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勝利前夕,毛主席為何增派4個軍進入北韓?事後才知高明

2024-04-06歷史

抗美援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一個非常重大的戰役, 當時的緊要程度關乎著剛成立的新中國能否站得住腳跟。 中國派駐大批軍隊奔赴北韓,抵抗著美國和南韓的侵略, 不僅幫助了北韓人民贏得獨立,也大大提高了我軍士氣。

抗美援朝的過程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可以說是 中國部隊上的官兵上下一致的浴血奮戰才換來了最終的成功。 而這一切, 都離不開英明的決策者和正確的指揮。

勝利前夕,官兵們都沈浸在將要勝利的喜悅中時,毛主席卻沈著冷靜地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而正是這個決定,讓這場戰役贏得徹底而迅速。

一、增派軍隊

抗美援朝戰役中,我軍以優異的指揮和巧妙的作戰戰術而逐步取得勝利 ,敵方是以美國為將領,逐步被我軍擊敗。美軍將領也認為這場戰役,自己取得勝利的概率極小,想要雙方坐在桌前對接下來的事項進行談判。換句話說,就是想要求和。

聽到訊息的我軍士氣大振 ,尤其是前線官兵,多日的疲憊苦戰終於眼看著要結束,馬上贏來勝利的曙光。 我軍將領也拿出十足的誠意接受了談判,想要早日終止這場戰役。

但美軍狡詐萬分,他們沒有到最後一刻就不死心 ,在談判桌上非常沒有誠意,在細枝末節處斤斤計較且胃口巨大。這就惹怒了我軍將領,下了談判桌後繼續命令軍隊繼續作戰。這一戰又是持續了接近一整年,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天。

節節敗退的美軍不得不再次提出談判事項。 這一次的他們倒是誠意十足,並且態度友好,直接同意了雙方之前提出的停戰協定。眼看著戰役即將取得勝利, 我軍上下一片興奮,只待簽好協定就整頓回國。

因為敵方是以美軍為首,所以我方將領認為,只要美軍簽字了,就代表進展順利,其他小國無關緊要,便沒有將之放在心上。但訊息傳回國內後, 坐鎮後方的總指揮毛主席卻註意到了一個非常小的細節:沒有看見南韓的簽字。

和前方將領想法不一樣, 毛主席很為這件事情上心。 在他看來,南韓和北韓緊緊相連,如果南韓沒有死心,那麽將來一定會伺機再次發起進攻,而那時候,我軍部隊都已回到國內,鞭長莫及。 與其留著隱患,不如贏得徹底。

即將勝利的節骨眼上,毛主席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 ,那就是, 再增派4個軍的主力奔赴北韓。 此舉引起前線一片嘩然,許多將領也紛紛來勸說毛主席,說這個決定是不是有點沖動,是否真的有必要再增派軍隊?

毛主席力排眾議,依然堅持增派軍隊。 他不在乎此舉是不是會惹惱美國,只在乎這場戰役是否能結束得幹凈、漂亮,是否能真正地以絕後患, 讓南韓真正地心服口服

二、不死心的南韓

美國和南韓雖然是同一陣營的兩個國家,但雙方卻有著不同的考量。 北韓距離美國很遠,遠距離作戰讓他們的士兵環境不適應,且傷亡較大。同時,國內的民眾也不理解,為何要選擇在北韓這個小國家和中國作戰,未免過於勞民傷財。

但南韓不同,南韓之所以遲遲不願意簽字,是有他們自己的原因的。南韓和北韓是緊挨著的,南韓士兵在北韓戰場上優勢非常大。 南韓也怕將來有一日北韓壯大後會侵略自己,與其到時候被動地承受,不如現在主動出擊。

南韓當時的總統是李承晚 ,他除了考慮南韓的總體利益外,更多的是 考慮自己一夥的政治團體在整件事情中的聲望和影響。 如果他簽了字,就代表著南韓的退讓,民眾們就會對他失望,直接影響著他們團體的利益。

多方因素的考量下,南韓才遲遲沒有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甚至一度遊說美軍也放棄簽字。對於南韓的這種做法,中國將領非常憤怒,這才明白了毛主席作出的決策的意義, 相信毛主席的軍事才能一定會帶領我軍打勝仗。

三、取得大捷

中國派出的4個軍浩浩蕩蕩地往北韓進軍,與前方匯合 ,準備一舉拿下戰爭的最終勝利。新派駐的軍隊很快抵達前線,與前方戰士一起開始了浴血奮戰。他們在北韓戰場上奮勇搏殺, 以超強的戰鬥力和驚人的毅力逐步擊退敵方。

敵方潰不成軍,節節敗退。 與之前的戰鬥是以美軍為主要敵人不同,此次的戰鬥以南韓作為主要的物件。和之前的持續作戰方法不同, 新派駐的軍隊采取的方法是快速出擊 ,讓南韓根本來不及反應,決定要一鼓作氣打得南韓心服口服。

我軍本就勝利在望,誌在必得,加上新派駐的軍隊,有如神助 ,對南韓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猛烈進攻。攻勢不斷擴大,戰況愈加激烈,我方部隊持續地進行高強度的輸出。

我方部隊分為兩隊,分別出動。 一隊主攻的是對方的核心部隊,伺機一舉殲滅敵人。另一隊則還是采用之前的遊擊戰打法,吸引對方的註意力,分散對方的攻擊點,為另一隊的進攻爭取時間。 雙方配合毫無瑕疵,共同出擊之下,很快就把對方逼退。

僅僅過了一個小時,我方就已將南韓的前線打得潰不成軍。 這次戰役,不僅大大挫敗了南韓的銳氣,還有力地削減了對方的武裝裝備和防禦工事。 可以說,南韓此次戰鬥是全面的失敗了。

總結

我軍和南韓部隊戰鬥的過程中,美軍一直沒有插手,只是像局外人一般冷眼觀戰。南韓可能也是在開戰後才認清楚這個事實,那就是, 他們的實力真的不足以和中國相抗衡。 他們遲遲沒有簽訂的協定,只是失敗之前的垂死掙紮, 掙紮得越快,失敗得越徹底。

增派的4個軍在北韓作戰時間不長,但收獲很大。不但徹底擊垮了南韓,更大大地鼓舞了士氣,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升了中國的形象。而 作出這個決策的人正是坐鎮後方的毛主席。這個正確的決定是和他長遠的目光和優秀的領導力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