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3年,關向應流著淚對彭德懷說:不要鬧了,我們都要聽毛主席的話

2024-01-24歷史

毛澤東與彭德懷是同鄉,是朋友,同時也肝膽相照的好戰友、好同誌。自紅軍時期開始,毛澤東與彭德懷便緊密合作、共同奮鬥,一次又一次地將黨和人民軍隊拯救於水火之中。

毛澤東與彭德懷都是極其有主見的軍事家,在具體指揮上不免有分歧。特別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毛澤東坐鎮延安,而彭德懷征戰於華北,兩人在如何對日作戰上,出現了一些分歧和爭論……

1937年8月22日,中國共產黨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洛川會議。

洛川會議召開時,華北已經危如累卵。七七事變後,日本進攻華北的兵力已經達到5個師團,10萬人以上,國民黨在華北雖然有30萬之眾,但卻完全不頂用。在短時間內,良鄉、房山、南口相繼失守。

華北該如何守?紅軍到底該起什麽作用?成為擺在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領袖面前的重大問題。

在會議的一開始,大家一致決定,除少量兵力留守陜甘寧邊區以外,主力3.2萬人開赴晉綏前線,與國民黨共同防禦華北。萬一國民黨一潰千裏,放棄華北,紅軍仍要拖住日寇,堅持華北抗戰,拯救民族危亡。

然而在如何對付日本人方面,毛澤東與朱德、彭德懷等人卻發生了爭論。

毛澤東坐在馮家村頭那孔歷史性窯洞內黑漆方桌的一邊,操著一口濃重的湖南口音,從容道出了他的深謀遠慮:

我們當前任務有個五個:1.創造根據地;2.鉗制和消滅敵人;3.配合友軍作戰;4.保存和擴大紅軍;5爭取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權。

關於紅軍作戰,毛澤東說:「應適用遊擊戰和運動戰,還有紅、白軍共同作戰。」毛澤東停頓了一下,繼續解釋道:

「紅軍要進行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包括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兵團與在平原發展遊擊戰——但著重於山地。」

對於毛澤東關於「山地遊擊戰」的論述,朱德、彭德懷、劉伯承、林彪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

當時紅軍即將接受抗日改編,全軍上下都摩拳擦掌,想要和日寇真刀真槍的幹一幹,讓他們知道知道人民軍隊的厲害。

早在紅軍時期,我軍就非常善於運動作戰。在歷次反圍剿中,紅軍利用自己高度的機動性與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屢挫強敵,經常以極端劣勢的裝備,將國民黨軍成旅成師的殲滅。

紅軍戰鬥力如此強大,又為何要「一夜回到解放前」,重新打山地遊擊戰呢?對於這一點,彭德懷等人有些不理解。況且打遊擊戰,是不可能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東打一槍,西打一炮,何時才能殲滅日寇主力、收復國土呢?

因此,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皆認為,我軍不能單純地打遊擊戰,而是應該像紅軍時期一樣,適時地打運動戰,即集中大量兵力,成建制地殲滅日軍。

對於朱德、彭德懷的民族情懷,毛澤東哪能不了解。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毛澤東何嘗不想成建制地殲滅日軍,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呢?

毛澤東不僅僅是個軍事家,同時也是政治家。他一再強調,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必須為政治服務,不能為了打仗而打仗。

毛澤東一直認為,在打敗日本之前,必須要保存革命的力量。長征之後,曾經30萬人的紅軍僅余3萬之眾,這些都是革命的精英,是絕對不容有失的。損失一個人,就相當於損失了一顆革命的種子。

毛澤東很早就認識到,日本不是一般的對手。在七七事變前,其實毛澤東也不知日軍的全貌。但是七七事變後,毛澤東卻發現,日軍的兇悍已經超乎了想象。日軍僅用2萬兵力,就突破了宋哲元部3個師的防線,平津二城也在短時間內淪入敵手。

宋哲元部屬於西北軍,與我軍也有交手,戰鬥力不弱。宋哲元部在短時間內潰敗,大大出乎了毛澤東意料。

因此毛澤東不得不重新評估紅軍的出兵規模和戰鬥原則:必須要積極抗日,但是必須建立在保存革命軍隊的基礎上。抗日以來的戰鬥證明,國民黨軍完全不頂用,幾乎百戰百敗。如果把紅軍拼光了,誰又能拯救受苦受難的淪陷區人民呢?

因此毛澤東才確立了山地遊擊戰的原則,不與日軍硬拼,要逐步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加強人民軍隊的力量。只有待時機成熟,才是與日寇主力決戰之時。

然而朱德、彭德懷等人卻估計,盡管整體實力上日軍屬於強者,但並非強到完全無懈可擊、占不到任何便宜的地步。而且,就實際效果來說,打運動戰、消滅日軍,。

不過毛澤東最後還是做出了一些讓步,他吸納了朱德、彭德懷等人的意見,決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以殲滅日軍兵團為目的,適時進行運動戰,但仍要以運動戰為主。

洛川會議後,紅軍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成為了八路軍,委任朱德、彭德懷分別擔任八路軍的總指揮和副總指揮。就這樣,3萬紅軍雄赳赳、氣昂昂地殺向了抗日前線,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殺。

到了抗日戰場,我軍果然初戰得勝。在平型關大捷中,我軍全殲了板垣師團的一支輜重部隊,殲敵近一千人。但是此戰之中,我軍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大,整整有600多人犧牲,這可都是長征留下來的百戰精銳。

林彪事後總結:

「日軍在絕對的劣勢之下,依然慌而不亂。換做國民黨軍,面對如此圍攻早就崩潰了。而日軍則能以汽車和樹木為掩護,對我軍進行頑抗和反擊。在射擊方面,日軍射術奇準,我軍稍不註意就會被爆頭;在拼刺方面,我軍三個人都未必能戰勝一個日本兵;同時,日寇極其頑固,就算是同歸於盡也不投降……」

平型關大捷印證了毛澤東猜想,日軍是前所未有的強敵,只可智取,不能硬拼。像土地革命戰爭那樣成千成萬地殲滅敵人,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從1938年到1939年,八路軍依然打了好幾個漂亮仗,日軍主要將兵力投入正面戰爭,後方空虛。八路軍可以集合相當數量的基幹兵團,找準敵人的弱點,以伏擊、襲擊的手段,殲滅日軍一路或數路,著名的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長樂村戰鬥都是這段時間打響的。這些戰鬥不僅殲敵多,繳獲也多。

不僅如此,八路軍還趁敵軍集中力量於正面戰場的間隙,廣泛開辟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的人數也迅速地擴大了。然而就在這時,富有爭議的百團大戰打響了。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彭德懷背著毛澤東、背著黨中央發動了這次大戰;百團大戰是根據錯誤的判斷做出的錯誤決定,百團大戰違背了毛澤東的戰略方針。

事實並非如此,原來抗日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開始轉身向後,鞏固自己對華北的占領。為此日軍到處修建道路,並沿著道路修建碉堡,把根據地劃成不能互相支援的孤立小塊。劉伯承曾憂慮地說:「敵人這是以鐵路為柱、公路為網、據點為鎖,對華北敵後軍民實行的囚籠政策。」

敵人近乎瘋狂的築路行為,讓朱德、彭德懷和左權心急如焚,地圖上日軍的公路網張牙舞爪地向抗日根據撲來。一旦讓敵人的公路網建成,抗日根據地必將面臨極大的困難。

因此朱德和彭德懷一致決定,要在正太線對日軍進行一場大規模的破襲戰,擊破日軍的囚籠戰術。其後,朱德、彭德懷以「十萬火急」的絕密情報的形式,向延安做了報告。對此毛澤東做出了首肯。

然而毛澤東沒想到的是,這次「破襲戰」的規模竟然如此巨大。八路軍投入了40萬兵力、100多個團,雖然沈重打擊日寇、振奮了華北的民氣。但與此同時,也向敵人暴露了八路軍的實力。

毛主席後來在延安整風期間就直言不諱地說:你宣傳100個團參戰,日本侵略者就會集中力量來搞我們,也使得蔣介石增加了對我們的警惕。

果不其然,百團大戰之後,日寇開始將主要矛頭指向了我們。與此同時,八路軍的迅猛發展,也讓蔣介石驚懼不已,反共高潮再一次呼嘯而來。

一開始,日軍以為八路軍僅有3萬之眾,裝備也差,根本成不了什麽氣候。百團大戰之後,日寇們開始驚呼:

「今後華北治安的致命禍患在於共軍」。

1940年,華北日軍結束所謂的「肅正計劃」,確定討伐的重點在於剿滅八路軍。

當百團大戰的熱情冷卻下來後,彭德懷和敵後軍民面對的是新的、更嚴酷的鬥爭。就在日軍緊鑼密鼓地準備大掃蕩時,蔣介石又來添亂。1940年11月,蔣介石停發了八路軍的薪餉和武器供應;1941年1月,國民黨制造了皖南事變。

1941年7月,八路軍最可怕的對手——岡村寧次上台了。岡村寧次剛一到華北,就周密策劃,以5萬兵力對晉察冀邊區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持續「掃蕩」,號稱「百萬大戰」,以示對八路軍「百團大戰」的報復。

岡村寧次不僅采用了前任的囚籠政策,同時還將清鄉、蠶食和掃蕩相互配合,以清鄉鞏固其占領,以蠶食縮小我抗日根據地,擴張其占領區,以利於對抗日根據地發動軍事進攻。

在岡村寧次老練的攻勢下,我抗日根據地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僅在1942年最初幾個月,華北抗日根據地就嚴重退縮,令人不安的是,有的接敵區變成了遊擊區,遊擊區變成了敵占區,而這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根據地的退縮由敵人的蠶食造成者占十之七八。

1942年5月,敵後抗日根據地已經到了退縮的頂點,也是敵後抗戰危急的頂點。就在此時,日軍派出臭名昭著的益子挺進隊,在漢奸的配合下深入我抗日根據地,突襲了八路軍的總部。在突圍中,左權同誌不幸犧牲,成為抗戰中我軍犧牲軍銜最高的將領。在亂戰中,彭德懷也險些犧牲。

彭德懷這才意識到,毛澤東確實說得對,對付日軍真不能硬拼。面對日軍的掃蕩,彭德懷等指戰員們認為,我軍還是應該用紅軍時期的老辦法,即將日軍引入內線,然後集中兵力殲其一部。提出在山地以我軍三個團消滅敵人一個大隊,使其不敢孤軍深入; 在平原必須以數倍力量消滅敵人一個中隊,使其不敢輕易下鄉。

然而事實證明,我軍不是不想做,是真的做不到。此後,八路軍無條件轉入全面的遊擊戰。就如毛澤東 1941 年 7 月所強調的:

「敵我軍事技術裝備懸殊太遠,我人力,物力,地區,彈藥日益困難」,「假若不顧一切犧牲來動作,有使我們被打坍,不能長期堅持根據地的可能」。「因此我們采取鞏固敵後根據地,實行廣泛的遊擊戰爭,與日寇熬時間的長期鬥爭的方針,而不采孤註一擲的方針」。

熬過了最艱苦的1942年,日軍開始在各大戰場遭遇慘敗,抗日根據地終於渡過了最危險的時光。

1943年9月10日,彭德懷奉中共中央之命,回到延安開會。在延安,中央一方面肯定了彭德懷在華北的精妙指揮,但在另一方面,也批評了其沒有控制百團大戰的規模,導致暴露八路軍實力的失誤。對此,彭德懷有些不滿,發了一些牢騷。

此事被關向應聽到後,心情十分憂郁。關向應,是賀龍在紅二方面軍的老搭檔。在長期的戰爭中,關向應積勞成疾,染上了致命的肺結核。1940年底, 在 毛 澤東的要求下,他離開前方赴延安治療。到了1943年,關向應的身體已經完全不行了。

彭德懷回延安後,第一時間便隨劉少奇一起,看望了正在養病的關向應。聽說彭總來了,關向應不顧病痛,掙紮著坐起身來,流著眼淚說:

「彭總,你不要鬧了,中央目前一定要團結,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聽我一句勸,我們都要聽毛主席的話……」

看著面容枯槁的關向應,彭德懷心中也十分難受,他連連點頭:「我聽你的,我聽你的。」

在關向應的勸諫下,彭德懷最終冷靜下來,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他本著毛澤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方針一再反省自己,將自己的缺點、錯誤提到原則高度來認識,有時一連幾天茶飯不思,他確實感到了自己在思想理論修養上的不足。

在檢討中,彭德懷總結自己「入黨帶來的三個東西:舊軍事觀點、個人英雄主義、恩賜的群眾觀點」,「18年來一直沒有很好的清算過」。表示今後一定要增加一些馬列,向毛澤東學習。

彭德懷在會上詳細報告了華北的鬥爭情況,還深刻地檢討和反思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還當眾吐露出自己在革命道路上對毛主席認識的三部曲:大哥——先生——領袖。

透過8年抗戰之實踐,他深感毛澤東的英明,認為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當之無愧的領袖。從此以後,中國共產黨高層對於如何抗日達成了最終的一致,即山地遊擊戰。

我軍與日軍的戰鬥規模變小了,但戰鬥頻率卻急速上升。我軍透過精兵簡政和大生產運動,不僅在敵人的絞殺之下存活了下來,同時還擴大了軍隊,在全國淪陷區展開了遊擊戰,從而解放了大量國土,將無數同胞從日寇的鐵蹄中解放出來。

雖然我軍作戰規模較小,但是這種零敲碎打,卻實實在在地打擊到了日寇,可謂是積小勝為大勝。到了抗戰後期,華北、山東已經成為了抗日軍民的海洋,日軍只能龜縮在交通線和大城市裏茍延殘喘,再無出擊的本事。

到了抗戰末期,我軍已經建立19塊抗日根據地,面積百萬,人口多達一億,人民軍隊也發展到120萬人。人民軍隊的百萬大軍,絕不是躲出來的。

作為軍人,彭德懷有著旺盛的鬥誌、愛國的血勇和不竭的愛國精神。他非常希望與日軍硬橋硬馬地打一仗。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想要與日軍正面對壘,需要時間,也需要時機。對此,毛澤東從一開始就把握了這一點,提出了「山地遊擊戰」的作戰方針。而事實證明,毛澤東的選擇是對的,八路軍從無到有,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根據地和強大的人民軍隊,不僅趕走了日本侵略者,還打倒了國民黨反動派。

到了1950年,彭德懷率領數十萬誌願軍入朝。此時的人民軍隊已經能與強大的美軍正面交鋒,這一次人民軍隊不用再打遊擊戰。而是拉開陣勢,與美軍來一場真刀真槍的對決。不得不說,統帥的智謀就是高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