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28年蔣介石復職:手段老辣,一箭四雕一氣呵成,操作難度有多大

2024-01-27歷史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註】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27年9月上旬,譚延闿、孫科、汪精衛、顧孟余等先後抵達南京。

9月9日,汪精衛偕譚延闿、孫科及寧方的李宗仁等人由寧赴滬,向胡漢民等人解釋一切,但胡漢民閉門謝客,不肯與汪精衛見面。

1、特委會的成立

西山會議派則指名要汪精衛下野,汪精衛為遷就滬方,提議先在上海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

11日, 寧、漢、滬三方代表譚延闿、孫科、李宗仁、張繼等25人在上海開會,商討統一黨務,準備召開二屆四中全會,西山會議派堅持汪精衛應引咎辭職,汪自感形勢不妙,不得不自責「防範共產黨過於遲緩,請求處分」,並於13日宣告引退。

同日, 寧、漢、滬三方經過幾次商談,達成協定,決定合組「中央特別委員會」。9月15日,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主席會議決定設立「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接管寧、漢雙方政權,推定寧、漢、滬三方委員32人,以張繼、於右任等5人行監察權。

同時,決定籌備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以1928年元旦為開會期, 並行表通告,宣布「中國國民黨之統一,現造完成」,9月16日,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大會,決定改組國民政府, 並行表了寧漢合作宣言,9月17日,特委會第二次會議推定譚延闿、汪精衛、胡漢民等47人為國民政府委員,譚延闿為主席。

同時推定蔣介石、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唐生智、閻錫山等67人為軍事委員會委員,以蔣介石、何應欽等14人組成主席團,並選出了各部部長:

財政部長孫科、外交部長伍朝樞、交通部長王伯群、司法部長王寵惠、教育部長蔡元培。

19 日,特委會推汪精衛、蔡元培、謝持為常務委員會委員,又推定了中央黨部各部委員。

這個寧漢滬三派合一的特委會,是在清黨剿共的共同目標下拼湊而成的,其組織結構十分脆弱,內部為爭奪國民黨正統與領袖地位的矛盾並沒有解決。

2、寧漢合流的後遺癥

因此, 「合作」好景不長,很快就發生了新的分裂與戰爭。

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的成立,無異於取消了武漢國民黨中央,剝奪了汪精衛的「合法」領袖地位,使桂系利用寧漢之間的矛盾控制了特委會的實權。

因此,武漢方面的汪精衛、唐生智等深為不滿。9月21日,汪、唐等回漢口後,即進行反對 南京特委會的活動,並成立武漢政治分會,以唐生智、陳公博、顧孟余、孔庚等為常務委員,統轄兩湖與江西、安徽,與南京特委會相抗衡。

南京特委會則以「統一黨政」為名,議決取消武漢政治分會,並委陳調元為安徽省府主席。對此,武漢政治分會置之不理,反於9月27日任命何鍵為皖省主席,並任命了各廳長。

29日,武漢政治分會進而發表通電,指責南京特委會代行中央職權,在黨章上毫無根據。雙方互相指責,唇槍舌劍,寧漢「合作」,又重新鬧出紛爭,與此同時,廣州亦成立了政治分會,並決定不執行南京特委會限於10月1日撤銷之命令。

10月6日,張發奎在廣州通電反對南京特委會,主張速開二屆四中全會。

9日,廣州政治分會決定,拒絕南京中央特委會取消該會之命令,並於該分會下設一臨時軍事委員會,指揮兩廣軍事。

南京中央特委會剛剛成立,國民黨上層內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爭權奪利的局面。

10月10日,南京特委會向漢方展開政治攻勢,派代表孫科、伍朝樞以及李濟深的代表等8人,上廬山與汪精衛、朱培德等會晤後,即共赴武漢,與唐生智商談寧漢「合作」第二階段進行辦法。

雙方對召開二屆四中全會,恢復中央執行委員會職權,以及南京特委會與武漢政治分會的去留問題,未能達成一致,會談破裂,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

10月20日,南京方面下令討伐唐生智,免其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治罪;同時任程潛為第四路軍總指揮,率江左軍,李宗仁率江右軍,溯江西上討唐,寧漢戰爭爆發。

10月21日,唐生智以武漢政治分會名義,宣布與南京政府脫離關系。

24日,南京特委會第七次會議議決「永遠開除唐生智黨籍」,並由軍委會組織西征軍,分兵 三路討伐唐生智。汪精衛見時機不到,於25日由漢口密乘日輪抵上海,即轉赴廣州。

27日,安慶唐生智部受朱培德部集中九江的威脅,由陸路退皖、鄂邊界,李宗仁即率第七軍占領安慶。

南京政府西征討唐,得到廣西方面和馮玉祥的響應。唐生智四面受敵,被迫於11月12日通電下野,乘日輪逃亡日本。

唐部何鍵、劉興、李品仙各軍向湘境退卻,決定「暫時保境休養,聽候中央第四次全體會議解決」。

11月14日,西征軍第七軍、第十九軍及第四十四軍分別占領漢口與武昌。

15日,南京政府下令通緝唐生智。接著,南京特委會決定取消武漢政治分會,改設湘鄂臨時政務委員會,以程潛為主席。

12月17 日,南京政府任命張知本、張難先、石瑛、嚴重等13人為改組後的湖北省政府委員,以張知本為主席。

從此,桂系控制了湖北。

3、寧粵之爭

汪精衛在寧漢合流中爭奪中央領導權失敗後,10月29日偕甘乃光等抵達廣州。

這時,張發奎正在廣州打著「擁汪護黨」 的旗幟,與南京相對峙。汪精衛一到廣州,即公開發表談話, 提出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恢復中央執監兩委員會等主張。

由於張發奎與李濟深在迎汪通電中已公開表示否認南京中央特委會及其產生的南京政府,因此,汪精衛實際上是想以他為中心在廣州另立新的中央。

10月30日,在粵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汪精衛、李濟深、陳公博、甘乃光等召開執監聯席會議, 並聯名發表通電,稱「四次執監會定在粵召開,望各委員齊集廣州,克日開會,解決黨務、政治、軍事諸問題」。

於是,汪精衛等人又在廣州公開樹起國民黨中央的旗幟。寧漢爭端風波未平, 寧粵對立沖突又起。

在寧粵對峙之際,蔣介石於11月10日由日本返抵上海。他對於桂系勢力迅速膨脹,把持南京一切深感不安,遂決定聯汪抑桂。

蔣抵達上海當日,即致電汪精衛,約其赴滬商談黨務, 並稱欲使國民黨恢復完整,非互相諒解,從速恢復中央執行委員會不可。

在此情況下,桂系決定以退為進,同意召開四中全會,並停止特委會的活動,但堅持要在南京開會。

11月11日, 李宗仁、白崇禧聯名發表軫電,敦促粵、滬中委返寧籌備四中全會事宜。

16日,汪精衛、李濟深由廣州至香港轉赴上海參加四中全會預備會。

11月17日,張發奎、黃琪翔乘李濟深離粵之機,發動驅桂事變,迫使駐粵桂軍退回廣西。

18 日,張發奎又利用廣州政治分會名義通緝黃紹竑,並行表譴責桂系的聲明。

廣州事變,是汪派利用粵系軍隊與桂系李濟深、 黃紹竑爭奪廣東地盤而發動的。

因而12月3日至8日,在上海召開的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成了汪派與反汪派激烈爭 執的場所。譚延闿、李濟深等10名監察委員,甚至中斷會議, 另行集會,商議對付汪派辦法。

4、蔣介石的復職背後

他們先是要求迫令與廣州事變有關的汪派人物結束預備會,後又提出彈劾汪精衛、陳公博、 顧孟余,停止其出席正式會議,形勢對汪派不利,蔣介石為了要掃除其復職的障得,采取了聯汪抑桂,反對特委會的立場。

12月8日,蔣介石發表【告中央執監委員諸同誌書】,調解寧、粵意見,力勸雙方息爭,「推誠相見」,「一致促成中央全體會議,速開正式會議不可」。

他還表示:

「有不能犧牲人之權位而阻礙此全體會議者,吾人固所反對;即不能捐棄過去私人之感情,而消極抵制全體會議,亦無可諒恕。」

這實際上是在袒救汪精衛,把矛頭對著桂系把持的南京中央特委會。

汪精衛等則向預備會提出「即日催促蔣介石同誌繼續執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的議案,並提議四中全會開會的地點與日期,「可責成蔣同誌悉心擘畫」。

與此同時,其它各派政治勢力也各自懷著不同的目的,紛紛電促蔣介石復職。

當時,北方的馮玉祥、閻錫山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正在與張作霖作戰,戰事異常吃緊,因此,也都發表通電,擁護蔣介石復職,「共同北伐」。

何應欽雖然內心反對蔣介石上台,但迫於形勢不得不請蔣介石復職。

四中全會預備會議於12月10日召開第四次會議,透過蔣介石復職的決議,並決定於1928年1月1日至15日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由蔣介石負責籌備。

緊接著,胡漢民、孫科、伍朝樞等人在蔣介石的排斥下,宣告結束南京政府,相繼出洋;張繼、張居正等也離寧赴日。

這樣, 蔣介石輕易地清除了他復職的主要障礙——南京中央特委會。

5、蔣介石再次獨裁的手段

正當寧粵對立之際,中共於12月11日領導了廣州起義。張發奎第四軍所屬教導團和警衛團的大部份官兵參加了起義,廣州形勢驟變,使汪精衛陷入窘境。

桂系與反汪派也借此極力攻擊汪精衛,並主張緝拿汪精衛等9人。

12月14日,南京政府軍委會下令解除張發奎、黃琪翔的職務,16日,又釋出第113號命令,派監委鄧澤如、古應芬在辦汪精衛、陳公博、顧孟余等9人,並明令:

「在查辦期間,汪兆銘居住所在,應責成當地軍警註意監視其行動。」

17日,汪精衛被迫發表引退聲明, 隨即秘密離滬出洋。汪派其他成員或通電下野,或離國出洋, 在寧漢、寧粵紛爭中,桂系和汪派都未撈到好處,反使蔣介石坐收漁翁之利,重新掌握國民黨軍政大權。

1928年1月4日,蔣介石由滬返寧,正式復職。

1月7 日,南京中央特委會解散,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恢復,遂開臨時會議,通電辦公。

9日,蔣介石通電宣布繼續行使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並負責籌備召開二屆四中全會。

2月2日,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國民黨召開的第一次中央全會。

出席會議的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有蔣介石、譚延闿、李宗仁、陳果夫、何應欽等31人。

蔣介石一手操縱了會議,它完全背叛了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和國民黨一大宣言的精神。

全會由執、監兩 委員會常務委員聯席會議,負責審查寧漢雙方之決議案。

審查的主要原則是:

「(一)凡與聯俄、容共政策有關之決議案, 一律取消;(二)凡因剿共關系開除黨籍者,一律無效。」

在會議透過的【制止共產黨陰謀案】中,又決定停止聯俄政策。這次全會透過了蔣介石所提關於【黨部議案】、陳果夫所提關於【整理黨務計劃】,以及【改組國民政府案】和【集中 革命勢力,限期完成北伐案】等議案和大會【宣言】。

會議決議:

「(一)各地黨部一律停止活動,聽候中央派遣黨務指導委員處理,黨員一律重新登記。

(二)改組國民黨中央機構, 產生了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推蔣介石、譚延闿 等5人,為中央執委會常務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及各地政治分會,繼續存在,原有廣州、武漢、開封、太原4個政治分會均不取消,但以處理政治為其職權範圍,不得涉及黨務。

(三)改組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推定國民政府常務委員5人、委員49人,以譚延闿為主席。又推定軍事委員會委員73人、常委11人,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

在會議透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組織大綱】中規定:

「軍事委員會為國民政府軍政最高機關,掌管全國海、陸、空軍,負責編制、教育、經理、衛生 及充實國防之責」;「總司令是國民政府為圖戰時軍令之統一而特任的,凡屬國民革命軍之陸海空各軍,均歸其節制指揮」;「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對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國民政府負責」。

透過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蔣介石又重新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為其實行專制獨裁奠定了基礎。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註】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