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是國民黨第五軍首任軍長:關麟征老長官,杜聿明是他的老師!

2024-04-15歷史

1933年3月初,日本軍隊侵占了熱河,隨後將兵力推至長城各要隘附近。國民黨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主動向上級報告,請求出戰。獲得批準後,徐庭瑤立刻指派第2師師長黃傑、第25師師長關麟征、第83師師長劉戡(這三位師長均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的畢業生)迅速帶領部隊向北赴長城參與抗戰。

到了1942年冬季,徐庭瑤與一些參與過長城抗戰的將領一同拍攝了這張合影,這張照片是事後補拍的。

在照片的前排,從左至右分別是黃傑、徐庭瑤和杜聿明(黃埔一期,長城抗戰時任第25師副師長);後排從左至右依次是劉嘉樹(黃埔一期,抗戰時擔任旅長)、鄭洞國(黃埔一期,同樣任旅長)、邱清泉(黃埔二期,抗戰時為團長)。

關於這張照片,常有誤解,誤以為是徐庭瑤等六人在長城抗戰期間拍攝的,但只需留意照片中六人的服裝和軍銜,便可以明確這不是1933年拍攝的。

在這六人中,徐庭瑤作為資深長官,居於中心位置。在解放戰爭期間,劉嘉樹、邱清泉曾任國民黨軍的兵團司令;鄭洞國曾任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則擔任過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及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等多重職務;黃傑則曾任國民黨軍陸軍副總司令及兵團司令,逃往台灣後,由於與蔣經國關系良好,繼續受到蔣家父子的信任,擔任過陸軍總司令等重要職務。

相較之下,徐庭瑤因後期不被重用,在六人中的知名度相對較低,有些黯然失色的感覺。

杜聿明的恩師和支持者

關於杜聿明和徐庭瑤的關系:

徐庭瑤生於1892年,是安徽無為的人,曾在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步科就讀,並在畢業後加入了粵軍許崇智部。徐庭瑤的職業生涯起點頗高,在東征陳炯明時期,他已經晉升為團長。

北伐戰爭爆發後,徐庭瑤在兩湖戰區表現出色,勇敢作戰,很快晉升為第四師副師長。在1928年8、9月期間的反擊孫傳芳的龍潭大戰中,徐庭瑤的表現尤為突出,戰後被晉升為第二師師長。

徐庭瑤

的晉升過程中,何應欽扮演了重要角色,多次向蔣介石推薦徐庭瑤。然而,蔣介石在1928年初結束下野後,與何應欽的關系生變,屬於何應欽派系的徐庭瑤地位也因此受到影響。

1933年1月,徐庭瑤晉升為第十七軍軍長,距離他擔任師長已過五年,這一晉升速度並不算快。

解放戰爭期間,盡管杜聿明被視為蔣介石的「救火隊長」,四處奔波指揮龐大的蔣軍,但與胡宗南、宋希濂、關麟征等黃埔一期的將領相比,杜聿明的早期軍事生涯並不顯赫。

1930年,杜聿明被調至徐庭瑤麾下擔任團長,他對部隊的訓練抓得非常緊。徐庭瑤見識到杜聿明團中軍容最為整齊,於是大加贊賞並給予特別關照。

1932年冬,徐庭瑤晉升為十七軍軍長後,立即推薦杜聿明擔任25師的73旅旅長。25師的師長關麟征與旅長張耀明關系密切,對同為陜西人的杜聿明則態度一般。

當25師副師長職位空缺時,關麟征頻繁向徐庭瑤推薦張耀明,但徐庭瑤更為看重杜聿明,不久便向南京報告,任命杜聿明為副師長。

擔任副師長後的杜聿明繼續關註部隊訓練,他沒有架子,常與士兵同吃同訓。關麟征因未能讓張耀明成為副師長而心有不滿,看到杜聿明如此,認為他在師中培植勢力,遂下令禁止未經他師長同意的所有訓練,使杜聿明在副師長職務上顯得多余,整日無事可做。

長城抗戰期間,杜聿明雖然在關麟征重傷後代理指揮了25師的作戰,但戰後關麟征和張耀明均獲得了「青天白日勛章」,而杜聿明則未能獲得,遭受排擠的他便主動申請進修於南京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

1936年,從高教班畢業的杜聿明並不願返回25師,卻又無處可去。此時,徐庭瑤在交輜學校(由蔣介石兼任校長)擔任教育長,得知杜聿明的困境後,便向這位老部下伸出援手,邀請他到交輜學校擔任學員隊隊長,負責培訓指揮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軍官。

1937年,國民黨軍依據交輜學校戰車營和交通兵第二團的基礎組建了第一支裝甲兵團,在徐庭瑤的大力推薦下,杜聿明成為了該團的首任團長。這一職務成為了杜聿明軍事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徐庭瑤在杜聿明人生軌跡中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

蔣軍的「五大主力」中,第五軍的第一個軍長是徐庭瑤。

在長城抗戰期間,徐庭瑤深受日軍的強大火力和裝甲兵的影響,十七軍遭受重大損失。戰爭結束後,徐庭瑤總結了戰鬥經驗,認為建立裝甲部隊迫在眉睫,以應對未來與日軍的更大規模戰鬥。

在一份送出給南京政府的報告中,徐庭瑤強調裝甲兵的重要性和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提出應受到重視。1934年,經過徐庭瑤多次申請,南京終於批準了經費,由他親內建隊前往歐美考察各國軍事,重點研究裝甲兵的發展狀況。

從歐美十一國的考察結束後,徐庭瑤向南京送出了一份詳盡的報告,長達60萬字,詳細論述了發展機械化部隊的必要性。

徐庭瑤很快被任命為交通兵學校的籌備工作,並在之後將輜重兵學校與交通兵學校合並,成立了交輜學校,他擔任教育長。交輜學校的成立標誌著國民黨軍正式開始籌備機械化部隊。

1938年1月,湖南湘潭的裝甲兵團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被任命為首任師長。這是國民黨軍第一個機械化師,盡管只是一個師的規模,卻擁有接近2萬人的兵力,其實力遠超一般的國民黨軍。

到了1938年11月,基於第200師的基礎,新編了第十一軍,由徐庭瑤出任軍長。

1946年國民黨軍整編之後,形成了「五大主力」,這五支部隊分別是: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整編七十四師(原第七十四軍)、整編十一師(原第十八軍)。

在國民黨軍的歷史中,多次出現過第五軍的番號。最早的第五軍是北伐時期的(軍長李福林),1929年後該番號被撤銷。在中原大戰前,魯滌平的部隊也曾使用過這一番號,之後又被撤銷。1932年,國民黨軍的第87、第88師與軍校教導總隊合編為第五軍,由張治中擔任軍長,該軍成立不久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戰後番號再次被撤銷。1933年,陳誠的十八軍擴編後,因規模龐大,由蔣介石命令將其部份劃分為第五軍,由羅卓英擔任軍長,但該軍在與紅軍的戰鬥中迅速崩潰,最終番號被撤銷。

1935年,第五軍的番號再度啟用,薛嶽成為軍長,抗戰全面爆發後,他升為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接替其成為軍長。

所述的這些第五軍讓人眼花繚亂,但都與後來的蔣軍「五大主力」中的第五軍無關。這個「五大主力」中的第五軍,實際上是由新編第十一軍改編而來的。

1936年6月,第五軍的番號被撤銷,原因簡單,蔣介石想將這個番號賦予一支裝備最為精良的機械化部隊。不久,新編十一軍便改為第五軍。

由於第五軍是由新編十一師改番而來,因此徐庭瑤是蔣軍「五大主力」中第五軍的首任軍長。

徐庭瑤

新編十一軍改番後,徐庭瑤升任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轄第五軍、第九十九軍),很快,俞濟時接任第五軍軍長(據稱只有半個月),之後調離,杜聿明以副軍長身份暫代軍長職務,數月後正式成為軍長。

1939年11月,第五軍在桂南會戰中在昆侖關大敗日軍第21旅團,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及其下屬四千余人。

盡管有昆侖關的勝利,桂南會戰整體上卻是失敗的。戰後的柳州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命令撤職查辦八位將軍,徐庭瑤在其中。

抗戰期間,經歷過撤職查辦再度起用的國民黨將領眾多,例如豫中會戰中,損失慘重的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在「撤職查辦」後不久便重新領軍,並在後來四方面軍的組建中與張發奎、盧漢、王耀武一起成為方面軍總司令。

然而徐庭瑤卻此後便淡出了歷史舞台,由於他屬於何應欽的陣營,長期受到蔣介石的懷疑,這次趁機奪去他的兵權,自然不會再給他機會。

徐庭瑤晚年在回憶錄中表示,他的日常生活「無所事事,空度時光」。直到1948年春,徐庭瑤被任命為國民黨軍裝甲兵司令,但實際上權力落在了參謀長蔣緯國手中,沒有實際指揮權的徐庭瑤,成了一個名義上的司令。

敗退台灣後,蔣緯國完全掌控了裝甲兵,徐庭瑤在1952年被解除所有職務,被迫「退役」。晚年的徐庭瑤郁郁寡歡,逐漸被世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