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初國力強盛,兵強馬壯,為什麽沒有把元朝所有疆域都恢復回來?

2023-12-29歷史

明初國力強盛,兵強馬壯,為什麽沒有把元朝所有疆域都恢復回來?

由於種種政治因素,清代的皇帝一般都以詆毀明代為榮,但康熙慘敗明孝陵時卻說明太祖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能得到眼高於頂的康熙皇帝的認可,從這裏我們也能從側面看出明太祖獨特的個人魅力。

元末由於權臣當道,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長達二十余年的亂世也由此開始。

就在百姓流離失所的時候,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感念百姓疾苦,最終選擇站了出來。

就在一片蕭瑟和荒涼中,大明王朝最終實作了崛起。

在徐達率領大明將士攻克大都的前一晚,元順帝在心腹的保護下順利逃了出來,並與王保保成功匯合,企圖負隅頑抗。

可他們顯然低估了大明王朝的戰鬥力,元順帝費盡心力從西域調來的騎兵主力被明朝將士一戰擊潰。

自知復國無望後,元順帝與王保保抱頭痛哭,並決定回歸草原,退回漠北。

此時的兩人還心存僥幸,他們還想要占據漠北,招降納叛,聚集各部族力量,並重新和明朝對抗。

而此時的明朝雖然已經攻占北京,建立了中央政權,卻並沒有統一全國。

四川明玉珍、遼東遼王、雲南梁王等割據勢力依然存在。

不僅如此,北元當時仍舊以正統自居。

朱元璋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明朝的正統性就會大打折扣。

因此,朱元璋才會屢次派遣大軍九次征伐大漠。

哪怕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他老人家也時刻不忘父親遺誌,五征漠北,建功立業。

從一開始,朱元璋一直以北元為優先打擊目標,直到第三次北伐,由於大明第一名將徐達孤軍深入,低估了王保保的戰鬥力。

徐達大敗而歸,一萬九千名大明將士也埋骨圖拉河畔。

這次挫折讓朱元璋不得不更加慎重對待北元,也讓他明白了北元確實還有很強勁的軍事力量。

自此朱元璋改變策略,在北方修築軍事要塞,與北元進入了長期作戰階段。

北方受挫後,朱元璋又把目光瞄緊了南方的割據勢力。

在大明將士的猛烈進攻下,南方割據勢力最終被一一掃平。

不過由於在大明建國初期沒有一口氣徹底消滅北元,給予了他們喘息之機,也導致日後大明不得不多次耗盡心力進攻北元。

朱棣時期,北元太師阿魯台自比諸葛亮,讓朱棣雷霆震怒,並把北元當作死敵。

畢竟不滅亡北元,大明的正統性就會一直遭到質疑。

而這時的北元已經經歷過了朱元璋時期的殘酷打擊,早就不如當年,再加上已經分裂,更是雪上加霜。

他們此時對大明的威脅主要是作為遊牧勢力不斷騷擾大明邊境,擾亂社會治安。

因此朱棣根本不需要像漢唐時期一樣舉全國之力對漠北進行大規模打擊甚至是戰略合圍。

還有一點筆者要告訴大家的是,此時的漠北形勢非常混亂,蒙古地區主要有三股軍事力量控制,他們分別是兀良哈、瓦剌和韃靼。

西域地區則完全由東察合台汗國控制。

由於中原長期混戰加上元朝殘存實力的影響,大明不僅完全喪失了對西域的掌控,甚至對蒙古地區的關系也一知半解。

當然,西域地區並非沒有漢人。

恰恰相反,西域地區的漢人數量非常龐大。

早在漢武帝時期,這位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人間帝王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西域的掌控,就遷徙了大量的漢人來到了西域地區。

這些漢人在此地生根發芽並逐漸發展壯大,到了唐朝時期,西域甚至出現了漢人建立的王國——高昌國。

而唐朝在西域的政策更是十分可靠,著名的詩仙李白據說就是出生在這裏。

只可惜,隨著唐朝安史之亂的爆發,藩鎮逐漸開始興起,唐朝再也無力直接控制西域。

與此同時伊斯蘭國家東喀刺汗國趁機進行聖戰,將大批心系中原的國家全部滅掉。

宋代於闐國國王還曾派人來到大宋,希望進貢並得到大宋朝的武力支持。

只可惜宋朝是一個極度保守、重文輕武的弱王朝,因此自趙匡胤建國之日起,他們就放棄了所有大渡河以西的國土。

而於闐國在更遙遠的地方,弱宋自然更加沒有精力也沒有意願實施幫助了。

再後來契丹人聯合葛邏祿人擊敗了賽爾住突厥人,卻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落得個元氣大傷的局面,最後更是白白便宜了花剌子模人。

綜上所述,經過多年的戰亂,漢人力量要麽早早地結束了西域,要麽戰死在了這裏,當然更多的人選擇了融入到其他民族當中去了。

總之,大明建國時期,西域早就沒有了漢人勢力的蹤跡。

這也就導致了大明對於西域幾乎是一無所知的。

當然,大明也不能說是對西域完全不了解。

實際上,關西七衛就曾被收復過。

只不過此時這裏已經被蒙古人占據,漢人早已難覓蹤影。

而且關西七衛不僅打不過明朝,也打不過衛拉特,所以這裏的蒙古人不僅投降明朝,也向衛拉特派出了使臣。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貫通以及經濟中心的東移,原本富庶的西域絲綢之路逐漸被放棄。

而大明初期強大的海軍又給海運事業增添了一把火。

因此西域的經濟效益再次大打折扣。

由於漠西蒙古族已經臣服,所以大明王朝將主要打擊物件放在了漠北黃金家族身上。

此時的大明國情已然不同於漢唐時期,女真、契丹、蒙古都從東北方起家,而漢唐時期的突厥、匈奴則都位於西北方。

為了進一步加強國防,大明選擇將首都定於北京。

只可惜,雖然末代大明天子崇禎仍然奉行祖制「將士守國門,天子死社稷」,卻仍然沒有改變命運,最終亡於東北。

不過,就西域而言,政治威脅比不上黃金家族,經濟基礎比不上海上絲綢之路,就連軍事力量更是比不上北元勢力。

對於應該優先解決北元和瓦剌的大明來說,西域實在沒什麽大費周章的必要。

想當年,朱元璋對於大元「好勇誤國」的教訓,還親自撰寫了【皇明祖訓】,明確規定了十五個不可進攻的國家,其中包括:

北韓國(今北韓)、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

綜上所述,就經濟價值來看,明朝實在沒必要去設定西域都護。

對於當時的大明來說,這是個「其地不足用,其民不足使」的虧本買賣。

更何況農業立國的大明已經得到了亞洲最好的耕地地區,還有什麽必要去找那些邊角料呢?

因此明宣宗後期,大明也改變了之前積極進去的國策,轉而開始向防禦轉變。

西域開發專案自然更是只能無限延期了。

歡迎大家在螢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份圖片來自網絡搜集,侵刪。 文:小昭 稽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戰國策】【左傳】【春秋】【呂氏春秋】等。

本文為一點兒歷史事作者手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