勢逐漸明朗,國民黨敗局已成定局,國共談判開始提上日程。蔣介石政府,無力進行頑固抵抗,轉而希望透過談判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延遲共產黨取得勝利的時間。

孫科因其特殊的背景和傑出的能力在國民黨內備受倚重。1948年,他身居高位,被派往談判桌。此時的孫科,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一方面,他需要在與共產黨的談判中占據優勢,確保基本的利益;另一方面,他還需要妥善處理國民黨內部的矛盾。

這個矛盾是什麽呢?此時的國民黨內部已經形成了蔣介石、李宗仁、孫科三足鼎立的態勢。各種派系、各種勢力錯綜復雜,使孫科面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壓力。

在談判的過程中,孫科和蔣介石對於內戰的看法存在明顯的分歧。據毛主席的著作提到,孫科相較於蔣介石來說更加公正,他沒有像蔣介石那樣將戰爭責任全部推到共產黨身上,而是采取了平均地權的方法,將責任分攤給各方。

而蔣介石則是專門針對共產黨進行攻擊,而孫科則是對所有黨派、無黨派以及全國同胞進行指責,甚至連蔣介石也許也會被指責。

因此,孫科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已經公開化。 除此之外,在權力交接的問題上,孫科主張蔣應該和平地交出政權,承認國民黨的失敗。

然而,對於熱衷於權力的蔣介石來說,他怎麽可能同意呢?他好不容易坐上了國民黨的頭把交椅,怎麽可能輕易地將寶座讓給別人呢?

蔣介石態度堅決,孫科只好從其他同事處尋求支持。隨著局勢逐漸明朗,越來越多的國民黨高層站到孫科一邊,要求蔣介石辭職。

這讓蔣介石氣得不行,他覺得孫科是借此逼宮。於是,他開始削弱孫科的權力。在猜忌和幹涉下,孫科的力量受到牽制。

這反而讓李宗仁有了崛起的機會。最後,李宗仁的立場成了壓倒蔣介石的最後一根稻草。1949年初,蔣介石被迫宣布辭職。

一個時代就此結束。而孫科的下台則是蔣介石一手策劃的。他讓李宗仁接手談判和大局,削弱了孫科的勢力,引起了孫李之間的矛盾。

而他自己則可以坐山觀虎鬥,對局勢變化施加影響。

孫科和李宗仁在決定國民黨前途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孫科主張維持國民黨統治並獲得國際承認,而李宗仁則希望確保桂系在長江以南的勢力範圍。

然而,他們的分歧並沒有得到解決,最終國民黨敗給了共產黨。他們的爭吵給了蔣介石一個機會,他借機重新活躍起來。

在白崇禧、李宗仁與蔣介石的合作策略中,孫科因缺乏軍隊實權而成為蔣介石排擠的第一個物件。隨著李宗仁在和平談判中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多,與共產黨的共識和妥協也越來越多,孫科對於國民黨「和平統治」的前途設想逐漸失去了生存空間。

他在國民黨內部的支持力量逐漸減少,成為了孤立無援的指揮官。 看到孫科的失勢,蔣介石和李宗仁抓住時機,共同施加壓力,迫使孫科於1949年3月8日辭去職務,連同他的主張一起,被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所淹沒。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民黨面臨著大勢已去的局面。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殘部決定逃往台灣省,再次策劃「反攻大陸」的陰謀。

然而,孫科選擇了不去台灣,而是遠赴海外,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當國民黨一行人收拾行囊,準備逃亡時,孫科卻選擇了前往海外。為什麽他沒有和蔣介石等人一起前往台灣呢?至今仍是個謎。

或許是害怕因逼蔣下台而招致報復,或許是與蔣介石的政見不合無法生存,或者對國民黨的前途感到失望。雖然眾說紛紜,但孫科的決定就是去海外重新開始。

但他始終保持清廉,從不貪財斂財。再加上匆忙離開,他沒有帶上足夠的財物。在陌生的地方,沒有財產傍身,生活必然艱難。

經常食不果腹,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只能依賴子女的接濟和資助度過晚年。

孫科,孫中山先生的獨子,他的近況始終牽動著周恩來總理等人的神經。他們不想看著他流落在外,過著淒涼的生活。

周總理曾經多次表達,中國的大門隨時歡迎他的回歸,然而,孫科並未給出回應。蔣介石也多次邀請他前往台灣省,但孫科始終不予理睬。

最終,孫科在拮據的境況下,在國外度過了十多年的光陰。雖然生活困苦,但他對讀書的熱愛始終如一,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道光,也是他最大的慰藉。

然而,久居海外並不是長久之計,隨著年事漸高,孫科的思鄉之情越來越濃烈。大陸和台灣釋放出善意訊號時,孫科最終選擇了回到台灣。

盡管他的立場曾經搖擺,但他的歸根之心始終不變。

1965年,台灣省向孫科發出回鄉邀請,他欣然前往,不像以往那樣婉拒。孫科回到台灣後,受到了以蔣經國為代表的高級別接待隊伍的熱情歡迎。

在這之後,他釋放出與蔣緩和甚至支持的訊號。在台灣的許多公開場合,孫科都聲稱支持蔣介石的立場,擁護國民黨的統治。

他在國民黨內擔任了重要職務「考試院」院長,這是他多年在官場沈寂後首次被委以重任。孫科對蔣介石態度的轉變以及他個人搖擺的立場,使他受到人們諸多爭議,他的政治形象並不那麽正面。

同時,也使他與蔣介石之間的故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難以捉摸。

孫科,這位「孫中山之子」,於1973年去世,享年82歲。他的一生充滿爭議,從他的善變政治立場、與蔣介石的復雜關系,到他的私生活軼事,都成為人們關註和議論的焦點。

盡管他出生就擁有了「孫中山之子」的光環和強大的政治資本,但他的成就似乎並未與此成正比。他曾有過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一度想要完成父親的革命事業,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他對於革命事業的探索,對於蔣介石獨裁的反對,對於三民主義的推崇,都曾對時局產生過積極的影響。然而,他的盲目效仿英美制度,不成熟的政治思想,或許註定了他大起大落的一生。

他的故事,正是「時勢造英雄」的真實寫照,他因時局選擇了人生方向,又因時局經歷了人生轉折。即使在人生的終點,他也未能等來時局向對他有利的方向轉變。

他的人生落幕,過去的功過是非,都留待後人評說。你們認為呢?#2月圖文動態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