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經】裏有一首【七月】的詩寫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這裏並非指七月像大火一般炎熱,而是指大火星七月後會在黃昏時逐漸偏西下沈,所以稱為「流火」。而九月份天氣變換,人們就要開始準備禦寒衣物了。
可見,從遠古開始,古人們就已經對天文有所觀測和記錄,並根據天文現象和氣候變遷來指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天文對古代社會的正常運轉關系很密切。
從許多上古神話傳說我們就可以看到,天文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有多深入,如我們熟知的盤古開天、女媧補天、誇父追日、後羿射日等,無不與天文有著密切聯系。
中國五千年悠久深厚的文明歷史,也包含了對天文的研究和發展,可以說,天文學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從一些陶器文物可以看到,從新石器時期開始,古人就對天文進行觀測記錄。山西陶寺還發掘出觀象台遺址,距今有4000至6000年歷史。
即使當時社會科技仍然還很原始落後,但老祖宗們依然依靠聰明才智對大自然和天文進行觀察研究,並總結出許多至今仍很有效的規律和理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星漢燦爛:中國天文五千年】透過大量歷史資料、出土文物、遺址、古代技術和儀器、天文著作和星圖等,回溯和梳理中國五千年來天文學的研究發展,展現了從遠古時期到秦漢、唐宋、明清等各個朝代對天文學研究的成果和知名專家的貢獻,以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推動作用,最後直到現代新中國時期的天文學發展現狀,同時也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地科普了豐富繁雜的天文知識。
從一些史料和博物館展示中可以看到,我們的老祖宗曾經研究發明出大量監測天文的儀器和工具,如今依靠資料來進行復原,也很難說是不是就完全一致,是不是能實作當時的執行功能,可見古代的天文技術水平之高,這些也算是一種「高科技」了。
當歐洲人還在爭論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還要為日心說而燒死布魯諾,並對天文學家伽利略進行迫害之時,中國早已經發明建造出模擬地球與宇宙天象執行的圓形造型的渾儀。
在北宋時期建造的一台大型天文儀器水運儀象台,高度近12米,整合了渾象和渾儀,頂上有可以開閉的屋頂,具有天象觀測、星空演示和計時功能,跟天體執行同步,很強大。無法想象以當時的社會科技條件,老祖宗們是怎麽研究並創造這些發明的。
新中國時期,天文研究更是飛速發展,我們的火箭和衛星紛紛上天登月,藏在貴州大山裏的超大型射電天文望遠鏡「中國天眼」讓人震撼……
從古到今,中華文明就如此輝煌,傲立於全球,天文學也繼承了老祖宗的輝煌成就,並繼續發揚光大,如星漢燦爛耀眼。
雖然說這是一本精華薈萃的天文「簡史」,但頁數不少,體量甚大,仍是厚厚的一本書,內容十分豐富,天文知識爆炸!也可以看到,中國的天文學研究碩果累累,豐厚深遠,不禁讓人生出滿滿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