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元帥授勛,劉少奇建議換掉陳毅,周總理堅決拒絕

2024-01-03歷史

引言:

「陳毅離不開粟裕,粟裕離不開陳毅,現在可好,還是要排排級,分分大小王。」毛主席調侃道。

1955年9月27日,新中國進行第一次授勛儀式,眾星閃耀,其中最為耀眼奪目的當屬中國的開國十大元帥。

然而,這十大元帥之中,陳老總卻差點沒有留住自己的軍銜,並且在軍銜評定的整個過程中,也因為陳老總的元帥之位引發了評議小組的多次爭吵,甚至這件事情連毛主席、周總理和劉少奇都各執一詞。

那麽,本應該實至名歸的元帥之位,為什麽陳老總卻差點擦肩而過?對於這件事情,毛主席三人又是為何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如今都知道陳老總最終還是獲得了元帥軍銜,當時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欲知其中細節,便請跟隨小編回到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去近距離認識和了解一下那些革命先輩。

授勛的必要性

首先要知道的事情是,中國為何要在1955年進行軍銜的評定和授勛。

其實,早在抗日時期和解放時期,一般擁有這種現代化軍銜制度的是國民黨方面,而我軍只有各官職的區別。

那時候國家和民族處於危難之間,戰爭又是異常的殘酷和血腥,最初軍隊和組織建制之時,就是在被老蔣迫害和日本掃蕩之中完成的。

所以都是比較適用於當時的特殊時期,萬般無奈顯得有點雜亂,但是又是比較規律的,中國共產黨一心以抗日和解放為主,官職這種東西足夠用即可。

既然這樣的話,為何在建國後不進行這方面的革新呢?

大家要思考一下那個時代,經歷過數十年戰爭的國家是百廢待興,幾乎是社會的大大小小各方面都需要重頭再來。

我們還要收拾當時逃亡台灣的老蔣,屬於是修補程式材料少,水桶大小窟窿多,不過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領導下,一切還是欣欣向榮的。

而在軍隊方面,只有小戰爭,沒有大型戰爭,這種軍銜制度,體現的現代化軍事意義凸顯得不明顯,當時唯一要面對的可能存在的大型戰爭就是收復台灣。

後來也由於抗美援朝被迫暫停,一直到現在成為中國人的遺憾。與此同時,也就是抗美援朝暴露出了軍銜制度的缺陷,推動了中國軍銜制度的革新。

當時二戰剛結束不久,世界還處於千瘡百孔的狀態,美國卻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分裂北韓半島,彈板北韓,欲圖鉗制新中國自信站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於是便有了中國可愛的誌願軍戰士跨過鴨綠江,用列強將資本主義的紙老虎打跑。而彭老總除了帶回來抗美援朝勝利的喝彩,還有這軍銜制度的缺失以及對現代化軍事化管理的諸多不便和慘烈的教訓。

至此,授勛儀式的前置條件便是鋪墊完成。

元帥之爭

在毛主席帶領的中央便指示彭老總開始進行軍事化的現代化改革,也就是包括最重要的授勛儀式。

無論是在革命初期、抗日戰爭還是後來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中國湧現出許多有著璀璨戰績的革命先輩,這便也是授勛的依據。

同時有著一點要求,也是後續影響陳老總元帥之爭的因素,那便是需要依舊就職於軍隊。而為了能很好的貫徹和施行,最初要被評為大元帥的毛主席做了表率,讓這一位置一直空缺。

同時為了響應號召,原本十三位元帥名額限定中的另外三位元帥鄧小平、劉少奇和周總理也是因為就職於中央,選擇留下了十大元帥的建制。

說到這裏,其實大家就已經發現了陳老總的矛盾點,那就是陳老總此時已經結束軍隊,任職國務院副總理,將要成為新中國外交的一顆明星。

而且解放戰爭後期,陳老總也是在上海市任市長,脫離了軍隊。綜合這些因素,關於陳老總是否被授予元帥軍銜的問題就被激化。

不僅如此,有位置空缺,就指定會有候補,由此與陳老總無法分離的戰神粟裕便被推了出去。

當時的粟裕將軍,可是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直接讓解放戰爭一路高歌。非凡的戰績讓粟裕將軍成為軍隊中的新定海神針,粟裕取代陳老總當選十大元帥的建議也就被提出來了。

不過,粟裕將軍也有不合適的原因,那就是資歷太淺。註意,這個資歷是與同一屆其他九位元帥以及陳老總相比而言,這成為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評議小組怕粟裕將軍這個新生代同居軍銜會產生不滿,所以關於粟裕與陳老總的元帥之爭一時難解。而其中最為支持粟裕被授予元帥的便是劉少奇同誌。

劉少奇與周恩來

講到這裏,許多讀者還有當時的人可能會心生疑惑,認為劉少奇同誌為何會有此提議,甚至有些人詆毀誰與誰交情不好的不齒言論。

這兩方對立的觀點,說白了全集中於劉少奇同誌與粟裕將軍和陳老總的關系遠近問題上。那麽,劉少奇同誌和誰關系近?他又是真的出於這種考量嗎?

可是大家都知道,這種觀點就是純粹笑話。要知道,劉少奇與陳老總、粟裕曾經在新四軍的時候一起共事過,而且劉少奇許多軍事工作,都喜歡推薦陳老總和粟裕和他一起共事,三人關系是非常好。

在劉少奇同誌在會議上表達希望粟裕被授予元帥之前,他也已經和陳老總商議過,認為粟裕被推為元帥,作為後起之秀,能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軍事工作中發揮更多的作用,擁有更多的威信。

陳老總也認為自己已經和劉少奇同誌一樣都要開始搞政工了,本就是淡泊名利,所以也是很贊同這種意見,畢竟一切都是為了新中國的建設服務。

劉少奇同誌有了本人的同意,便多次在會上提及此事,希望戰神粟裕能更好的在軍事上發揮作用,並且也與毛主席討論過這個問題。

毛主席認為其實這樣也沒有什麽問題,陳老總和粟裕將軍一向是淡泊名利的。

不過,很快這件事情就讓周總理知道了。眾所周知,周總理是全才,軍事政治外交,每一個方面做到了極為優秀的地步。

周總理就像是毛主席的諸葛亮,二人從遵義會議之後一直共同作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為新中國,黨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周總理一直作為「管家」,有著自己獨特且正確的看法。

在陳老總與粟裕將軍元帥之爭這件事情上,周總理便是選擇了另一個角度。並且即使在北戴河忙於其他事務,也是加急解決這件事情,秉持的觀點則是元帥之位必須是陳老總的。

那麽,這是周總理偏袒陳老總嗎?其實不然。

恰到好處的安排

周總理在接收到這個訊息後,先是聯系了毛主席商議此事,之後又趕往評議小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周總理首先是列舉了陳老總的功績:參加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指揮領導了黃橋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和上海戰役等,以及講述了抗日時期和解放時期陳老總的其他方面功績。

再接著講述了陳老總時任上海市長時的政工貢獻,這是第一點。說明陳老總資歷夠,功績也是卓然,所以如果陳老總落選了元帥軍銜,這會寒了許多革命同誌的心,影響不好。

周總理也講述,陳老總解放戰爭末期和新中國成立後轉移到政工的原因,這是國家的安排,是黨和人民的需求,又並非是工作失職所導致,為人民做貢獻不應該被抹殺,可以執行特殊性處理。

這兩點是明面的觀點,而暗裏的安排則又是新的考量,也是周總理和毛主席多次商議後的決定。而且拋去前兩點理由不算,還需要站在粟裕將軍的角度考慮問題。

粟裕將軍在得知這些爭議後,也是特意和毛主席表示自己並不在乎這些軍銜。被授予是國家、人民和黨的肯定和認可,不被授予也不影響自己繼續做貢獻,力推陳老總被授予軍銜。

畢竟他倆親如兄弟,而且在1975年二人還結為兒女親家,真正變成了一家人。所以說從根據後來也可以反推,1955年的授勛對二人的感情毫無影響。

再者就是當時授予軍銜一開始的時候,爭議非常多,進行過程十分艱辛和困難。除了粟裕和陳老總的元帥之爭除外,許多人也都紛紛表示自己軍銜過低之類的。

這些同誌急迫於得到人民的認可,愛護這種國榮譽,所以想要讓自己的軍銜得到合適的檔次,形成了一種不好的風氣。盡管毛主席與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等同誌打了個樣子,還是有些同誌執著於這個事情。

那麽,如果以粟裕將軍的功績,自願成為上將之首,就可以讓同誌們認識到正確的行為。於是,誰想繼續吐槽自己軍銜低,需要先了解一下十大將之首粟裕將軍。事實證明,這種選擇後來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後,就是周總理知才愛才,懂得任才。劉少奇同誌當時力推粟裕將軍也是愛才,但是周總理多走一步,是結合了粟裕將軍的性格。

粟裕將軍軍事指揮藝術一流,不愛名利,而且從來都是直言不諱,公平正義。但是有些時候,在工作上還是需要一些比較巧妙的處事風格。相比之下,在這點,陳老總就粟裕將軍比較有經驗。

尤其有時環境的變化會導致這種人才被汙名化,就比如王明當時的左傾錯誤。周總理不讓其承載過多的榮譽,往後也是帶在身邊,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很好的保護了粟裕將軍。

當然,看出這一點的不止只有周總理。後來粟裕養病的時候和陳賡相遇病院,二人相談甚歡,而且陳賡總是能給周邊人帶來快樂。

當提及當時粟裕的特殊處境時,陳賡也是開玩笑的說出了事實:有時候就怕身居高位有能力,卻不會說話做人,這也證明了周總理最初的選擇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