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7年陳獨秀想去延安,毛澤東僅提出三個條件,陳獨秀為何拒絕?

2024-02-03歷史

1937年陳獨秀想去延安,毛澤東僅提出三個條件,陳獨秀為何拒絕?

在四川江津縣的40年代初期,有一個引人註目的場景,一個院子裏絡繹不絕地湧入湧出許多人,每位面孔都洋溢著崇敬之情。令人註意的是,幾乎每個人都手捧著禮品進入,又一樣完好地提著禮品離去,毫不例外。

經過仔細打聽,方才得知,這座院子裏寓居的是陳獨秀先生。盡管他此刻隱居在家中,仍有許多懷揣著馬克思主義理想的同道前來拜訪。關於「南陳北李,共同建黨」的傳說在中華子孫中依然傳頌。

1937年,曾被國民黨關押多年的陳獨秀獲釋。然而,此時的他並沒有忘卻內心未完成的理想,仍渴望回到延安根據地繼續擔任共產黨領導人。然而,這個計劃卻未能實作,只得歸隱四川。

那麽,為何陳獨秀未能如願前往延安呢?他是否放棄了多年堅持的共產主義事業呢?

這就不得不提及毛主席當時向陳獨秀提出的三個條件……

面對毛主席的三個條件,陳獨秀並未答應,導致他最終選擇離去。

作為思想界的明星,他主持著共產黨的建立事業。陳獨秀於1879年10月9日誕生在安徽安慶懷寧縣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喪父,成年後在爺爺的照顧下成長。

18歲時,陳獨秀參加鄉試。盡管他在考試中不幸落選,但正是這場考試的所見所聞讓他的一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當時,中國已經經歷了甲午戰敗,大清王朝風雨飄搖。然而,中國民眾仿佛仍沈浸在一場夢中,將當官發財視為人生首要目標。

在江南的應試考場上,有一名考生舉止瘋狂,辮子淩亂,一只鞋子掉了,邊走邊大笑著說:「噫!中了中了」。

陳獨秀看到這一幕不禁感到悲從中來,對傳統四書五經教育產生了徹底的懷疑。

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的人才是否勝任重任?答案毫無疑問是否定的。

由這一選拔機制產生的官員無法引領中國和中華民族走向富強。

陳獨秀認清了封建文化的弊端,並決意改變這一狀況。

然而,陳獨秀不僅僅停留於發動革命拯救中國的普遍說法。他深知改變中國現狀僅靠政治變革遠遠不夠,更為關鍵的是糾正中國人民的愚昧思想。只有當廣大中國人認識到自己思想的錯誤,中國才能擺脫困境邁向自強自立。

於是,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後改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自此正式拉開序幕,一場思想變革風潮席卷了半個中國。

不少年輕人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開闊了眼界,踏上了拯救國家的道路。

然而,新文化運動並未緩解中國危機。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後,陳獨秀陷入絕望。

在他陷入絕望之際,俄國傳來了馬克思主義,成為陳獨秀看到中國新生的新希望。他轉變成一名馬克思主義戰士,用一生捍衛這一真理。

從此,陳獨秀將救國不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他與戰友們共同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煥然一新。

在漫長的革命道路上,陳獨秀曾五次闖入監獄大門,用生命捍衛了他的理想和真理。

首次是在1913年,參與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

1919年,為宣傳五四運動、開化國民思想而再次被捕。

第三次和第四次分別發生在1921年和1922年,當時他與李大釗共同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因黨組織奮鬥而遭到國民政府的逮捕,最終在多方努力下才獲得自由。

陳獨秀的第五次入獄發生在1932年,這時他的人生局勢已經發生徹底改變。

在共產黨成立的短短十年內,陳獨秀經歷了決策失誤、失去兩個兒子、被開除黨籍等重大事件。

共產黨成立後,陳獨秀等領導人與國民黨合作,掀起了中國大革命運動。然而,隨著大革命的發展,一些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當時,中國共產黨成立時間短,領導者們在分析問題時受到歷史局限。同時,隨著國民黨北伐的成功,其渴望一家獨大的野心也暴露無遺。

面對這復雜的局勢,陳獨秀有些猶豫與退縮。雖然是一位思想家,但並非血性的革命者。他被迫聽從共產國際的建議,對國民黨妥協,維持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和平關系。然而,這份妥協最終導致了災難。

1927年,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進行全面打壓,陳獨秀的兩個兒子相繼被迫害致死,年僅29歲與26歲。

在短短半年內,陳獨秀失去了兩個愛子,讓他悲痛不已。

陳獨秀開始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存在的問題,共產國際的指令不適應中國的獨特國情。於是,他轉向研究蘇聯托洛茨基的觀點,但其對黨的發展持悲觀態度,提出的策略過於保守,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這引起了共產國際的不滿,於1929年11月5日,陳獨秀被開除黨籍,從此脫離任何黨派。

然而,離開中共並未阻止陳獨秀活躍在戰爭前線。他對岌岌可危的中國充滿悲憤,發表多篇文章抨擊國民黨當局,表達深沈的愛國之情。這激怒了國民黨,最終在1933年,陳獨秀因「危害民國罪」被判徒刑13年。

1932年,陳獨秀第五次入獄,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五年後,他才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然而,入獄對陳獨秀而言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其中度過的時間,他的理想與誌向並未完成。幸運的是,事情很快發生了轉機,1937年全民族抗日爆發,國共關系緩和,陳獨秀提前出獄。

出獄後,陳獨秀面臨著重重壓力,他感嘆理想未遂。盡管蔣介石多次邀請他擔任國民政府的勞動部長,但陳獨秀毫不留情地拒絕。他表示想回到延安,繼續未完成的事業。

然而,回到共產黨的路並不如他想象的簡單。陳獨秀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尤其是國民黨方面。蔣介石不願讓陳獨秀返回共產黨,甚至派遣舊友前來勸說。然而,陳獨秀不為所動,痛斥過去的仇恨。

見招攬未果,蔣介石采用了不同的手段,派遣國民政府的代表頻繁拜訪陳獨秀,制造陳獨秀與國民政府關系親密的假象,以此阻止他回到延安。

黨內對陳獨秀的回歸抱有強烈阻力,尤其是黨內的王明、康生,他們利用大革命時期陳獨秀右傾錯誤的形勢,將其描繪成「漢奸」,對其回歸充滿阻撓。

陳獨秀對此束手無策,甚至產生了對回歸的疑慮,心灰意冷。

最重要的阻力源於陳獨秀的托派身份。由於他曾研究托洛茨基的思想,而共產國際正在進行反托派運動,許多黨內人對陳獨秀的身份提出質疑。

黨中央中存在一些人是真心希望陳獨秀回歸的,其中包括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然而,他們也明白讓陳獨秀回歸並非易事。

在經過多次思考後,毛澤東代表黨中央提出了三個條件供陳獨秀回到延安:

首先,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其次,以實際行動展現對該戰線的堅持與誠意;

最後,放棄「托派」思想,公開承認錯誤並與「托派」劃清界限,放棄一切與「托派」相關的行動與理論。

陳獨秀欣然接受前兩個條件,但對於第三個條件卻表示不認同。

這其中也蘊含著毛主席與陳獨秀在革命觀點上的分歧。

陳獨秀對毛主席有著特殊的影響,曾經是他的啟蒙者,對尚且年輕的毛主席產生過深遠的思想影響。

然而,兩人在國共合作後對國民黨態度的認知上產生了分歧。陳獨秀研究托派理論,導致他的想法過於理想化,脫離了當時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他認為透過妥協與讓步可以緩解國共之間的矛盾,而毛澤東深知國民黨的野心,堅持認為只有透過武力爭取政權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分歧在會議上屢次得到明確指出。

自1927年起,毛主席和陳獨秀開始走上不同的道路。毛主席走向農村,而陳獨秀仍堅守以城市包圍農村的錯誤決策,導致共產黨在後來受到國民黨圍剿,遭受慘重損失。

在陳獨秀回歸延安之前,毛主席向他提出三個條件,希望他能答應,擺脫托派錯誤思想的影響,重新成為純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者。

作為思想界的鬥士,陳獨秀提出了多種理論,每一種都有其可取之處。盡管陳獨秀晚年未能改變自己的想法,他不輕易認為在亂世之下沒有任何一種思想可以被打上錯誤的烙印。

陳獨秀最終沒有接受毛澤東提出的三個條件,選擇安度晚年在四川江津,而非回到延安。

然而,陳獨秀的晚年生活並不順利。盡管許多人前來拜訪他,他大多數時候拒絕了外人的幫助,只接受一些來自共產黨人的好意。他的微薄稿費維持著生活,雖然艱辛,但他寧死不屈的誌氣值得敬佩。

1942年,陳獨秀先生因病飽受折磨,在江津結束了一生。

結語: 毛澤東同誌在中共七大上評價陳獨秀:「關於陳獨秀這個人,我們今天可以講一講,他是有過功勞的。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

作為今人,我們要時刻懷念前賢,充分肯定陳獨秀先生的歷史功績,對他曾經犯下的右傾錯誤要深刻反思。陳獨秀先生對於功名看得十分通透,他的詩歌表達了對歷史的思考和對理想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