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這個角度看俄烏沖突,一切豁然開朗

2024-04-17歷史

審視今日之世界,我們仿佛置身於一段歷史的回響之中。回望百年前的1920年,那個時代又經歷了哪些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呢?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到1918年的大流感肆虐,再到1921年的蘇俄大饑荒,這些戰爭、瘟疫與饑荒仿佛是歷史長河中的周期性幽靈,不斷在人類的歷史舞台上反復上演。

盡管歷史在不斷地演進,但某些驚人的相似性卻時常浮現。這種相似性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人類記憶中那些深刻而痛苦的體驗。這些經歷如此刻骨銘心,以至於它們被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這種傳承的初衷,或許是為了讓後人能夠從中汲取教訓,然而現實卻往往並不如人所願,殘酷的真相常常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歷史的教訓。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中蘊含的智慧和經驗,使得許多中國人在面對現實的困惑時,傾向於從歷史中尋找答案,這被稱為「以史為鑒」。相較之下,西方人的歷史觀則有所不同。他們認為,歷史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未真正從歷史中吸取過教訓。這種對歷史的不同理解和套用,展現了東西方文化在對待歷史方面的獨特之處,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學習的機會。

在當前的情境中,我們面臨著一個新的挑戰:如何準確界定俄烏沖突的性質。對於這場沖突,人們的觀點各不相同,從迅速的閃電戰到長期的持久戰,從顛覆全球秩序到陷入無休止的戰爭泥潭,各種解讀層出不窮,而且各種觀點之間難以達成共識。今天,我們將嘗試從歷史的長河中尋找線索,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可以為我們提供啟示的參考方向。

【換個角度看問題】

全球對於烏克蘭的沖突戰場目前存在兩大觀點:一派認為烏克蘭終將敗北,另一派則堅信俄羅斯將陷入困境。這兩種觀點都能從戰場上的實際情況找到支撐。然而,隨著戰鬥的深入,情況變得越來越復雜,使得整個局勢如同一團迷霧,難以看清。只有在戰鬥徹底結束後,我們才能對整個局勢進行全面的評估和總結。

以戰術的角度去審視問題,我們只會陷入更加深重的迷霧之中。至於俄羅斯的最終戰略意圖,這無疑是最高級別的機密,無人能揭示其真相。因此,我們必須立足於當前的國際大環境,去探尋那些公開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資訊,再與歷史上的事件進行比對分析,或許能在這混沌之中找到一絲光明,揭示出其中的真相。

首先,讓我們深入剖析當前的國際局勢與戰略態勢,明確其具體狀況;隨後,我們將回溯歷史,探尋過去是否存在相似的情境或先例。

從二戰結束至今,全球格局大致呈現為三大勢力的均衡態勢。一方面,美國領導的西方國家構成了一個陣營;另一方面,蘇聯領導的盟友國家組成了另一個陣營;而我們則自視為第三股力量,與那些既未與美國也未與蘇聯結盟的國家站在一起。這種三方對峙的局面,構成了當時國際政治的基本框架。

在蘇聯解體之後,世界格局經歷了重大變革,形成了當前的中美兩強並立的局面,而俄羅斯的影響力已明顯減弱。歷史在這一刻似乎站在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美國的真實意圖與其公開言論背道而馳,他們正在推行新的冷戰策略,迫使其他國家作出選擇並站在他們的一邊。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其他國家仍然持觀望態度,等待局勢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美國正利用美元加息和緊縮的金融策略,意圖迫使搖擺不定的歐洲,這個其最大的心腹之患,與美國保持一致立場。然而,這種站隊並非僅停留在口頭上的表態,而是需要在實際行動上,尤其是在經濟利益上,做出明確的抉擇。

美國運用金融策略,巧妙地影響歐洲的經濟決策。在加息周期的初期,美國挑起沖突,引導資金回流;而在加息周期的後期,美國則引發金融危機,刺破資產泡沫。這一系列舉措使得美元資本有機會抄底,掌握歐洲的核心資產,進而掌握話語權和控制力。一旦美國成功掌控了歐洲的核心資產,歐洲的經濟走向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的左右,難以再自主決策。

觀察目前的局勢,除非歐洲突然湧現出傑出的領導者,否則這一過程似乎難以逆轉。此刻,歷史似乎再次站在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呈現出兩國強大、一國較弱的格局。目前,中美兩國處於領先地位,但美國的力量更為強大,而中國則稍顯薄弱。然而,盡管俄羅斯在國力上相對較弱,但它卻成為了這一局勢中的關鍵角色。

至關重要的是,它所站立的立場將可能決定歷史的走向,從而打破現有的平衡狀態。

這一幕與20世紀70年代的情形頗為相似。那時,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沼,財政赤字急劇攀升,過量發行美元,最終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隨後,石油危機的爆發使美國國內通脹問題嚴重,整個國家仿佛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與此同時,蘇聯卻從石油危機引發的油價飆升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國家實力迅速增強。

在那個時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力量對比呈現出蘇聯較為強大而美國稍顯弱小的態勢。我們與美蘇之間的國力差距,或許與現今俄羅斯與中美之間的差距相當。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智慧。1972年,我們成功實作了美國總統尼克遜的訪華,這一行動在歷史的天平上為美國增加了一份重要的砝碼。

在此行程中,我們主動調整並重塑著全球戰略架構的平衡狀態,這種舉重若輕的策略智慧,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乒乓外交時期的有意識引導。自此以後,整個局勢的發展脈絡基本上遵循了這一策略方向。

在1979年元旦,當蘇聯正值其鼎盛時期,中美關系得以建立,這標誌著兩國關系的重大轉變。然而,同年年底,蘇聯卻對阿富汗發動了戰爭。此時,蘇聯氣勢如虹,讓美國不敢輕易挑釁。而我們則透過巧妙的策略,從簡單的力量運用發展到更加高效的借力打力。

【戰爭的藝術】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三線建設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的一段特殊時期,它歷時十余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三線建設的背後,源於美蘇兩國對中國實施的核威脅和核訛詐,這迫使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將工業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面對外部的壓力,我們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隱忍,並努力研發自己的核武器,以此來保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

1964年,我們成功進行了首次原子彈試驗,而在1967年,又成功試爆了首顆氫彈。這兩項重要成就標誌著我們在國防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突破,為保衛國家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使得我們有能力直面來自美蘇等國的潛在威脅。隨後,1969年珍寶島戰役的爆發進一步加劇了中蘇關系的緊張。蘇聯在沖突中受挫,此後便在我們北方邊境陳兵百萬,給我們的國家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實作全面的經濟建設變得尤為困難,因為經濟建設的核心前提在於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若這種環境時刻面臨被打破的風險,那麽人們又怎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建設之中呢?

到了70年代末,我們啟動了改革開放的國家戰略,全力投入市場經濟建設。然而,就在此時,新的挑戰又浮現出來。深陷越戰泥潭的美國在1975年全面撤出越南,使得越南手握大量美國遺留以及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一時間,越南聲稱自己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意圖在中南半島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新的戰爭威脅使得我們的發展道路充滿了挑戰。

1978年,蘇聯與越南締結了蘇越友好條約,允許蘇聯在越南駐軍。借助蘇聯的支持,越南進而入侵了柬埔寨。此後,越南的野心不斷膨脹,竟敢挑戰其長期的盟友——中國。在這種復雜的戰略背景下,我們如何作出相應的戰略部署和應對策略,無疑是對戰略智慧和戰爭藝術的巨大考驗。

之後的歷史發展眾所周知,我們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推進至諒山。諒山距離越南的首都河內僅130余公裏,歷史上常有「得諒山者得越南」的說法,因為一旦越過諒山,前方將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再無險要可守。然而,我們並未因此而盲目冒進,反而在抵達此地後選擇了主動撤退,並開啟了長達十年的老山輪戰。

針對這一自衛反擊戰的戰略意義何在呢?其中最為突出的作用便是對蘇聯的一次試探。當時的蘇聯氣勢洶洶,北方邊境上集結了龐大的百萬大軍,聲稱隨時可能南下,與越南的軍隊會合。在這種劍拔弩張的背景下,我們怎能安心地進行生產活動呢?因此,這場自衛反擊戰在戰略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讓我們對蘇聯的意圖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也為我們的國家安全和穩定生產環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經過這場戰鬥,蘇聯變得異常謹慎,不敢輕舉妄動。原本,越南以為有蘇聯的支持可以無所畏懼,但卻被這場戰鬥打回了原形,使他們深刻認識到了蘇聯、中國以及自身的實際情況。值得註意的是,盡管蘇聯不斷向越南提供援助,卻不敢直接參與戰鬥。這一行為在國際社會上讓人看出,蘇聯實際上只是外表強大,內心卻虛弱。緊接著,美國在阿富汗大量武裝遊擊隊,接下來的十年裏,蘇聯在越南和阿富汗都陷入了困境,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都陷入了泥潭。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得出,戰爭的藝術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透過集結強大的軍事力量發動迅速且有力的打擊,從而取得關鍵性的勝利。隨後,運用少量兵力牽制敵方,使其戰略資源逐漸耗盡。這一切的基礎源於雙方之間的絕對實力差距,這種差距為戰爭中的主動選擇提供了可能。

至此,很明顯地,許多人已經觀察到,無論是從戰略布局的角度,還是從戰爭本身的層面來看,都展現出了一定的相似性。

【歷史的座標】

如果我們觀察俄羅斯在發動戰爭之前的戰略格局和歷史背景,並將蘇美中和現在的美中俄在戰略態勢上的位置進行互換,那麽我們就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這種歷史關系的相似性。事實上,中越之間的歷史關系與俄烏之間的關系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換句話說,透過改變兩個國家的歷史角色和地位,我們可以更容易地看出它們之間存在的相似之處。這種比較方法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還能夠加深我們對國際關系復雜性的認識。因此,我們應該註意到,盡管具體的國家和事件有所不同,但某些國際關系的動態和趨勢在歷史上具有驚人的重復性。

在冷戰時期,蘇聯以其強大的實力背景支持越南,對實力較弱的中國進行了挑釁。然而,歷史變遷,現在美國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支持烏克蘭,對相對較弱小的俄羅斯進行挑釁。盡管背後挑事的美國和蘇聯在歷史上有過不少激烈的言辭和行動,但它們都明白硬碰硬的後果,因此不敢輕易下手。至於嘴巴上已經把對手消滅的說法,這無疑是誇大其詞,因為真正的戰爭並不是透過言語就能解決的。

在戰略上,我們決定主動調整全球平衡和格局,透過最後的反擊,為經濟建設開啟了發展的戰略空間。現在,俄羅斯能否顛覆現有的國際秩序,開辟自己的發展戰略空間,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然而,無法否認的是,這場戰爭對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全球金融體系和背後的戰略格局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此外,我們當年的策略結合了迅速進攻與持久消耗。迅速進攻在戰術層面奠定了勝利的基礎,而持久消耗則大量削弱了蘇聯的資源援助,並在南部戰線牽制了蘇聯的力量。至於現今俄羅斯的戰略與戰術是如何協同作戰的,目前尚難以明確判斷。

客觀地講,俄羅斯的戰爭表現確實不盡如人意,但從戰略角度看,它確實對美國造成了制約。至於未來的資源消耗情況,目前尚難以判斷。這與當年蘇聯在國際上遭遇的信譽危機極為相似,如今美國也正面臨類似的困境。盡管美國仍在試圖用言辭來維護自己的尊嚴,但其他國家對其的質疑已經深入人心,無法掩飾。

盡管蘇聯當年未直接參與越南戰爭,卻迅速在阿富汗投入了新的軍事行動,此舉被視為其國運的轉折點。同樣地,當前美國正竭力防止自身陷入新的沖突。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無法抗拒和身不由己的因素,讓人不禁思考,未來是否會有力量將美國引向新的戰爭之路。

這個答案,或許只有日本民眾才能真正領會。盡管世界上有很多人對美國抱有不滿,但真正懷有敵意,希望美國衰敗的,或許唯獨日本。按照美日安保條約的規定,美國有責任保衛日本的安全。這意味著,只要日本采取冒險行動,美國很可能被卷入其中,陷入困境。

盡管這些看似是歷史的偶然事件,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往往成為推動歷史趨勢加速發展的催化劑。事實上,意外事件的發生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它們是歷史行程中的常態,而不是例外。這些意外不斷地湧現,就是為了促使戰略格局迅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就烏克蘭戰爭而言,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還有一個有趣的相似之處。那就是俄羅斯可能會利用這場戰爭,重新思考其未來的發展方向。聖彼得堡和克里米亞,這兩個對於俄羅斯而言具有深厚歷史意義的地方,一直以來都是其向歐洲開放的重要門戶。自蘇聯解體後的三十年裏,俄羅斯努力融入西方主導的經濟體系,雖然表現得十分謙卑,但始終未能如願以償。因此,烏克蘭戰爭或許為俄羅斯提供了一個契機,使其重新評估其對外戰略,並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目前,美國正計劃重構供應鏈和經濟體系,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並未被納入其中,這令俄羅斯倍感失望。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新的機遇。對於俄羅斯而言,這是一個向東方進行改革與開放的重要契機。而這場戰爭,或許正是俄羅斯展示其決心的標誌。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俄羅斯在普京的領導下取得了顯著的發展,然而,西方國家並未給予俄羅斯再次崛起的機會。然而,如果歐亞大陸能夠重新實作互聯互通,無論俄羅斯能否實作偉大復興,未來二十年,其發展前景都將比過去二十年更加廣闊和美好。

【最後】

深圳,作為當年改革開放的先行之地,其起點之重要不言而喻。它與西方世界的聯系,猶如一條河流的兩側,一岸是中國,一岸是西方的視窗。四十年的光陰見證了深圳的飛速發展,同時也驗證了這一戰略選擇的正確性。如今,俄羅斯以及整個中亞地區,正站在類似的歷史節點上,等待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可以預見,未來的黑龍江黑河、綏芬河,內蒙古的滿洲裏,以及新疆的霍爾果斯,這些與俄羅斯和中亞接壤的邊境城市,都有可能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隨著歷史的演變,這些城市或許將再次迎來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