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如何在550萬人口緩沖帶中極限微操,打造小國天花板

2024-01-19歷史

芬蘭,一個位於歐洲北部,僅有550萬人口的小國,卻在百年間成功維持獨立主權,並行展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在歐盟成員國中,芬蘭的人均GDP名列前茅,與周邊國家積極展開合作。這個看似弱小的國家,不僅能夠獨立生存多年,更取得了驚人的發展。

其背後的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呢?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裏,芬蘭一直受到瑞典的控制,直到1809年,瑞典在與俄羅斯的戰爭中敗北,芬蘭重新臣服於俄羅斯,成為了一個大公國。

然而,俄羅斯和瑞典對芬蘭的統治方式截然不同。在瑞典的統治下,芬蘭是一個被遺忘的、經濟落後的省份,沒有自己的組織團體。

但是,經過多年的統治和管理,芬蘭的上層精英、貴族和大部份民眾已經深受瑞典化影響。為了應對俄羅斯,瑞典不斷增加對芬蘭的壓力,使其對抗俄軍,頻繁的戰爭使芬蘭疲憊不堪。

在此期間,芬蘭的上層貴族開始在反對瑞典國王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我。

在俄羅斯的統治下,芬蘭得到了廣泛的自治權。亞歷山大一世在征服芬蘭時就承諾會保持芬蘭的現狀,還建立了芬蘭自己的議會——地方自治代表會。

芬蘭的宗教、主要法律、公國臣民的基本權利和特權在憲法允許的範圍內得以保留,芬蘭還有自己的管理體制和司法制度,政府人員只服從於沙皇代表的總督,而不是俄羅斯的中央部門。

任何涉及芬蘭內部的法律必須經過議會的批準,連總督在參政院都沒有決定權。另外,在1878年,芬蘭還建立了自己的軍隊,成為獨立的軍事力量。

芬蘭的自治制度不僅培育了現代的民族意識,還在沙俄的保護下取得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為獨立打下了基礎。然而,隨著形勢的變化,俄羅斯開始推行一體化政策,試圖限制芬蘭公國的自治權利,導致芬蘭民族和俄羅斯政府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國內頻繁出現群眾、民族、工人和社會民主運動。

直到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承認了芬蘭的完全獨立。雖然擺脫了宗主國的束縛,獲得了自由,但同時也陷入了迷茫,必須開始思考整個國家的前進方向。

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一個微弱的國家生存下來並非易事。芬蘭獲得獨立後,開始想方設法保護自己。經歷了數百年的統治,芬蘭沒有可以參考的經驗,他們只能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探索前行,隨時調整策略。

獨立後的芬蘭一直視蘇聯為主要威脅,而他們認為,只有德國才能對抗蘇聯。因此,在二戰之前,芬蘭堅決地選擇了親德、反蘇、反共的外交路線。

1932年,蘇聯對芬蘭出兵,冬季戰爭爆發。

芬蘭在面對蘇聯的強大壓力時,曾試圖尋求幫助,但未能得到瑞典、挪威、英法等國的援助。無奈之下,芬蘭只能選擇割地求和。

這場戰爭加深了芬蘭對蘇聯的仇恨。後來,芬蘭在德國的挑動下再次陷入戰爭,盡管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仍以失敗告終,不得不割讓12%的領土,國內產生了40萬流民。

然而,芬蘭的頑強抵抗也展示了其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力量。

經過多次戰爭,芬蘭深知國家存亡和獨立只能自主掌握。只有當蘇聯對芬蘭放心並給予信任時,芬蘭才能安心。因此,二戰後期,德國節節敗退,芬蘭主動向蘇聯求和,驅逐國內德軍。

二戰後,芬蘭采取「對蘇友好」的中立政策,強調不介入大國利益沖突,如遭入侵先自行防衛,僅在力量不足時,由蘇聯應芬蘭要求提供援助。

芬蘭文化、經濟和社會制度不變,仍與西方國家合作。1955年,蘇聯為改善西方關系,歸還了占領的波卡拉基地,蘇芬關系改善。

1961年和1962年,芬蘭總統先後存取英、美、法,與各國建立良好關系。這些西方國家領導人理解並承認芬蘭的中立政策,蘇聯和西方的認同為芬蘭營造了一個安全穩定的外交環境,使芬蘭保持國家獨立並擁有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芬蘭化: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智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學者針對芬蘭在夾縫中生存的辦法,提出了一個詞語「芬蘭化」。

這個詞語在當時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論,有人認為芬蘭的政策是懦夫之舉,但芬蘭人卻明白,中立並非他們的最終目的,他們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本國的利益。

他們選擇了一條實用的道路,這種道路並不是為了追求榮譽或名譽,而是為了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從芬蘭的發展來看,芬蘭的中立政策確實為芬蘭帶來了顯著的發展。

芬蘭和蘇聯的關系改善,為芬蘭贏得了戰略機遇期。芬蘭一直重視本國軍事力量的發展,並在和蘇聯改善關系後,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從而增加了軍事潛力。

芬蘭還加強了後備力量的訓練和武裝活動,預備役人數占全國總人數的15%,這相當於一支擁有5000萬人的預備軍。

美國和西方國家也因為蘇芬關系的改善,不敢輕易左右和控制芬蘭,因此芬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蘇聯在軍事和領土方面的保障。

芬蘭化不僅是一種生存策略,更是一種智慧和勇氣的體現,它讓芬蘭在夾縫中生存下來,並且發展得越來越好。

在安全的外部環境中,芬蘭迅速抓住機遇,實作了經濟的飛速發展。戰後20年內,芬蘭的工業生產增長了5倍,經濟重心由農業轉向了森林工業和金屬工業,並且化工、食品、紡織等工業領域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芬蘭沒有大搞軍備競賽,使得國家有更多資金投入到經濟領域,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中。

正是這樣,成立已有1865年的伐木、造紙公司才能抓住機遇,成長為手機制造商,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全球手機銷量的領先地位,諾基亞手機也因此名聲大噪。

芬蘭自1955年加入北歐會議,1956年加入聯合國,1973年簽署歐共體自由貿易協定,1995年正式加入歐盟以來,始終與西歐國家保持密切合作關系。

此外,芬蘭也與北約集團保持著長期聯系,盡管沒有集體防禦承諾,但享有與北約成員國相同的待遇。實用主義是芬蘭的宗旨,如果中立無法保障本國利益,他們將重新調整外交政策。

俄烏沖突促使芬蘭改變方向,2019年願意加入北約的人口僅20%,但今年1月上升至28%,2月上升至53%,到五月份,已有76%的芬蘭人願意加入北約,以獲取北約的庇護。

芬蘭的新外交政策轉向北約,雖然帶來了潛在的盟友關系,但也有可能導致與俄羅斯的關系惡化,失去中立國地位,增加沖突風險。

芬蘭未來的走向,還需要觀察國際形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