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明亡後,殉國人數創歷史之最,李自成背負九惡,結局早被劉伯溫準確預言

2024-06-01歷史

撰文|趙立波

公元1644甲申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段重要歷史時期。

這一年,按照大明官方統一措辭,」闖賊」李自成已經全面占領北京,在崇禎披發自縊後,雖然大部份京官投降,但是地方大批官員和普通百姓卻紛紛選擇壯烈殉國。

當時的學者屈大均在【皇明四朝成仁錄】中僅僅記載一個叫延綏鎮的情況便讓人看到觸目驚心的一幕:「當闖賊攻城時,以孤城死守七日夜,力竭盡城崩,自將帥兵民以至商賈、婦人、女子凡十余萬人,無不慷慨激昂,為朝廷而死。」

此外【弘光朝蘇州死節死事傳】記載,蘇州、嘉定、昆山三個地方,平民自殺四萬余人,並贊揚他們:「君子能忠,其小人有義。」

崇禎自縊處

盡管如此,後來的南明大臣史可法、和親眼見證當時歷史的史學家計六奇仍就給出了一個巨大反差數據,認為真正為大明殉國的還是以普通人為主,而士大夫官僚集團跟隨崇禎殉國的寥寥無幾。比如史可法對於「甲申之變」的高級官員非常激烈地說:「先帝對百官恩義非常,可是一旦出現重大變故,在京官員一起和皇上殉國者寥寥無幾,在南明組織討伐李自成的人也是極少數,最後史可法認為:此千古以來所未有之恥也。

計六奇對此也發出了相當一致的感嘆:「至尊以身死社稷,臣子殉難者,僅北都二十余人。」那麽其他當時在京的官員去哪裏了呢?自然是去投靠李自成去了。

據目擊者說:「賊馳而進,皆白衣青帽,張勁弓,挾修矢,每人栓短棍數條,銜枚疾走」。

與老百姓平靜冷眼旁觀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些達官貴人如同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生怕暴露自己的身份,於是喬裝改扮,「恐衣冠賈禍,悉毀其進賢冠」,或是「俱穿極破青衣,戴破氈帽」,一時之間「破衣破帽重價求之不得」。

明代官員畫像

這些達官貴人們一時醜態畢出,「是日,大小官僚俱以重價購極破青布衫褲並破帽,混稠人中,低頭下氣,惟恐人覺。」甚至有的人以多件華麗衣物換一個破衣服都不能得,最後竟然把衣服脫掉裸奔起來,「赤體狂奔,隨路跧伏」【再生紀略】。

綜合來看,為大明真正殉國的大部份還是以知識分子為主,或者組織對抗李自成的官民,城破之後,一起存亡,至於在京的大明臣僚大部份都搖身一變成了李自成的人。

比如除了小部份皇親和大學士範景文、戶部尚書和兵部、刑部、督察員等等二十人自殺外,其余紛紛變節投降。這個數據與史可法和計六奇所作的統計是基本一致。

以大學士魏藻德、陳演等不要臉的大臣在亡國的第二天就來拜見李自成,表示自己要更換門庭,理由是,自己想做個忠臣,無奈崇禎帝不聽自己的,致有今日之敗。

李自成的大餅宣言

李自成訓斥說:「你既然是崇禎重用的臣下,他對你又特別有恩,你就應該為社稷自殺,為何還要偷生?」魏藻德跪著連忙磕頭說:「陛下赦臣,自當赤心以報。」李自成看他這樣就越煩他,命令士兵把他囚禁到劉宗敏處。魏藻德仍不死心,透過窗戶縫隙還喊著說:「如果用我,無論給個什麽官都可以,為何拘押我?」【國榷】。

總督京營襄城伯李國楨被押入,李自成呵斥說:「爾身任重任,寵信逾於百官,義不可以負國,既未堅守,又不死節,今日又舔臉見我,為什麽?」李國幀諂媚地說:「陛下應運而興,願留余生以事陛下。」連李自成聽得雞皮疙瘩掉一地,惡心他說:「汝負若主,我何用為,誤國賊尚求生耶?」【國榷】。

相關局勢圖

除了大明的殉國忠臣和投降的奸臣外,至於當時被主流稱之為「闖賊」的流軍確實也沒幹什麽好事。【爝火錄】一書裏記載,大將劉宗敏不僅霸占豪華居所,而且殺了他們的主人,強占他們的妻女。許多流寇也開始肆意妄為,先是要借鍋做飯,後來又要借床睡覺,幹脆又借老婆借人家女兒睡覺,稍有反抗,一刀劈死,僅安福胡同,一夜就砍死三百七十多名婦女。還有強迫女人遭到反抗被咬掉舌頭的事情,女人除了被殘忍殺害,這個流寇也失血過多,無法吃飯,最後活活餓死。【張岱▪石匱書後集】

這樣的流寇不失敗,可能會是更大的災難。歷史的真相往往穿插於細節,然而遺憾的是,由於歷史垃圾時間會導致長期真偽難辨。

崇禎當年為了平定內亂不得不征收民稅兩千萬兩,百姓就不堪重負了,到了大順時期在北京城強征稅總額,擴大到七千萬兩,比崇禎時期的三倍還要多。

不僅如此,大順政權甚至認為只有這樣,只有這樣,這才能繼續保持戰鬥力,牛金星與劉宗敏說出不同意見時,劉宗敏反駁的理由是:「如今最擔心的是兵變,而不是民變。如果士兵們不滿意,那才是災難。相比百姓不滿意則很好對付,到時候挨家挨戶地殺,用不著費一文錢。軍隊不能沒錢,不去強搶,錢從哪出?」牛金星被說的啞口無言,果然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段時間被歷史形容為:「磔人無數」【國榷】

李自成的軍隊可以稱之為盜匪、流氓一點也不為過,殺人放火,荼毒百姓的筆記還有許多,只是被一些特殊時代所掩蓋甚至溢美。

因此李自成被稱為「流寇」一點也不冤枉,他帶領下的流軍確實也是壞事做絕,當然對於懲治玩命貪官汙吏這一點上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只是苦了無辜的老百姓。

歷史的迴圈往復往往有著驚人的巧合。

朱元璋在創業占領南京時,卻身處元朝、張士誠、陳友諒的三面夾擊,彼時劉伯溫與朱元璋的一段精彩對話,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現象。

朱元璋問:「天下義軍之所以屢起率滅,難以成事,其根由在何處?」

劉伯溫用九惡闡述,從一惡「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二惡「攻伐無度,形同流寇」;三惡「時降時反,相互猜疑」;四惡「糧餉不能自足,臨陣不知兵法」;五惡「掠人妻女財產,只知取之於民,而不知養於民」;六惡「為將者心胸狹隘」;七惡「為士者缺乏訓練」;八惡「勝時聚集,敗時作鳥獸散」;九惡「此義軍與彼義軍之間,相互猜疑,互相攻伐」。朱元璋聽了「聞之勃然色變」,劉伯溫並不緊張,最後對朱元璋下結論說:「九惡不除,雖稱義軍,實則草寇流賊。」

貳臣傳

李自成的結局,被劉伯溫用九個方面全部說中,不能不說都點到了根子上。

時光追溯到了乾隆四十一年,老皇帝乾隆忽然心血來潮想起來那些甘願為大明殉國的臣民,

還專門召開會議討論「前明靖難殉節諸臣」,最後讓翰林院編纂統計出【勝朝殉節諸臣錄】,還親自為此書作序,高度肯定了他們為國殉身的精神。最後透過大學士、九卿考據,分別把這些官員按照級別進行「專謚」和「通謚」,最終統計出一千六百余高官為大明殉國。此外還有秀才和沒有進入科舉的讀書人殉國人數多達二千余人。

乾隆看著這些數據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於是第二年,他就發起了當初大明叛將投靠清朝的高官匯總,取名【貳臣傳】,對今後大清是否繼續出現「貳臣」給予強烈警示:任何時代做了「投降派」,結局和歷史名聲都不會好,乾隆以實際行動再次否定大清歷史上的所有「貳臣」,給此後的臣僚不做「貳臣」以深深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