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德軍猛攻史太林格勒,史太林急電毛主席:請緊急調動兩個師到邊境

2023-12-28歷史

德軍猛攻史太林格勒,史太林急電毛主席:請緊急調動兩個師到邊境

在二戰期間的全球近代軍事史上,1942年爆發的史太林格勒戰役無疑是一場經典之戰。

這場戰役標誌著關鍵的歷史轉折,代表著蘇聯從此開始占據了戰場的主動權。然而,與此同時,史太林格勒戰役也是一場極為艱苦和血腥的戰鬥。

戰役持續時間之長,雙方的人員傷亡達到了百萬級別,武器彈藥的消耗更是不可估量。

在戰爭的最關鍵時刻,史太林曾與中國偉大的領袖毛主席進行聯系,尋求中國的支援。然而,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後卻選擇了拒絕。

實際上,這並非是史太林第一次請求援助,也不是毛主席第一次拒絕史太林的請求。

那麽,毛主席為何要拒絕援助史太林呢?史太林究竟進行過幾次求援?期間發生了什麽重要的事情呢?

1942年7月,戰局發生歷史性的轉折,史太林格勒戰役爆發。蘇聯方得知一則隱秘訊息:

「日本在中蘇邊境集結大量兵力,準備與德國軍隊協同作戰,對蘇聯實施夾擊。」

這使得史太林急切感受到危機。因此,他向毛主席發出緊急求援。

根據歷史記載,史太林總共向毛主席發起過六次求援,而在此時,已經是第四次了。

史太林當時的請求大致是:

「我希望八路軍的部隊能夠抽調一兩個師的兵力,部署到內蒙古與蒙古國的交界,接收蘇聯提供的新型武器裝備。」

史太林這一表態實際上隱含的是:「我會提供武器裝備,希望你們迅速調遣兩個師前往邊境,協助我牽制住日本。」

當時的共產黨在武器方面相當匱乏,盡管蘇聯在早期對中國進行過支援,但大部份武器卻送給了國民黨。

然而,面對武器裝備的引誘,毛主席卻明智地回答道:

「我們確實需要武器,但此時調遣兵力前往邊境接收,是難以完成的任務。日本擁有空軍部隊,我方若出動,很容易被對方殲滅,這個計劃並不可行。」

盡管這已經是第四次遭到拒絕的求援,但史太林對毛主席的決策逐漸多了一份理解,因為他開始認識到毛主席的卓見卓識。

在前三次求援中,雙方的溝通並不是特別融洽。

顯而易見,史太林在當時的形勢下顯得頗為緊張,對日本的威脅心存戒備。而相較之下,毛主席則表現得堅如泰山,成功預判了世界格局的變化。

在多次向毛主席求援的過程中,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德國和日本兩方的雙重壓力。

史太林首次向毛主席求援是在1941年7月,也是德國對蘇聯發動襲擊的時期。當時,德國軍隊采取了閃電戰的進攻策略,戰火迅速爆發,雙方陷入激烈的爭奪之中。

對於德國的進攻行動,史太林本有所防備,但戰爭的爆發使得局勢瞬息萬變。史太林未能準確預測德國發動戰爭的時機,而且在作戰地區和布局上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加之當時蘇聯內部存在一些潛在問題,在多方面的推動下,戰爭爆發後,德國展現出碾壓趨勢,將蘇聯逼至節節敗退。

盡管蘇聯憑借其軍事實力並不害怕德國軍隊,德國想要戰勝蘇聯也並非易事。然而,在戰爭的影響下,日本也抱有擴張野心。

當時,日本對中國進行侵略行動,駐紮在中國東北部的兵力高達70萬。他們聯手德國,準備采取兩面夾擊的計劃,對蘇聯進行攻擊。

史太林開始感到有些手足無措,因為如果日本和德國同時進攻,蘇聯必將陷入覆滅的危機。

盡管英國和美國對蘇聯提供了一定支持,但他們並未與日本發生沖突。蘇聯想要借助英美對付日本顯然不切實際。

在這種背景下,史太林將希望寄托在毛主席身上。若說哪個國家最渴望消滅日本,當時中國共產黨的英勇戰士們明顯比蘇聯士兵更為戰意高昂。

就在蘇聯和德國交戰的第二天,毛主席釋出了相關政策,呼籲進行「反法西斯鬥爭,保衛蘇聯,保衛中國,為民族而戰」的口號。

著名的【解放日報】也曾刊登評論表示:

「隨著德國對蘇聯的侵略戰爭爆發,我們應當毫不猶豫地支援蘇聯,效仿援助中華的楷模,共同參與蘇聯的衛國戰爭。」

因此,在1941年7月,史太林首次向毛主席發出邀請,希望中國能夠派兵支援,共同對抗日本。

多次求援中,史太林的具體要求是希望毛主席能夠調動幾個團或旅的兵力,在長城周邊進行部署。這樣可以牽制住該地區的日本士兵,因為史太林擔心這些日本士兵可能會對蘇聯實施空襲。

面對史太林的第一次求援,毛主席並未提出具體要求,而是積極回應,表示願意與蘇聯合作。

因此,毛主席向在華北地區駐紮的彭德懷元帥傳達了這樣的命令:

「如果日本對蘇聯實施攻擊,我們必須積極協助,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就立即采取行動。」

盡管命令明確,但許多高級軍官對此感到十分頭痛。因為當時中國的武裝力量和綜合軍事實力相對較弱。

我軍不僅人數有限,而且裝備也不盡如人意,想要與蘇聯軍協同作戰似乎頗為艱難。

毛主席也考慮到了這種情況,並特別提醒彭德懷元帥:

「我們所說的協助,是在戰略上的協助,而不是長期或在一場戰役中的協助,在這個前提下,可以考慮其他方案。」

簡言之,毛主席的意思是,如果日本對蘇聯發動進攻,他們必然會在戰略層面進行後方部署。

而日本的後方,正是位於華北地區的共產黨軍隊。只要能夠抵擋住日本的進攻,制約住日本軍隊的火力,就是對蘇聯最有效的支援。

盡管毛主席並不急躁,但蘇聯的史太林卻顯得有些急切。他詢問毛主席如何進行戰略布局,對此,毛主席回應:

「如果我軍在軍事上與蘇聯協同,可能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如果盲目進攻,我軍可能會覆滅。堅持在自己的根據地進行戰鬥,對雙方都更為有利。」

毛主席的戰略眼光十分長遠,深諳自身軍隊的不足。如果將軍隊調派到前線與日本正面對抗,可能效果並不顯著,然而在後方耐心拖延日本軍隊,卻是對蘇聯的實際支援。

這表明毛主席的戰略布局非常睿智,他並非簡單地支援蘇聯,而是在夯實自身防禦根據地的基礎上,透過遊擊戰爭牽制住日本軍隊,實作戰略性的支援。

然而,毛主席並沒有輕率行事,而是理智地堅持原有的戰略,不采取大規模出兵直接支援蘇聯進行全面作戰。

實際結果證明,毛主席的拖延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的實力逐漸恢復,盡管對蘇聯來說,日本並沒有完全被成功牽制。

於是,在1941年11月12日,史太林進行了第二次求援。這一次蘇聯表現得更為認真,因為德國軍隊改變計劃,發起對莫斯科的猛攻,迫使蘇聯陷入投降的困境。

同時,日本也在積極準備戰爭,一旦莫斯科有變,他們將進軍遠東。面對這一情況,史太林希望毛主席能夠派出軍隊,盡最大努力對日本實施攻擊,為蘇聯減輕戰爭的嚴峻壓力。

然而,這一次毛主席並沒有過於積極,他選擇堅守原有的戰略,不采取全面攻擊的軍事行動。

在此背景下,一些蘇聯官員對毛主席提出了隱晦的指責,聲稱:「有些人口口聲聲希望蘇聯勝利,卻又不全力支援,這實在難以理解。」

面對外界的輿論壓力,毛主席公開回應:「我們在1942年的任務是恢復實力,鞏固內部,不能直接派兵支援蘇聯。」

毛主席的間接支援政策顯然讓史太林感到焦急而無可奈何。第二次求援失敗後不久,史太林再次堅持進行了第三次支援邀請。

1942年5月,蘇聯收到秘密情報稱日本正集結大量軍隊在中蘇邊境。而當時的蘇聯剛剛經歷了一場慘烈的戰役,被德軍擊敗,自身損失相當嚴重。

史太林對這份情報表現得非常敏感,於是第三次向毛主席提出請求:「在中蘇邊境發生戰爭時,中方應該調遣大軍前往南滿洲,支援蘇聯,與日本作戰。」

這一次,史太林表現得非常認真,甚至派遣專員要求中央調遣軍隊協助蘇聯行動,並希望毛主席與蔣介石建立良好關系。

面對蘇聯的堅決立場,毛主席果斷回應道:

「如果蘇軍與日本全面交戰,我們一定會提供支援。但這需要有計劃、有步驟,而不是盲目開戰。」

毛主席再次拒絕史太林的請求,也是出於對整體局勢的深刻考慮和把握。

當時的共產黨軍隊陷入了極其艱難的境地,不僅要應對華北地區的日本侵略,還必須面對蔣介石對同胞的內戰。八路軍在各方面都面臨著物資匱乏和行動困難的問題。抗日根據地的範圍也在逐漸縮小,人口和兵力急劇減少。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共產黨面對的困境和損失比蘇聯還要嚴重得多。

在共產黨內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又如何去支援蘇聯,尤其是進行遙遠的遠征作戰。在後勤不穩定的情況下,毛主席幾乎可以確定,貿然出兵只能導致潰敗。

在僵持的戰局下,只要八路軍還在日本的後方,他們就不敢輕舉妄動對蘇聯發起全面攻擊。

毛主席認為,這種局勢相對較為穩定,因此再次拒絕了史太林的求援。

然而,蘇聯依然對日本的突然襲擊心存憂慮。在經歷了第三、第四次求援的失敗後,史太林開始第五次向毛主席發起求援:

「中共軍隊是否能夠調派小規模的遊擊隊,在邊境地區輪流接受武器補給,以加強對抗敵人的力量。」

面對蘇聯的第五次求援,就連共產黨內部的不少高級軍官也感到有些焦灼不安。

有人認為史太林的請求並不過分,可以適度予以支援。然而,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仍然決定放棄向邊境派兵的計劃。

迅速來到了1943年初,這時史太林格勒戰役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蘇聯軍隊開始反攻,並且成功包圍了三十多萬的德國軍隊。

在總攻之前,史太林仍然對東部邊境徘徊的日本部隊感到擔憂。

盡管他多次請求毛主席提供支援,而且都遭到了拒絕,但在這個關鍵時刻,史太林並不敢掉以輕心,堅持向毛主席提出了第六次求援。

面對史太林的第六次求援,幾乎所有人都以為,毛主席還會像以前一樣拒絕,只同意進行間接支援,即在敵後進行遊擊戰。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這個時候,毛主席卻開始調兵遣將,安排大量軍隊在長城內外的區域進行駐防。

毛主席敏銳地意識到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可能改變未來的戰爭格局,對中國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毛主席同意了史太林的支援請求。

事實證明,毛主席的戰略眼光是極為獨到的。他成功地判斷了戰爭的發展趨勢,並成功地牽制住了日本軍隊,使其不敢輕舉妄動,最終史太林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回顧史太林向毛主席求援的歷史,充滿了各種軍事智慧的較量。毛主席多次拒絕,並不代表兩國關系不友好,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毛主席能夠保持理性,在處理與蘇聯的外交事務上表現得十分謹慎和巧妙。

當時的新中國在綜合實力上相對較弱,但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蘇關系卻能夠保持在良好狀態。

中國並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盲目追隨和模仿蘇聯這位老大哥,而是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以自己的方式處理外交事務。

正是在毛主席的明智領導下,不利的局勢逐漸好轉,共產黨軍隊與中國人民一同走向了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