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對皇帝感情好是正常的,畢竟皇帝既占了個臣綱,又占了夫綱,姿態不低也不行,但皇帝對皇後好就比較少見了,即便曾經共過患難,也架不住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朝夕誘惑,但少並不意味著沒有,歷史上還是頗有幾位有人情味的帝王的。
一、明太祖和馬皇後
看過【大明風華】的朋友都知道,朱元璋有一位賢後——大腳馬皇後,朱元璋稱她:「家有賢妻,猶國之良相」,史書也贊她「史上第一賢後」。
馬皇後和朱元璋是真正的患難夫妻,她從二十一歲嫁給朱元璋至大明建國,二人共同度過了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是她在義父和丈夫之間做粘合劑才使朱元璋發家,乃至擺脫被猜忌的命運;也是她舍命懷揣熱餅偷偷送飯,才沒讓朱元璋餓死。
馬皇後雖然對朱元璋的影響力沒有電視劇中的那麽誇張,坐龍床懟皇帝,但朱元璋對她又敬又愛卻是真的。
朱元璋雖然對百姓不錯,但對臣子卻是非常嚴酷,動輒廷杖下獄,甚至處死,即便最疼愛的太子朱標相勸都不聽,也只有馬皇後能勸動一二,也因此很多人因她的一句話而活命,比如宋濂、朱文正、劉伯溫等等。
朱元璋對馬皇後的感情直到她死的那一刻都沒有稍減,在馬皇後身體變差的那段時間,朱元璋脾氣也變得很差,動不動就發火殺人,但面對馬皇後時又變得溫柔體貼,連說話都不敢大聲。
馬皇後也知道自己行將就木,於是不願再吃藥浪費資源,但又害怕朱元璋會怪罪太醫,於是在臨死前勸誡他不要遷怒於他人,朱元璋原本想要屠了太醫院,最終被馬皇後安撫了下來。馬皇後死後,朱皇帝再未立後。
二、光武帝與陰麗華
未發達之前,劉秀說「娶妻當娶陰麗華」,娶了之後更是百般恩愛,直到郭聖通橫插一腳。
當時劉秀是真的難,四面開戰,無兵無將無根基,對於丈夫的難處,陰麗華是看在眼裏疼在心上,於是為了丈夫的事業,她自降名分,成為次妻,後來天下穩定後,面對誰為後的問題,又為了不讓丈夫背負忘恩負義之名,主動辭讓後位,「後固辭,以郭氏有子,終不肯當,故遂立郭後。」
陰麗華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她當時無權無勢,丈夫的尊榮也得益於另一個女人的幫助。因此,她不要名分,不要後位,她更珍惜劉秀的情義。
劉秀冊封了郭氏,他知道陰麗華為他付出了什麽,這種付出讓他感到愧疚和痛苦,於是在十七年後,終於還是廢了郭氏立陰麗華為後,當時的陰麗華已經36歲了,早已青春不再。這也說明了劉秀對她的感情。
兩人這種互相理解、體諒著實讓人感動,雖然郭聖通在其中也是個可憐人。
三、明孝宗和張皇後
明孝宗朱祐樘是古往今來唯一一個一夫一妻的帝皇,他與張皇後一生琴瑟和鳴、十分恩愛,這在封建皇帝中非常罕見。
而孝宗之所以只鐘愛張後一人,既與他寬厚的性格有關,也與他童年時遭受的苦難有關。
朱佑樘是憲宗的第三子,一生下來,就因為擔心受到萬貴妃的迫害,而由太監張敏偷偷藏在安樂堂內撫養,一直到五六歲,還未起名字,更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誰。
直到成化十一年,張敏才把真相告訴了憲宗,憲宗才立他為皇太子,並起名為朱佑樘。然而,他的生母紀氏還是很快被萬貴妃害死,張敏也暴亡,此後,他就在萬貴妃的淫威下,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在提心吊膽中度日的朱佑樘感情沒有寄托,內心十分孤獨,這時張氏走進了他的生活,在那惶惶不可終日的日子裏,張氏不僅排解了他的悲愁惶懼情緒,還鼓勵他耐心等待,日後必能榮登九五,成為一代明君。
所以孝宗從小就十分討厭後宮爭鬥,討厭再有人像自己和母親一樣成為鬥爭的犧牲品。所以他登基後不納後宮,不貪女色,而張皇後本人也性格開朗,寬儉仁厚,內宮一片和諧。孝宗在政務繁忙之余,也總願和她在一起,張後陪他讀詩作畫,聽琴觀舞,談古論今,如同一對民間伉儷一樣朝夕共處。
後來張皇後生下朱厚照,孝宗後繼有人,就更加寵愛張氏了。
四、唐太宗與長孫皇後
也算得上是一對模範夫妻,雖然李世民有武則天這個尾巴,但畢竟那時的長孫後已經過世多年。
史料中並沒有記載長孫後的名字,無垢是後人給她杜撰的名字,可見她有多完美,史稱:「太宗不是無過,後卻乃完人!」
長孫後從十三歲嫁於李世民就成了他的賢內助,李世民在外征戰,兩人聚少離多,她從無怨言,將闔府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條,玄武門之變時,更是與李世民夫婦一體,親身參與,行動前,隨李世民入宮授將士衣甲,並「親慰勉之」,過程中,與房玄齡「同心影助」,入宮搞定了李淵的護衛,政變後又利用女性的天然優勢,安撫宮中嬪妃太監,穩定了大內。
李世民繼位後,長孫氏成了皇後,但她一如既往地賢良、恭儉。對於年老賦閑的李淵,她恭敬侍奉,像個普通兒媳那樣盡著孝道。對妃嬪宮人,她也非常寬容和順,有誰生了病,都會送藥看望,史書稱她「下懷其仁」。
史載,李世民常與長孫後暢談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雖然她很有見地,但她不願幹政,「牝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兄長長孫無忌就因為她的諫言,沒能當成宰相,「妾已位極至尊,實在不願兄再布列朝堂,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後之行可作前車之鑒。」太宗由此對她更加愛敬。
長孫後去世後,李世民甚為悲痛,稱:「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並常言:「不復聞善言」。史載,李世民因思念長孫後,常登樓眺望其陵。有一次和魏征一起登樓,魏征假裝看不見,然後故意說,我還以為你看的是高祖之陵呢。李世民為之痛哭一場,從此不再登樓。
五、明憲宗與萬貴妃
不管憲宗是因為依賴也好,還是單純的「阿姨控」,他能夠二十多年專寵萬貴妃一人,就足以證明他對萬氏的感情之深。
況且萬貴妃不但比他大了17歲,還比他的生母周太後大了一歲,而且相貌平平,是個大胖子,相信憲宗對她的感情已經超出了肉欲之愛,而是已經上升到親人層面了。
憲宗對她不僅僅是專寵,實際已經到了肆意放縱的程度。萬貴妃不僅在後宮裏恣意肆行,囂張跋扈,還造盡了孽,「後宮有娠者皆治使墮。」
這種事情,相信憲宗也有所耳聞,但他依然是不管不問,當得知自己還有一個兒子朱佑樘時,也只是感慨萬千,未對萬氏采取任何措施,老母親周太後甚至因為擔心萬貴妃會對孫子下毒手,而將其養在自己的仁壽宮內。萬貴妃在後宮中的權勢可見一斑。
萬氏一直受寵到58歲,她過世的那一天,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她死後僅八個月,明憲宗也因思念過甚暴病而亡,享年41歲。
兩人頗有點鴛鴦雙宿雙飛的感覺。
因為萬貴妃一直沒有上位皇後,所以這裏還得提一下朱見深的正宮皇後——孝貞純皇後王氏。
因為萬貴妃寵冠後宮,所以王氏只是一塊招牌,憲宗也多次欲廢王氏改立萬氏,但王皇後為人不妒不鬧,無故可廢,因此得以為後二十余年,但期間僅僅被臨幸數次。為了補償萬氏,憲宗把她晉位為皇貴妃,是明朝僅有的一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萬貞兒才是真正的皇後。
六、漢宣帝與許平君
漢宣帝的情況與明孝宗類似,他與許平君也是一對患難夫妻,但結局卻是天壤之別。
劉洵因為巫蠱之禍,曾流落民間,在此期間,他娶了平民之女許平君,婚後二人互敬互愛,感情深厚,後來霍光廢昌邑王立劉洵為帝,當時霍光有一個小女兒未曾出嫁,大臣們提議冊立皇後時都傾向於霍光的女兒。
宣帝自然是想立許平君為後,於是下詔說要尋找自己貧賤時的一把舊寶劍,有大臣明白了皇帝的心思,於是奏請立許平君為後,劉洵立刻表示同意,並褒獎了這位大臣,還說糟糠之妻不可棄,讓霍光也沒有反對的理由,於是許平君成了劉洵的第一任皇後,這就是「故劍情深」的故事。
自己的女兒未當上皇後,霍光並不是太在意,但劉洵此舉卻惹惱了他的老婆霍顯,於是指派女醫淳於衍毒殺了產後虛弱的許平君。
許皇後去世後,劉洵非常悲痛,賜謚號為恭哀皇後,葬在杜南,由於霍光的袒護,兇手淳於衍並未受到懲罰。霍光死後,霍顯與家人謀反,被劉洵族誅,她的女兒,也是劉洵的第二任皇後被勒令自殺,淳於衍也被淩遲處死,最終劉洵還是替自己的糟糠之妻報了仇。
七、明英宗與錢皇後
又是一對患難夫妻。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瓦剌俘虜,史載,錢皇後日夜號哭,睡夢中跌倒在地,以致骨折傷殘,後來還哭瞎了一只眼睛。等到朱祁鎮南歸,又被弟弟幽禁於南宮八年,而且宮門上鎖灌鉛,連食物都只能透過小洞遞入。史載,有時候吃穿不足,錢皇後都是親自做些女紅貼補家用。
1457年正月,太監曹吉祥勾結武清侯石享,發動「南宮復辟」,朱祁鎮二次臨朝,對於錢皇後的付出,他是看在眼裏的,為了補償她,英宗提出封錢家三人為侯,但被錢皇後謝絕了,於是英宗更加敬重她。
錢皇後一生無子,而朱見深之母周貴妃又母憑子貴,囂張無禮,英宗擔心將來太子即位,不尊錢氏,所以臨終前,遺命大學士李賢:「錢皇後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
果然不出英宗所料,憲宗登基後,周貴妃嫉妒錢皇後,想只立她一人為太後。由於李賢、彭時力爭,憲宗才同意兩宮並尊,然而等到錢太後病逝,周太後卻又反對錢後與英宗合葬,百官跪哭半日,憲宗才勉強同意,然而錢皇後雖葬裕陵,卻沒能與英宗合葬一室,而是同隧異室,而且憲宗還命人堵塞了兩室之間的市道。
朱祁鎮如果地下有知,肯定會責怪憲宗對患難之妻的不孝。
八、隋文帝和獨孤後
楊堅是史上最「懼內」的皇帝之一,他的老婆獨孤伽羅更是史上「一夫一妻制」的堅決擁護者。
楊堅有多怕老婆呢?據【隋書】記載,就因為楊堅趁獨孤後染病臥床之際,寵幸了大臣尉遲迥的孫女尉遲貞,獨孤後就將其虐殺,即便如此,楊堅也是一腔怒火不敢發作,只是一個人騎馬跑出官外,直到怒氣稍平,才連夜回到宮中,楊堅曾言:「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雖然最後獨孤後認了錯,但楊堅終歸也沒拿她怎麽樣,最後二人依舊是「並輦入宮」,恩愛如初。
楊堅並不是一個怯懦之人,他之所以對獨孤後寵愛有加,甚至俯首帖耳,並非因為獨孤後的背景夠深,而是因為「感恩」,沒有她老爹後周大司馬獨孤信,楊堅未必能活到建國稱帝,沒有她的勸說,楊堅也未必會下定決心篡了外孫的權。
所以,楊堅稱帝後,獨孤後不但在後宮獨寵,說一不二,在朝堂上也有很大的話語權,以致朝野上下把二人並稱「二聖」,早了武則天上百年。
沒有真怕老婆的男人,只有疼老婆的男人,尤其是身為九五之尊,楊堅的怕正說明了他對獨孤後的愛。
九、唐高宗和武則天
雖然世人普遍對李治委政於武則天頗有微詞,但你不能否認他對武則天的感情。
身為先帝的女人,李治能夠費勁周折將其納入後宮,後來更是讓她「垂簾於後」,政事無論大小,都與其商議,中外謂之「二聖」,足以看出他對武則天的信任和感情。
武則天雖然比較冷血,但對李治還是有真感情的,高宗最後的十年其實身體已經出現了比較大的問題,史書說他「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已經基本處理不了國事,這時的武則天已經是二聖中的主角,但她「處事皆稱旨」,從不違背高宗的意願,雖然可能出於李唐依然強大的考慮,但裏面未嘗沒有夫妻情深的因素。
總體來說,二人的感情還是比較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