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鄂圖曼帝國的絲綢之路悲劇:本欲拿捏歐洲,卻被新航路葬送了自己

2024-05-31歷史

從歐洲誕生希臘文字的公元前700年到近代,兩千年的時間裏,伊比利亞半島從來沒有成為歐洲的文化、經濟、政治中心。但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葡萄牙與西班牙這兩個既不夠「富」,也不夠「強」的國家,卻能夠領跑歐洲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原因就是在肇始於15世紀大航海時代的競爭中先聲奪人。那麽大航海時代為何會發生?什麽說鄂圖曼帝國推進了大航海時代?

絲綢之路,溝通東西

大航海時代又名探索時代或新航路的開辟,是15世紀到17世紀的歐洲船隊出現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的時代。為什麽要尋找新航路?因為舊的商貿路線被堵塞了。歐洲商隊無法在原有的商貿路線上賺取利潤了。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自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緞匹、繡彩、金錦、絲綢、茶葉、瓷器、藥材等商品,從長安透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印度或歐洲,又把西方的金銀珠寶、藥物香料、奇禽異獸、竹布等商品運來中國或在沿途出售。

後來隨著海上航行技術的進步,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海上絲綢之路也活躍起來。貿易路線從歐洲出發的話,一般始於埃及或敘利亞-伊拉克,利用印度洋上的季風特性,歐洲或西亞阿拉伯的商人在每年的4月到6月間,從蘇伊士或巴士拉出發,船只經由紅海或波斯灣進入阿拉伯海,再順著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到達孟加拉灣,透過馬六甲海峽後進入中國海。大約6個月後,也就是在10月到12月間,印度洋上的東北季風又會將航船帶回其始發地。

來自鄂圖曼帝國的「鐵幕」

可以說,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處在貿易路線中間的西亞一直是東西方商路的重要節點,而當地的阿拉伯穆斯林在大部份時間裏都控制著通往東方的各條商路。亞歷山大、阿勒頗與大馬士革被稱為當時的「鐵幕」。從東方采購到的絲綢、瓷器、香料不得不遭受沿途關卡的層層盤剝。

而這種情況進入15世紀後格外嚴重,劫掠、盤剝和高昂的稅費,甚至是盜匪的騷擾讓歐洲商人苦不堪言,而受到扶持土耳其商人,一直充當著歐洲市場的供應商(三道販子),進一步壓縮了歐洲商人的利潤,不但使得商品價格高企,而且最後也造成了無利可圖的困境,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便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1453年鄂圖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此後鄂圖曼帝國透過不斷武力征伐,占有了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的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至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達蘇丹與也門,巔峰時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面積達530萬平方公裏,擁有1400萬人口。

要知道,同時期的西班牙僅有500萬人,英格蘭也僅有250萬人。於是鄂圖曼帝國就成了15-19世紀這數百年間唯一能夠沖擊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甚至在巴巴羅薩·海雷丁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是掌控了地中海,當時地中海強權的代表威尼斯共和國為爭取這些商路的控制權,與鄂圖曼帝國進行了八次戰爭,最終也沒有開啟通向東方的大門。

大航海時代顛覆西方格局

鄂圖曼帝國猶如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墻橫亙在亞歐非大陸的中樞地帶,這種狀態持續了600年之久,令歐洲人商人無比絕望,於是歐洲迫切需要找到一條繞過西亞通往東方的新商路。特別是自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將東方的中國描繪成一個遍地是珍寶和黃金的文明古國,大大勾起了歐洲人對東方、對中國的向往和渴望。

歐洲在1689年繪制的世界地圖,當時是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什麽事一旦起了念想,心就放不下,歐洲人對遠東中國的念想就是如此。再加上中國發明的羅盤針,經阿拉伯人西傳後於14世紀時在歐洲已經普遍使用,使航海不致迷失方向。同時歐洲的造船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出現了適合遠洋航行的多桅多帆大船,如克拉克帆船與卡拉維爾帆船,地圓學說也在歐洲很流行,繪制航海地圖的技術也較先進。

於是在有貿易需求、有殖民動因,還有航海技術的加持下,從15世紀開始,一批批堂·吉訶德式的冒險家從歐洲起航,向東方尋夢。此時,處在物質文明極盛期的中國,是西方人眼中遍地黃金珠玉的聚寶盆,瓷器、絲綢、香料等中國制造承載了無數歐洲人發財致富的夢想。

比如自1595年起,荷蘭陸續成立了14家以東印度貿易為重點的公司,到1602年,為避免彼此過度競爭而導致的內卷,就合並組成了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然,在西方人邁向遠東的腳步越來越近時,對中國的威脅也是越來越近。在整個大航海時代,歐洲的中心也從地中海轉移到了西歐,伊比利亞半島的地理劣勢變成了優勢,成為南下探索大西洋的前哨。

此後隨著西歐國家在海外大張旗鼓的貿易和殖民,巨量的財富湧入歐洲,支撐了歐洲誕生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而鄂圖曼帝國所把持的絲綢之路則因為缺乏歐洲市場,逐漸萎縮,與此同時鄂圖曼帝國擴張時占有了太多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和不同政治結構的領地,再加上帝國本身缺乏技術、經濟及法律、制度方面的同化力,並不能將如許多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的族群融合成一個政治實體,因此鄂圖曼帝國雖大卻是碎片化的。

所以當俄羅斯帝國崛起時,在俄羅斯和奧地利帝國的雙重打擊下,鄂圖曼在南歐巴爾幹半島的領地不斷萎縮,特別是到了18世紀後期,鄂圖曼帝國國力下降,對內已缺乏足夠力量維持有效控制,對外也已無力抵禦法國、英國、俄羅斯、奧地利等國的威脅和挑戰,帝國開始走向瓦解,於是便有了「西亞病夫」的恥辱稱號。

對此不禁讓人感概,鄂圖曼帝國看似贏得了地中海,實則斷送了地中海在歐洲的商業地位;看似控制了歐亞非樞紐,穩坐絲路財富,卻在大航海時代的新航路開辟中被拋棄。看來凡是均不可過猶不及,否則就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現在的國際局勢何嘗不是如此呢!

上期回顧:俄羅斯的海洋夢:擴張西伯利亞強占外東北,一切為了太平洋出海口

備註:本文是【西亞中東合集】的第43章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抄襲必究!另文中配圖除特別註明外均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