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同為十大將,粟裕和陳賡誰更厲害?蔣介石給出的評價,很有說服力

2024-04-06歷史

1955年9月,在北京中南海舉行的一場莊嚴的授銜儀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了一批傑出的軍事領袖。

授銜儀式上除了十大元帥外,最矚目的當屬十大將軍的人選。

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粟裕和陳賡兩位將軍。

粟裕是中國共產黨赫赫有名的「戰神」,人稱「常勝將軍」的巫師。

陳賡則是和蔣先雲、賀衷寒並稱為「黃埔三傑」的軍事天才。

兩位都是戰功赫赫的開國將軍,要想比較他們誰更厲害,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而作為他們的政治對手,蔣介石就曾給出過他的答案。

天才與巫師

陳賡,生於湖南,出身於將門世家。

1916年,年僅13歲的他毅然踏上革命之路,於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的老資格。

從陸軍講武學校畢業後,陳賡又進入黃埔軍校深造。

在當時的一眾青年才俊中,陳賡亦是佼佼者,是「黃埔三傑」之一。

隨後,他前往蘇聯學習保衛工作,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情報領域的奠基人。

遊走於各方勢力之間,在上海名聲鵲起的「王庸」先生,便是他在隱蔽戰線上所向披靡的傳奇。

陳賡

美國大使館的參贊卡爾遜曾對他極為贊賞,甚至稱贊說:「386旅是中國最出色的一個旅。」

文可指點江山,出謀劃策;武可縱橫沙場,上陣殺敵。

如果說陳賡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軍事天才,一位能夠在多個領域脫穎而出的「跨界」精英,那麽粟裕則可用「巫師」來形容。

粟裕,出生於湖南會同縣,自19歲起就踏上了中國革命的道路。

他參與過湘南起義,後又追隨朱德,參與了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鬥爭。

十年時間裏,粟裕從一名普通士兵嶄露頭角,最終成為了解放軍的高級將領。

若是要從這些高級將領中評出一個最優秀的,那恐怕不容易。

但要是選一個最令蔣介石最頭疼的,那粟裕將軍則當之無愧。

粟裕

百萬軍中,直取上將首級——孟良崮戰役

1947年3月,蔣介石調動國民黨45萬大軍,發動了一場針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行動。

敵方的意圖顯而易見,他們步步緊逼,試圖將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圍困在魯中沂蒙山區,一舉消滅。

敵情嚴峻,粟裕深思熟慮,決定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側擊泰安,幹擾敵人的戰略部署。

我軍迅速奪下了東、西、北關等敵外圍陣地,接著又成功攻占了泰安城外的制高點。

泰安的守軍是敵方第72師,此時孤立無援,師長楊文泉緊急向駐紮在徐州的總指揮顧祝同求援。

顧祝同認為,共軍選擇來魯西南攻打泰安,這樣舍近求遠,必定是粟裕的「調虎離山」之計。

因此,顧祝同決定堅持原有的作戰計劃,繼續向新泰和蒙陰方向推進。

眼見敵人不為所動,沒有增援的打算,粟裕又迅速做出了戰略調整,下令西線兵團立即攻占泰安。

盡管泰安戰役取得了勝利,但粟裕原本打算引誘敵人調動的計劃並沒有實作。

因此,粟裕開始思考下一步的作戰方向,決定在魯西和魯中同時展開攻勢,目標是寧陽和青駝。

寧陽很快就被成功收復,但在魯中,情況並不那麽順利。

按照粟裕原本的計劃,我軍將對臨蒙路沿線的湯恩伯第1兵團發動夜襲。

然而,湯恩伯高度警覺,有所準備,沒有輕易上鉤。

在接到臨蒙路各部隊遭受夜襲的報告後,他立即命令沿線的三個師撤退至山區固守。

湯恩伯

面對這樣的情況,粟裕迅速做出決策,終止戰鬥,尋求新的破敵策略。

就在這個時候,新泰被敵方的整編11師奪走。

經過一番思考後,粟裕決定趁著敵人尚未穩固立足之際,將敵11師殲滅,以扭轉當前的被動局勢。

敵方整編11師由胡璉指揮,是蔣介石手下被譽為「金鋼鉆」的精銳部隊。

當胡璉的部隊被華野四個縱隊包圍後,他立即向蔣介石發出求援請求。

蔣介石遂令邱清泉的第五軍前來增援。

然而就在邱清泉連夜調兵遣將時,粟裕又一次迅速作出反應,主動撤出了對新泰的包圍。

很快,湯恩伯的第1兵團就開始行動,企圖占領沂水城。

湯恩伯

在經過仔細考慮後,粟裕建議集中兵力,打擊第1兵團右翼。

於是5月11日晚,華野的六個縱隊在夜色的掩護下兵分幾路,向東南方向奔襲。

然而就在這時,華野情報處突然送來了一份緊急情報。

這份情報十分重要,其中顯示,湯恩伯的第1兵團計劃在明天上午對華野發動進攻。

整編74師被定為主攻部隊,他們計劃直接攻擊華野指揮部所在地。

戰局變化迅速,粟裕飛速思考,他必須馬上做出決斷。

這時,一個大膽的作戰思路已在他腦海中形成。

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因此敵人布重兵意欲實作中央突破,料定我軍無法抵擋。

既然如此,不如一改往日先打薄弱之敵的傳統戰法,直接來一個猛虎掏心!

粟裕當即決定,撤銷沂水的作戰計劃,調集全部部隊,圍殲敵74師。

1947年5月13日晚,孟良崮戰役正式爆發。

華野的十幾萬軍隊包圍了整編74師,將其困在孟良崮及附近的一些山頭上。

經過三天的激烈戰鬥,我軍全殲整編74師,並擊斃了敵師長張靈甫。

「示形於魯南,決勝於魯中」 ——孟良崮戰役是我軍又一經典戰例。

在敵人重兵密集的情況下,以中央突破對付敵人的中央突破,這在此前還沒有過先例。

孟良崮大捷,更是震驚中外。

直接瓦解了蔣介石的「重點進攻」山東計劃,快速扭轉華東戰局,使我軍從之前的戰略防禦轉向了戰略反攻階段。

而粟裕將軍作為指揮,無論是對局勢判斷的迅速,幾次臨陣換計的魄力,還是創造性的戰術,都足見其膽識與智慧,以及卓越的指揮藝術與謀略。

鬥膽直陳——豫東戰役

1947年,劉鄧大軍在千裏躍進大別山地區後,我軍將解放戰爭的主要陣地由內線轉移到了外線。

然而,當時的戰局形勢非常嚴峻,對我軍非常不利。

劉鄧大軍在千裏躍進中遭受了嚴重的困擾,被困在大別山,部隊也遭受了嚴重損失。

譚許兵團在膠東地區堅持著,只有陳謝兵團能勉強支撐。

國民黨的機械化部隊充分利用其機動性優勢,采取了避實就虛的戰術,不斷在中原地區進行快速機動和進攻,使我軍面臨巨大的壓力和威脅。

當時,粟裕接到的命令是要渡江南進,出擊外線,吸引中原國民黨軍回防江南。

然而,在整訓期間,粟裕深入研究了中原戰場的敵我情況,以及我軍戰略行動的利弊得失。

1948年4月18日,經過兩個多月的反復思考,粟裕向中央軍委發電,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建議華東野戰軍的三個縱隊暫時不要過江,而是集中中原主力,在黃淮地區展開幾場大規模的殲滅戰。

粟裕的建議得到中央采納後,他也立下了軍令狀:在4-8個月內殲滅敵第五軍。

第五軍軍長就是打仗不要命,人稱「邱瘋子」的邱清泉。

而第五軍又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 也是國民黨最早的一支機械化部隊。

想要殲滅這樣一張「王牌」,並非易事。

根據粟裕布置的作戰計劃,3縱、8縱攻克許昌後,由許昌東進向淮陽,吸引第五軍南下。

中原野戰軍則發動宛東戰役作為策應,吸引胡璉兵團南下。

戰局不出粟裕所料,邱兵團開始由定陶一帶開始向太康、淮陽方向行動,企圖尋機配合胡璉兵團夾擊殲滅陳唐兵團。

這時,粟裕兵團的主力,第1、4、6縱隊,以及兩廣和特種縱隊迅速渡過黃河,進抵定陶、城武地區,吸引邱兵團回轉北上。

果不其然,邱清泉兵團又急速回軍,封堵粟裕兵團。

按照粟裕原本的計劃,邱兵團向北轉移時,陳唐兵團將尾隨敵軍北進,協同南渡黃河的各縱隊夾擊邱兵團於魯西南。

可意料之外的是,蔣介石很快意識到了粟裕此舉的威脅,迅速在魯西南一帶集結了10個師左右的兵力。

如此龐大的兵力, 一旦打成膠著狀態, 則於我軍不利。

於是粟裕當機立斷,臨時改變作戰計劃,定下了 「先開啟封,後殲援敵」戰略。

不得不說,邱清泉也不愧是國軍中數一數二的驍將。

他第一個看出粟裕準備攻開啟封,並趕忙向蔣介石呈電報告。

然而南京國防部和「剿總」卻堅持認為,這只是粟裕聲東擊西的計策,他的真實目的就是要在魯西南夾擊邱清泉部。

6月15日,陳唐兵團接到命令,開始向開封急進。

17日兵臨開封城下,經過五天的激戰鬥,22日全殲守敵,占領開封。

開封的解放,給了蔣介石很大的壓力。

為挽回敗局以安人心,蔣介石立即下令,邱清泉部及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由蘭封、菏澤地區繼續向開封攻擊前進。

同時,以整編75師,72師和新編21旅組成區壽年兵團,沿公路由民權地區經睢縣、杞縣夾擊開封。

兩路大軍氣勢洶洶,粟裕卻處變不驚。

他認為,區壽年兵團是倉促編成的,又缺少對我作戰經驗,戰鬥力較弱,比較好打。

如能設法誘引邱、區部拉開距離,則可以找到殲敵的戰機。

向中央軍委報告了作戰計劃後,粟裕即於27日下令部隊投入豫東戰役第二階段——睢杞戰役。

考慮到國民黨援軍正多路逼近,粟裕便決定改變戰術,由攻城阻援改為棄城打援。

6月26日, 粟裕下令我軍主動撤出開封。

邱清泉急功近利,區壽年猶豫多疑——不僅是戰場形勢,粟裕對敵人心態的把握也十分精確。

不出所料,邱清泉果然求戰心切,僅以一個旅配合劉汝明部進占開封,主力則尾隨陳唐兵團向通許方向追擊。

而區壽年兵團公路行軍,又擔心被華野圍點打援,因此進抵睢縣、杞縣一帶後,果然開始徘徊不前。

這樣一來, 邱、區兩部之間,就形成了40公裏的間隔。

這正是粟裕所期待的結果。

27日,粟裕下令四個縱隊南北夾擊,圍殲區壽年兵團。

陳唐兵團則在邱清泉部進入開封後,由通許掉頭向東,阻止邱清泉部東援。

這是粟裕等待的最好時機,這樣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卻被他牢牢握在手中。

區壽年兵團被圍後,蔣介石嚴令邱清泉迅速攻擊前進與區壽年會合,並親自乘飛機到睢縣、杞縣上空督戰。

同時,蔣介石又將正預備北援兗州的黃百韜調回了商丘,他的整編第二十五師與第三快速縱隊和交警第二縱隊,組成了西援部隊。

第三快速縱隊是一支以傘兵為主的全美械部隊,超強的機動力讓我軍負責牽制阻援的部隊措手不及。

粟裕手中已無兵可調,中央不得不派華北軍區的獨一、三旅南下參戰。

這是戰役的關鍵時刻,7月2日粟裕召集野司開會,要求全軍要咬牙堅持下去。

此時,區壽年兵團主力已被殲,邱清泉部在我軍阻擊下傷亡也較大,但敵整編七十二師這邊卻一時難以攻下。

區壽年

黃百韜兵團是臨時組成的,又經過長途跋涉,可以圍殲,且72師大概率也不敢前去救援。

於是,粟裕又重新調整部署,從阻援部隊中抽調兵力加強突擊力量,圍點打援,集中力量先殲黃百韜部。

7月2日,粟裕兵團各主力縱隊就迅速對黃百韜部形成了包圍,並殲其兩個團。

7月5日, 我軍向黃百韜部發動總攻,又殲其一個多團,野戰機動能力基本被打沒了。

黃百韜甚至已經開始焚燒檔,做好了戰死的準備。

然而就在這時,東援的邱清泉部已進抵龍王店附近,整編第七十四師從商丘進到寧陵,胡璉部的先遣隊也從平漢線向太康以北急進。

戰場的形勢越發嚴峻,7月6日,粟裕做出了決定,要在敵重兵靠近之前,結束豫東戰役。

7月7日,粟裕向中央軍委報告了戰場形勢,並提出了撤退休整的建議。

至此,歷經了20個晝夜連續作戰的豫東戰役,終於結束。

雖然是一場勝利之戰,但結局似乎差強人意,也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可是,這一場「夾生」的險勝,卻給整個解放戰爭帶來了深遠影響,算得上是一個關鍵轉折點。

這場由我軍主動發起的外線攻勢作戰,被粟裕稱為一生中「最復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之一」的作戰,不但鍛煉了我軍的攻防能力,也削弱了國民黨部隊的信心。

豫東戰役後,國軍全面轉入戰略防禦,國軍單個兵團的行動已不再安全,甚至濟南十萬大軍被圍,也不敢來救。

豫東戰役不僅是戰役上的轉折,更是關鍵的心理轉折。

而作為這場戰役的指揮,粟裕居功至偉,功不可沒。

除此之外,在解放戰爭時期,粟裕還參與了蘇中戰役和淮海戰役等著名戰役。

粟裕一次又一次創造了以寡勝眾、以弱制強的奇跡,為國家的獨立和解放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蔣介石因此這樣評價粟裕的軍事能力:詭計多端,難以肅清!

想來若是只論軍功,那麽這位常勝將軍的戰功,毫無疑問可以把他送上元帥的台階。

因此,粟裕位列十大將軍之首,實乃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