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轉譯過來就是:有德行的人喜愛山,有智慧的人喜愛水。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山以其深厚而滋養萬物,仁者見到山會聯想到平糊安靜、心懷仁德而欣喜;水以其順勢而周流無滯,智者見到水會聯想到順勢而動、隨時應變而快樂。
毛主席是古往今來少見的兼具智者和仁者於一身的聖賢,所以他一生既愛山,也愛水。
據2013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極目天舒--毛澤東登山紀事】記載,登山是毛澤東一生的愛好。他一生登過的名山有嶽麓山、泰山、白雲山、五台山、玉泉山、北高峰、莫幹山、廬山等等,也不止一次地說:「爬山就是前進,使人步步登高,既能增強體質,又能觀賞風景,還可以使人心胸開闊,是一舉三得。」
除了山之外,毛澤東也喜歡水。少年時代,他便寫下「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名句,也曾在長江、湘江、珠江、閩江、錢塘江、北戴河等大江大河中暢遊。
但是在中國,卻有一座名山是毛主席一生都不願踏足的地方,還有一條大河,是毛澤東一生也不願意暢遊的河流。這座名山就是有「五嶽歸來不看山」之稱的黃山,這條大河,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一、
其實說起來,毛澤東對黃河還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他曾在那首著名的【沁園春·雪】中,用「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來形容黃河的氣勢磅礴,也曾在長征到達陜北後,兩次東渡黃河。第一次渡河擊敗了閻錫山,而1948年3月第二次渡過黃河後,拉開了對國民黨戰略大反攻的序幕。
毛澤東第一次渡黃河時,正是黃河的淩汛期,激流裏漂浮著許多磨盤大的冰塊,不停地撞擊著毛澤東乘坐的小船,發出了陣陣驚心動魄的巨響。毛澤東坐在船上,談笑風生,指著船上頭包白羊肚的毛巾,赤膊坦胸的船工對身邊的同誌們說,看,這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
在這次渡河時,毛澤東還和身邊的警衛員們開起了玩笑,問有沒有人敢遊過河去。大家紛紛搖頭,說河水這麽急,哪裏遊得過去?毛澤東聽完笑著說:你們說得對,我們共產黨人可以藐視一切,但就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將來要是革命勝利了,我一定要騎著馬沿著黃河走一走……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於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來到山東和河南兩省,對兩省境內的黃河進行了現場考察。毛澤東站在濟南的黃河大壩上,遠眺滾滾的黃河水,向山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交代:一定要把黃河大堤修牢,必要時要發動群眾和軍隊上堤嚴防死守,萬萬不能出事啊!
在這次視察中,毛澤東看到黃河邊有很大一片鹽堿地,得知這是由於黃河高懸,排水不暢,造成耕地鹽堿化的結果後,深情地說:我深知黃河洪水為害,黃河側滲也會給人民造成災害,你們能不能試著參照黃河水淤地,改種水稻,讓群眾吃上大米,行不行?
離開山東後,毛澤東來到河南省開封市和蘭考縣楊莊察看黃河工程。到水面比開封城高出三四米的黃河柳園口,他感慨地說:「這就是懸河啊!李白說‘黃河之水天上來’,我真想騎著毛驢到天上去,從黃河的源頭一直走到黃河的入海口,看看黃河究竟是怎麽一回事。我一直擔心,黃河要是漲上天怎麽辦?」
毛澤東是一個敢鬥天鬥地的人,但面對黃河,他卻表現出了少有的敬畏和謹慎。臨走前,他用力握著黃河委員會主任王化雲的手,殷殷地叮囑道:「請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我拜托你們了!」
在這次視察黃河之回京的路上,毛澤東在專列上聽取了王化雲關於三門峽水庫建設的匯報。在聽到黃河委員會已經就庫區移民問題和黃河水土保持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後,毛澤東高興地說:革命成功了,事情好辦了,治黃問題過去不能解決,我相信在共產黨人的手上一定能解決!
不久後,黃河委員會向黨中央遞交了【關於黃河基本情況與根治意見】和【關於黃河情況與目前防汛措施】兩個報告。毛澤東看完後,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二、
1954年,毛澤東又在南巡返京途中,在鄭州專門聽取了黃河委員會關於治黃工作的匯報,並對黃河的治理規劃做了不少指示。在離開鄭州時,他鄭重地對王化雲說道:「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黃河也不死心!」
毛澤東曾不止一次地和身邊的同誌們說過,他有三大誌願: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業,搞一年農業,搞半年商業,這樣可使自己多搞調查研究,了解情況,不當官僚主義;二是請一位地質學家、一位歷史學家和一位文學家,陪自己騎馬到黃河兩岸進行實地考察;三是寫一部書,把自己的一生寫進去,包括缺點、錯誤統統寫進去,讓全世界人民去評論毛澤東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毛澤東一直想沿黃河進行一次實地考察,可見黃河在毛澤東心中的位置,或者說毛澤東的黃河情結有多深。只不過作為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的工作千頭萬緒,根本不可能抽得出時間完成這個心願。
1963年秋的一天,毛澤東將汪東興喊到中南海豐澤園,告訴汪東興,他要從內蒙出發,到黃河的源頭去走一走,看一看。
據汪東興回憶,毛澤東是坐在搖椅上,笑咪咪地告訴他這個決定的。汪東興理解毛澤東的想法,當時的新中國正處於一種平穩發展的階段,各項事業,尤其是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毛澤東的心情很好,於是他身上的那種詩人的氣質又復活了。
見汪東興有些反對,毛澤東頗有些不悅,汪東興只好通知內蒙古軍區保衛部,要他們派一名負責人馬上趕到北京來。
第二天,內蒙古軍區保衛部副部長圖門畢力格圖,便風塵仆仆地趕到了北京。汪東興把毛澤東想從內蒙出發,到黃河的源頭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告訴了圖門,同時交待圖門,讓他先帶一支小分隊去探探路,以便在毛主席出行時,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毛主席的安全保衛工作。
1964年2月,圖門帶領一支精幹的小分隊,開始沿著黃河,對內蒙古境內的18個旗縣進行了考察。一路上,他們不僅考察了這些沿黃河的旗縣的地形、氣候、風土人情,還要調查這些地方的交通情況、政治環境,可謂包羅萬象。
除了圖門,小分隊的其他成員們並不知道他們執行的是什麽任務,以及為什麽要執行這次任務。但大家還是踏著未融化的冰雪,頂著刺骨的寒風,吃著凍硬的幹糧,喝著雪水,對黃河流經的草原、戈壁進行了詳盡的勘察,終於完成了對這18個旗縣的考察,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三、
1964年5月,圖門將一份長達三百多頁的考察報告,交到了汪東興的手中。汪東興讓他回內蒙挑選一批好馬,並在部隊挑選一些政治可靠,膽略、騎術都十分出色的騎兵,組成一支小分隊,一邊訓練,一邊等中央的指示。
由於國事繁忙,毛主席一直沒有時間去完成他的這個心願。兩年後,汪東興通知圖門,小分隊就地解散。
毛澤東一生都在關註黃河,也曾多次想暢遊黃河。他曾在1959年9月對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說:全國的大江大河我都遊過了,就是還沒有遊過黃河。等你們把黃河變清了,我一定來濟南橫渡黃河!
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毛主席終其一生,也沒有等到「黃河清」的那一天。所以自從五十年代視察黃河後,除了偶爾坐著專列駛過黃河大橋,他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踏足這條母親河。
今天的黃河,在黨和政府的連年治理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截至今年,黃河實作連續22年不斷流,黃河兩岸退耕還林還草面積已達2800多萬畝,年均減少泥沙入河量約10億噸,黃河水質也有了顯著的改善。這條世界上輸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正在悄然出現變清的態勢。如果今天毛主席仍然活著,他老人家肯定會第一個跳入黃河暢遊一番!
四、
除了愛在大江大河中遊泳之外,登山也是毛澤東的一大愛好。
毛澤東喜歡杭州,曾先後40多次來杭州,每次來杭州,必定要爬當地的丁家山。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身邊的同誌便給毛主席準備了一根拐杖,讓他登山時拄著,可以省不少力氣。
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又一次來到杭州,並於第二天提出要登丁家山。上山前,隨行人員突然發現,之前一直陪毛主席登山的那支拐杖被拉在了北京,忘記帶來杭州了!
還是毛主席的衛士長葉子龍機靈,他靈機一動,到附近農家砍了一根竹子,簡單處理了一下,做了一支拐杖遞給了毛主席。就這樣,毛主席拄著這根散發著清新竹香的拐杖,開始登山。
走到半山腰,毛主席仿佛想起了什麽,突然停下來鄭重地問身邊的葉子龍:「這根竹子有沒有付錢?」葉子龍回答說:「老鄉不肯收錢,但我們還是付了。」毛主席很高興,稱贊葉子龍想得周到,做得對,還吩咐葉子龍要將這根拐杖帶回北京去。
從那以後,毛主席每次登山,一直都使用這根未經雕琢的拐杖。
有一年,越南的胡誌明來中國存取,毛主席約他一起去長沙爬嶽麓山。爬山時,毛主席拄的還是這根竹拐杖。胡誌明於是向毛主席提出,想用自己的拐杖和毛主席換,以資紀念。主席看了看胡誌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揚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風趣地說:「就這根打狗棍跟你換?換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誌明拗不過毛澤東,只得作罷。
五、
拄著這根拐杖,毛主席爬過了無數名山大川。但是他一生卻沒有爬過著名的黃山,這是為什麽呢?
1954年,毛主席在張治中將軍的陪同下,來到安徽視察。視察結束後,身為安徽人的張治中,乘機提議陪毛主席去爬一爬黃山。
眾所周知,黃山是中國的名山之一,以其「五絕」的奇景和博大的徽文化蜚聲海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有著「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美譽。黃山擁有宏偉的山巒、奇特的松柏、浩瀚的雲海以及永不幹涸的溫泉,黃山周邊更是遍布各類文化遺產。
毛主席之前雖然登過很多名山,但卻沒有登過黃山,聽了張治中的建議後很感興趣,於是便欣然前往。
到了黃山腳下後,張治中告訴毛主席,由於黃山當時還沒有完全開發好,所以沒辦法開車上山,只能坐轎子上山。
聽完張治中的話,毛主席臉色一沈:「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轎子!」說完,毛主席扭頭便走。
在回程的路上,毛主席仍然余怒未消。他對葉子龍說:「我毛澤東從不坐轎子,坐轎子是騎在勞動人民頭上。我毛澤東幹不來這個事!」
聽毛主席這樣說,葉子龍這才恍然大悟,隨即想起兩件事來。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進逼延安,毛澤東率中央機關部份人員離開延安轉戰陜北。當時毛主席正值肺炎初愈,身體十分虛弱。衛士們考慮到他行軍困難,於是為他準備了一副擔架,可毛主席堅決不坐,非與大家一起徒步行軍。
毛澤東不肯坐擔架,讓衛士們很傷腦筋。警衛員孫振國於是找了根柳木棍,送給毛主席說:「您就用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這樣走起路來也許會省力一些。」毛主席拄著木棍試著走了幾步,感覺很是滿意。從那以後,毛澤東在轉戰陜北的過程中,就一直拄著這根柳木棍。
葉子龍想起的另一件事,發生在北平糊平解放之初。當時中央機關從西柏坡遷到北平,有人提議讓毛主席住進故宮,被毛主席嚴辭拒絕。毛主席嚴肅地告誡全黨:「我們堅決不做李自成!"
毛主席為什麽不肯住進故宮?那是因為在他心裏,新中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共產黨的幹部是人民公仆,他如果住進故宮,與封建社會的帝王又有什麽區別呢?
作為黨和政府的領導人,毛主席比誰都更有權力和條件要求好的物質享受,可他從來不搞特殊,寧願拄杖徒步,也不坐轎子,這也正是他公仆本色的體現。
毛主席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勤務員,當主席也不能比別人特殊,也不能脫離人民群眾!」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愛戴和懷念,原因也在於此。
參考資料:
人民網:【揭秘:毛澤東為什麽終其一生也沒有遊過黃河?】
【浙江日報】:【毛澤東的拐杖情緣】
【澎湃新聞】:【【百年黨史大家讀】:毛澤東上山不坐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