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赴蘇聯學軍事,贊紅軍厲害

2024-02-04歷史

蔣介石赴蘇聯學軍事,贊紅軍厲害

在20世紀20年代,蔣介石有幸在蘇聯參觀了紅軍的訓練和武器裝備,蘇聯顧問自豪地展示了他們的軍隊。雖然蔣介石對紅軍的作風和武器深感震撼,但他最感興趣的卻是紅軍的組織模式。

他向蘇聯顧問詢問如何構建現代化的軍隊,蘇聯顧問為他提供了詳細的解答。回國後,蔣介石創立了黃埔軍校,這是他對紅軍組織模式的實踐和傳承。

1912年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就任大總統,但袁世凱卻竊取了勝利果實,孫中山被迫退位,從此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面。

國民黨雖然主導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卻只能在廣東一省立足,等待時機再圖發展。孫中山擔任國民黨總理,陳炯明則是粵軍總司令,雖然孫中山理論上擁有全國軍政最高權力,但實際上,因為國民政府設在廣東,所以陳炯明掌控了整個國民黨的軍事大權,這讓孫中山倍感憂慮。

更讓孫中山痛心疾首的是,各地軍閥混戰導致民不聊生,他常常為此茶飯不思,一心想要北伐,消滅這些軍閥,建立一個統一的政府。

在1922年的國民黨中央會議上,孫中山提出了這個想法。

孫中山期望眾人全力支持,因為軍閥使中央政府受限於廣東一隅。看著中央委員們紛紛表示贊同,孫中山滿意地點點頭並表示革命事業永不止息,切忌固步自封。

然而,陳炯明提出了反對意見,使孫中山大感意外,因為他是粵軍總司令,也是國軍的總指揮,他的反對意味著北伐無法進行。

孫中山勸說陳炯明,強調國民政府不能永遠局限於廣東,北伐是必要的。然而,陳炯明堅持己見。無奈之下,孫中山只能宣布散會。

會後,他和幾個心腹商議,他們一致認為陳炯明反對北伐的原因是,如果北伐成功,他的地位會下降;如果北伐失敗,他的兵力會受到損耗。

孫中山認同這個觀點,但他對這種心中只有自己而沒有國家的「自私之徒」深惡痛絕。於是,孫中山決定罷免陳炯明。

孫中山免去了陳炯明的粵軍總司令職務,但沒想到陳炯明卻因此發動兵變,甚至炮轟了中央政府。孫中山在拼死突出重圍後,認識到問題出在沒有實作「黨指揮槍」,軍人篡權太過容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決定向蘇聯學習,以實作「黨指揮槍」的目標。

孫中山蔣介石的矢誌不渝:孫中山先生為了建立一支絕對忠於黨的軍隊,堅決學習蘇聯的「黨軍」模式。這支軍隊不僅要保持忠誠,以防止歷史重演,還要擁有強大的戰鬥力,以實作掃除軍閥、實作國家統一的目標。

蘇聯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典範,因此孫中山立即與他們取得聯系,表示願意合作。蘇聯對此感到非常高興,他們也希望為自己的革命事業尋找到更多的盟友。

盡管當時中國共產黨已經誕生,但是力量尚嫌不足,因此蘇聯決定先與國民黨合作。於是,蘇聯立即派遣鮑羅廷作為顧問,協助孫中山建立一支「黨軍」。

孫中山熱情地歡迎鮑羅廷,並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然而,他內心對鮑羅廷也抱有疑慮,他希望了解蘇聯的經驗,但並不希望國民黨成為蘇聯的附庸。

於是,孫中山決定派遣一名黨員前往蘇聯學習,希望他在學習完成後,能以此人為中心,組建一支新式的軍隊。然而,選派誰去呢?

這成為孫中山的一大難題。這個人必須具備高超的軍事技能,是一名老黨員,而且和他關系密切。經過深思熟慮,孫中山選定了蔣介石。

蔣介石,作為國民黨的元老,早年便加入了同盟會。他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多次戰鬥中嶄露頭角,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是孫中山的連襟。

孫中山的妻子宋慶齡,是蔣介石妻子宋美齡的姐姐。基於此,孫中山選中了蔣介石,讓他赴俄學習蘇聯紅軍的先進模式。

抵達蘇聯後,蔣介石受到了蘇聯方面的熱烈歡迎。蘇聯人員表示:「這是一次中蘇共產黨的合作,我們會毫無保留地為你提供所有你需要的知識和資源。」

蔣介石對此感到十分欣喜,他知道這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機會,可以讓他接觸到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理念。

蔣介石傾盡全力,廢寢忘食地學習蘇聯紅軍的組織架構、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他擁有深厚的軍事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再加上蘇聯兩黨合作的無保留幫助,使他迅速掌握了新式軍隊的組建、訓練和戰鬥等軍事知識。

然而,蔣介石對於蘇聯「黨指揮槍」的思想深感不以為然,他曾經說過:「軍隊是國家最重要的支柱,不應受任何組織的控制。」

這與孫中山的理念存在嚴重沖突。孫中山絕對沒有想到,他派遣的這個人對中國革命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不是對我,是對黨組織。」

孫中山病逝北平,北伐事業繼續。孫中山對蔣介石說:「你要記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一定要消滅北洋政府!」

蔣介石立下誓言:「只要我有一口氣,就一定會將北伐進行到底!」孫中山滿意地點點頭,隨後應邀北上。國民政府按照孫中山的遺囑,將他葬在南京,以激勵自己不要忘記北伐,同時也因為孫中山很崇拜朱元璋,希望死後葬在離明孝陵不遠的地方。

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發動北伐戰爭,意在向這位國父致敬。新成立的黃埔軍隊展示了對舊軍閥的強大優勢,蔣介石率領中央軍一路高歌猛進,迅速占領南京,這個承載了孫中山遺願的城市。

盡管蔣介石始終銘記北伐的遺誌,但他似乎忘記了孫中山「黨指揮槍」的教誨。抵達南京後,他立刻建立自己的中央政府,與原國民政府對立。

更糟糕的是,他發動了「清黨」,大規模捕殺共產黨和國民黨內的進步人士,試圖建立一個由軍人主導的「軍國」。

這種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國民眾的憤怒,共產黨代表人民在南昌起義,打響了反抗蔣介石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得知此訊息後,蔣介石調動軍隊對共產黨進行瘋狂地「圍剿」,開啟了國共十年內戰的序幕。

國軍在與舊軍閥的鬥爭中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蔣介石深感自豪。但在面對共產黨時,卻發現自己軍隊的組織能力和指揮體系無法再取得壓倒性優勢。

這讓他心憂不已,因為他深知自己的軍隊組建模式是借鑒了蘇聯紅軍,而面對同樣是學習蘇聯紅軍的中共紅軍,優勢已經不再明顯。

因此,從一開始就認定共產黨是自己的心腹大患。盡管總理遺願是要和舊軍閥戰鬥到底,實作全國實質性統一,建立國民政府,但蔣介石在中原大戰後,卻將大部份精力轉移到了與共產黨的鬥爭中。

蔣介石在戰爭中發現了一個令他費解的現象,那就是國軍常常被共軍以少勝多擊敗。對此,他多次召開軍事會議,但因為懼怕蔣介石的「淫威」,會議中往往沒有人敢說真話。

最後,一位蘇聯顧問揭示了原因。他說:「蘇聯最強大的地方在於‘黨指揮槍’的政治理念。」這表明,軍事是政治的延續,軍事力量始終是政治的附庸。

沒有嚴格的黨務系統,國軍和人民之間的聯系便無法有效建立。例如,在兵員補充方面,共產黨深入群眾,在人民中建立了成熟的黨務系統。

當兵員短缺時,共產黨發動群眾,以義務號召人民主動參軍,並給予了豐厚的待遇。相比之下,國民黨在兵員缺乏時常常采取抓壯丁的方式,導致很多人家破人亡,引發人民的不滿。

以淮海戰役為例,共產黨在戰中調動了九百萬民眾自願支援前線,充實了軍隊的後勤和兵員,國民黨則只擁有正規軍,缺少黨組織和民眾的後盾。

因此,在戰爭開始前,勝負就已經註定。盡管蔣介石對此心知肚明,然而為了追求最高權力,他選擇了獨裁統治的道路。

抗日戰爭結束後,共產黨期望與國民黨合作建立聯合政府,國民黨內部的和平派也表示贊同。然而,由於蔣介石的反對,中國陷入了戰亂。

最終,經過數年的解放戰爭,共產黨取得了勝利。蔣介石逃到台灣,他的倒行逆施也使得國民黨走向了滅亡。

蔣介石曾說,從他發動412政變開始,國民黨和民眾之間的聯系就被破壞,就如同【周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戰勝於朝廷」一樣。

只有擁有活水源泉,水才能清澈,國民黨的軍隊再強大,如果失去了與民眾的聯系,最終只能走向衰敗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