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二戰,戰爭結束後,拉丁美洲的政治趨勢如何?

2024-07-27歷史

前言

在巴西,1945年這一年標誌著已統治該國15年的熱圖利奧·瓦加斯威信的部份衰落。自從1937年解散國會和建立新政府以來,瓦加斯實行了完全的獨裁。當時透過的憲法中的主要條款,從來就沒有付諸實施。

瓦加斯的獨裁

但是,瓦加斯的獨裁大體上說來還是寬容的,大多數巴西人起先還願意接受對他們行動自由的種種限制,作為恢復法治的必要代價。在戰爭年代裏,他們再次忍受了瓦加斯權力的擴張,認為有必要這樣以確保國家的安全。

隨著戰爭接近尾聲,不滿情緒日益滋長。瓦加斯在維護他的獨裁統治的同時,想以許諾戰後在和平安定的適當環境下舉行大選的辦法來制止批評。雖然瓦加斯認識到在巴西恢復較為民主做法的需要,但是,他所想象的民主形式,並不是西方民主國家所實行的放任自由的19世紀式的民主,而這種曾包含在1891年巴西憲法上的民主結果只造成了這個國家的政治腐敗和一片混亂。

1937年的憲法是遵循獨裁主義和民族主義路線的。它所規定的條款使政府有權管理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瓦加斯認為,沒有經濟民主,政治民主是不可能的。他很想為他的國家取得更多的經濟獨立,並且認為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由國家來計劃和指導國民經濟,而且,必須對外國資本和企業實行嚴格控制。在戰爭年代裏,瓦加斯意識到在軍事和經濟領域裏同美國緊密合作的必要。這種合作必然意味著允許美國在指導巴西內部事務方面有相當的決定權。巴西人盡管切望同美國保持良好的關系,但現在感到,由巴西重新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刻已到來了。

隨著和平在望,他們很想重新控制他們的空軍基地並送走北美的「占領軍」。他們相信巴西增高的威望和地位,使它足有資格在處理大陸事務中起主導作用。尤其是在對阿根廷的政策中,他們並不打算接受美國的指示,因為他們確信,同他們南面的鄰邦恢復良好關系是很必要的。在這些情況下,1944年夏天,瓦加斯決定撤掉他的外交部長奧斯瓦爾多·阿拉納的職務。因為阿拉納是一位主張同美國密切合作的強烈鼓吹者,並且被許多巴西人看做是一個受北美影響太深的人物。無疑,在瓦加斯看來,阿拉納有可能成為他的政治對手這一事實也有一定的影響。阿拉納是平民黨的領導人,他相信在巴西應當恢復自由民主,並反對瓦加斯的政治觀點。

1944年底瓦加斯判定,實作他諾言的時刻已經到來了。在除夕的一篇演說中,他宣布了舉行大選的意圖;1945年2月22日,放寬了新聞檢查;3月,解除了1937年實施的關於政黨的禁令。另外還對自由做了許多讓步,包括釋放共產黨領袖路易斯·卡洛斯·普列斯特斯在內的被監禁的政治犯。5月28日,頒布了新的選舉法,並且定於1945年12月2日舉行總統和國會選舉。被選出的國民議會將負責起草一部新的憲法或者修改1937年的憲法。

聯合起來的各反對黨組成了一個全國民主聯盟,推舉高美斯將軍為他們的總統候選人。高美斯的支持者網羅了各色人等,包括大多數報界人物、自由主義者、知識分子和瓦加斯政權前的幸存者。高美斯還得到了希望在經濟上保持殖民地式經濟的咖啡種植者的支持。在這種經濟下,巴西人可用主要出口作物換取進口產品,因此這些人能從高美斯的低稅政策中得到好處。另一位競爭的候選人杜特拉將軍則主張高稅政策和繼續瓦加斯的鼓勵民族工業的政策。這兩位候選人都具有保守的思想,並且都主張加強巴西的軍事力量。

瓦加斯聲明不競選總統,並希望他的支持者投杜特拉的票。然而他仍然被懷疑暗中打算繼續留任。他對杜特拉的支持被許多人看成是一種分化反對派的一時權宜之計。一群瓦加斯的崇拜者結合起來了,取名為克雷米斯塔,他們大聲疾呼地要求他們的英雄競選第三任總統。他們還竭力主張,選舉應限於選出一個制憲會議來起草一部新的憲法,而總統選舉則應推遲到新憲法制定之後。當然,這將意味著暫時延長了瓦加斯的任期。普列斯特斯也主張推遲總統選舉,他在工人和聯邦雇員中間頗有影響。事實上,一般都認為,瓦加斯同普列斯特斯已訂有密約。這段時期政治氣溫迅速上升,而且並沒有因為9月美國大使在裏約熱內盧發表講話,表示選舉應該按原來計劃進行而冷靜下來。

10月29日,瓦加斯撤換了警察總局長,代之以自己的兄弟。不管瓦加斯怎樣設法繼續當政,三軍首腦是並不想袖手旁觀的。10月29日,他們提出了一項最後通牒,要求瓦加斯辭職,而由最高法院院長暫時行使總統職權。第二天瓦加斯宣布辭職,安詳地告老回鄉了。

選舉於12月2日按時舉行,結果杜特拉將軍取得決定性勝利。瓦加斯由工黨提名,又回到裏約熱內盧,出任他家鄉南裏奧格朗德州的參議員。新的國會成立之後立即開始工作,從事起草一部新憲法,這部憲法在1946年9月18日正式公布。它是1891年自由色彩的憲法和1937年憲法之間的折衷產物。後者的極權主義性質經過修改,給了國會更大的權力,但同時許多有關勞工和民族主義的條款仍被保留下來了。

拉丁美洲的政治趨勢

戰爭結束使其他許多拉美國家的政府發生了變動。戰爭年代中的趨向是由當政政府繼續掌權,原封不動。1945年至1946年發生的那些變動則是透過不同的手段實作的,有些是和平的,有些是革命的。它們在程度上也各不相同,有的引起了政府的政治色彩的明顯變化,而有的只限於重點和人物的改變。

1945年,秘魯和委內瑞拉的執政政府都被具有比較自由傾向的新政府所代替,雖然他們取得政權的方法有所不同。在委內瑞拉,由梅迪納政府安排的選舉被民主行動黨成員發動的革命所遏制,因為他們知道,在即將舉行的選舉中他們要與政府機器相頡頏是沒有什麽希望的。叛亂在10月15日爆發,並在首都進行了幾次戰鬥後,以革命者勝利而告終。梅迪納總統和他的政治僚屬們被放逐,在一位文職人員,羅慕洛·貝坦科爾特領導下成立了一個7人政權機構,他宣布該機構只是臨時性的,即將盡速進行制憲議會的選舉。

在秘魯,選舉在1945年6月10日如期舉行。當選的總統候選人荷西·路易斯·布斯塔門特得到了主要由自由主義和左翼集團組成的聯合陣線的支持,其中包括由阿亞·德拉托雷領導的受人歡迎的美洲革命人民同盟。

1946年期間在幾乎所有其余的拉美共和國中(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智利和烏拉圭)都舉行了大選。在後面三個國家中,發生的變化都是在重點方面,而不是在政黨方面,而在哥倫比亞情形卻正好相反。在智利,里奧斯總統在任內去世,隨即進行了總統選舉,干沙里斯·魏地拉當選總統。和里奧斯一樣,魏地拉也是激進黨的一名成員,但是遠比他的前任左傾一些。

墨西哥的選舉,結果以米格爾·阿萊曼獲勝,他得到了退休總統阿維拉·卡馬喬和組織革命黨的支持,該黨前稱墨西哥革命黨,除名稱之外,在其他方面沒有改變。阿萊曼遭到了1945年已被解職的卡馬喬政府的外交部長帕迪利亞的反對。如同其他許多拉美國家一樣,戰爭的結束在墨西哥引起了人們向美國重新提出民族獨立要求的願望。帕迪利亞因為過分的親美受到了指責。他還由於在墨西哥城和舊金山支持姑息阿根廷而招致了人們的不滿。在烏拉圭,自由主義者的科洛拉多重新當權。

5月哥倫比亞的選舉,使得長期在野的保守黨重新上台了。自從1930年以來一直執政的自由黨,由於分裂致使保守黨有可能取得了勝利。當選的總統候選人奧斯卡·佩雷斯和他的自由黨對手並無顯著的不同,也是一位具有溫和觀點的人物。在玻利維亞,政府再次被革命推翻。比利亞羅埃爾總統不是由於他的傾向性就是由於環境所迫,顯然未能履行建立一個比較民主的政府的諾言,這個諾言是他在1944年這個政府被其他拉美國家政府承認之前就作出的。

在以後的幾年中,他實行了壓迫與恐怖日增的統治。大批反對者遭到屠殺、監禁和流放。1946年6月的一次暴動失敗之後,接著一個月後在拉巴斯又發生了一次群眾革命。人群襲擊了首都的主要建築物和政府機關。比利亞羅埃爾被追趕到地下室,跌倒在地,叛亂者把他遍體彈痕的屍體從視窗扔到外面的人群中。

參考資料

【泰晤士報】,6月24日、7月19日、9月14日、18日;

【金融時報】,7月3日、20日、8月20日、29日;

【紐約時報】,1946年9月18日。

奧利夫·荷姆絲:【巴西:美洲新興的國家】(Brazil:Rising Power in theAmericas),【外交政策報告】,194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