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誌願軍傷亡人數與日俱增,彭德懷點名此人來北韓戰場,扭轉了局勢

2024-01-30歷史

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北韓戰場的作戰模式從運動戰轉為了陣地戰。初期,我軍主要依賴野戰工事來抵禦敵人的進攻。

然而,在敵軍重炮、坦克和飛機的強大火力下,我前線部隊為了堅守陣地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美國軍隊的火力有多猛呢?

我們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楊得誌兵團在陣地防禦戰期間,美軍僅向他們投擲的炮彈就達到了778萬發。要裝載這些炮彈,需要51000輛汽車或4400節火車皮。

老禿山陣地的戰火最猛烈,一平方尺就有278塊彈片。連堅硬的花崗巖都被炸成了深可沒膝的沙狀石粉。松軟的焦土常常把戰士們的腳脖子或小腿陷進去。

楊得誌回憶說:「我們的陣地最好認,哪座山頭、哪塊高地光禿禿的,哪裏就是我們的陣地。」這種密集而猛烈的炮火,給防守開城以南吉水裏地區的65軍帶來了巨大的傷亡。

為了解決前沿防守部隊傷亡人數日益增多的問題,兵團司令員楊得誌和政委李誌民冒著敵人的炮火,來到了65軍,召集團以上幹部開會,大家集思廣益,想辦法在敵人密集炮火下生存下來。

會議上,有一位幹部提到:「最近發現戰士們為了防炮,有的在陣地背面挖了防炮洞,效果不錯。」聽到這個提議,楊得誌立即決定停止會議,並帶領大家上了前沿陣地。

四川籍連長帶領眾人參觀了連隊挖掘的戰壕和防炮洞。戰士們已經開始將幾個洞連線起來,形成小坑道,可以容納多人。

連長介紹道:「美國龜兒子打炮,我們就躲在這個防炮洞裏;等到炮火停了,我們再回到戰壕裏。」楊得誌聽後哈哈大笑,稱贊道:「川耗子真厲害,不僅沈得住氣,還能等敵人靠近了再開火,這樣能殲滅更多的敵人。」

然後,他又建議:「你們能否再挖深一些?挖通它?再鑿幾個觀察孔,挖幾個射擊孔?這樣你們就不用上下跑,來回跑了。」

四川連長深受鼓舞,馬上行動。隨後,65軍的戰士們立即開始工作,將單個掩體連線在一起,形成了一條條巨大的坑道,甚至能容納一個連的人。

敵軍打炮時,戰士們躲進洞中隱蔽,步兵沖擊時,戰士們則沖出洞外殺敵。有了坑道的掩護,傷亡率顯著降低。

彭德懷認為坑道可能是對付美軍火力優勢的最佳方法,但要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坑道戰,必須有一位技術精湛的專家來指導。

經過深思熟慮,彭德懷想起了王耀南,他是我軍著名的工兵大王,爆破技術出類拔萃,曾多次因過硬的爆破技術立功。

抗日戰爭期間,王耀南還發明推廣了地雷戰和地道戰,讓日本鬼子嘗到了苦頭。彭德懷對王耀南的才能十分了解,因此當楊得誌匯報了65軍的成功坑道經驗後,他立即推薦王耀南前往北韓戰場指導和推廣坑道戰。

王耀南到達戰場後,經過實地考察,統一了坑道施工標準,規定坑道頂部的厚度不得少於30米,坑道口的防護厚度不得少於10米,坑道幅寬1.2米,每條坑道至少有兩個以上的出口。

以王耀南為代表的誌願軍坑道戰在韓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按照他的標準施工的坑道,美軍最大口徑的火炮都無法將其轟塌。

坑道戰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坑道隱蔽人員,減少敵人火力襲擊帶來的殺傷;以坑道為依托,利用表面陣地阻擊和殺傷敵人;表面陣地被敵占領後,退守坑道堅持戰鬥,保存有生力量;坑道內部隊與縱深部隊相配合實施反擊,恢復表面陣地。

以誌願軍23軍第67師在205高地防禦戰鬥和64軍一個連的防禦戰為例,坑道戰取得了顯著的勝利,充分展現了坑道戰的威力。

誌願軍的坑道工事成功減少了戰鬥傷亡。據統計,1951年夏秋防禦作戰時,「聯合國軍」只需發射40到60發炮彈就能擊傷誌願軍,而到了1952年1月後,這個數碼增加到了660發。

在上甘嶺戰役中,坑道的作用更是舉世皆知。王耀南推廣的坑道戰,不僅成為戰場上的利器,也讓他在1955年獲得了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