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指點蔣介石退守台灣的高人是誰?建議毛主席先奪台灣的人又是誰?

2024-01-22歷史

1948年底,淮海戰役初期,蔣介石眼見國民黨敗局已定,開始為自己籌謀後路。他的兩個部下不約而同想到了退守台灣這一路線,一個部下向蔣介石獻言獻策,而另一個,卻暗中向毛主席傳信:先收台灣,再打老蔣。

傳信之人曾是蔣介石的同窗好友,為何暗中幫助中國共產黨?蔣介石退守台灣,又是聽了誰的建議?向毛主席暗中傳信者,最後結局是怎樣的呢?

地史學大家成為蔣介石智囊

1948年11月中下旬,蔣介石嫡系黃百韜兵團和徐州被我軍包圍,在此之前,蔣介石實力最強大的精銳部隊在東北被我軍全殲,他本寄希望於在徐蚌地區和我軍決戰,希望可以扭轉戰局,最不濟也能劃江而治,然而戰局對國民黨和蔣介石很不利。

戰場上兵敗如山倒,經濟上瀕臨崩潰,政治上,民心向著共產黨,外交上,因為支持杜魯門,被新上台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不喜,此刻的國民黨可以說是江河日下,有眼光的人早看出,國民黨敗局已定。

國民黨內部也有人勸蔣介石早做打算。蔣介石也迫切地需要給自己尋找一個萬無一失的退路。擺在蔣介石面前的有三個選項:海南、西南和台灣。蔣介石在這三處搖擺不定,他的一個智囊給出建議:退守台灣。

這位智囊對軍事知之甚少,但他的建議蔣介石卻是沒有不聽的,因為此人正是被稱為「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鼻祖」的張其昀,中國地理學方面的頂尖專家、歷史學家,能夠從地理和歷史的角度給蔣介石提供戰略分析建議。

張其昀,1901年生於浙江寧波,中學畢業後考入當時公認的「南方第一學府」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於地史部。畢業後,張其昀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從事中學教科書編輯的工作,其獨立主編的【高中地理】是當時的全國通用的三大教材。

也是在這裏,張其昀與當時任【商報】主編的陳布雷相識,並結下深厚情誼。

這樣一位在地史學地位頗高的學者,又是怎樣與蔣介石相識的呢?

1927年,張其昀的好友陳布雷加入國民黨擔任中央黨部秘書長,成為蔣介石的智囊之一。

後來,蔣介石將汪精衛、閻錫山等軍閥逼退回各自割據的領地,接下來面臨著要不要乘勝追擊的問題,古言「窮寇莫追」,蔣介石也並非真的想把這些軍閥趕盡殺絕,但如果不趁機一網打盡,難免是個隱患。

借這個機會,陳布雷將張其昀引薦給了蔣介石。

張其昀在蔣介石的辦公室裏,根據廣西、陜西省份的地形特點向蔣介石講解個中利弊,最終得出結論,追擊風險太大,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被動的局面。蔣介石聽完,立刻放棄了追擊的念頭,並將張其昀留在身邊做一名謀士。

1948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進攻下節節敗退,頹勢盡顯,蔣介石深知自己大廈將傾,必須要盡快給自己找一條退路。

當時國民黨隊伍內,一派認為要撤退到西南地區,一派提議要撤退到海南,蔣介石更偏向西南地區,因為西南地區地勢易守難攻,又有長江這樣的天然屏障以作抵擋,再加上西南地區仍處大陸,這對想要反攻的蔣介石來說至關重要。

然而以上方案,全部遭到張其昀的反對,他建議蔣介石退守台灣。

台灣的自然氣候非常適合發展農業,不必擔心糧食問題;還有日本人在台灣留下的工業和基建也足夠支持經濟和軍事建設;而且當時中國共產黨海軍、空軍處於十分劣勢的位置,台灣有台灣海峽做天然隔斷,中共不敢貿然出兵。

無論是從國際戰略地位還是內部民情來說,退守台灣都是對國民黨十分有利的,蔣介石在多番糾結之後,最終決定聽從張其昀的建議撤往台灣。

在動身之前,蔣介石先安排好了從中央銀行密運黃金到台灣的事宜,並派遣信服先行赴台做準備。1948年12月初,第一批黃金運抵台灣,到1949年,不計其數的黃金、白銀連同珠寶、字畫等貴重物品分5批運抵台灣,僅黃金就有300萬兩。

隨後的20年,驗證了張其昀的建議是正確的,蔣介石在台灣保全了自己直到去世。

軍學泰鬥向毛主席暗中傳信

就在蔣介石忙著往台灣運送貴金屬、物資和人才時,毛主席那邊收到了一封長信,信中建議毛主席盡快收復台灣,切斷蔣介石退路。

寫信的人,正是國民黨元老級人物、當時的陸軍大學校長楊傑,他曾是蔣介石的高級參謀,幫助蔣介石在新軍閥混戰中取得重大勝利。蔣介石手下的高級將領,怎麽會給毛主席寫信傳遞訊息呢?

楊傑,是民國時期的軍學泰鬥,和蔣百裏、白崇禧、劉斐一起被外國人稱為「中國三個半參謀長」。

楊傑1889年生於雲南大理,出身滇軍,後來放棄中將軍銜前往日本陸軍大學進修。求學期間,以學員的身份指揮軍事演習,以出色的軍事才能獲贈日本天皇禦賜軍刀,也是在這裏,認識了蔣介石並成為好友。

在這個時期,他深受孫中山先生民主思想的感召,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積極擁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之類的政策。

在後來的北伐戰爭中,楊傑與共產黨將領並肩作戰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共產黨員崇高的理想和奉獻精神,頗為欽佩。在讀完【共產黨宣言】後,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而自己多年好友蔣介石,在坐上權力的寶座後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被權力驅使一心只想獨裁專制,對楊傑提出的抗日計劃一一駁回,對侵華日軍采取「不抵抗」政策,卻揮刀向自己的同胞。

當發現蔣介石開始調轉槍口對準共產黨時,楊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眼看著昔日好友為爭權奪利罔顧家國大義,他開始大力宣傳「反對內戰、全民抗日」的主張,而這在蔣介石眼中無異於「背叛」。

被激怒的蔣介石開始疏遠楊傑,逐步架空楊傑手中的權力,甚至打算蓄意報復楊傑,但是忌憚於楊傑國民黨元老的身份,而且當時國民黨軍隊中的許多高級將領都曾經受過楊傑的教導,蔣介石也不敢將事情做絕,只能保持著一副「偽善」的面孔。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的敗勢已無可挽回,心明眼亮的楊傑知道,共產黨才是最適合、最能夠領導中國的,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認識蔣介石多年,楊傑對蔣介石的心思十分清楚,他知道蔣介石一定會給自己找退路,於是他開始研究蔣介石會選擇的最佳撤退路線,準備提醒解放軍做好準備。

他在給毛主席的信中,從美、蘇各自代表的海權、陸權之間的鬥爭分析,說明了台灣作為東方最重要的海權據點的重要意義,以此為依據分析蔣介石一定會退守台灣。

當時解放軍要拿下大陸的國民黨控制區就如探囊取物,楊傑提醒中共中央要先拿下台灣,切斷蔣介石後路,再回來消滅國民黨在大陸的殘部。若放蔣介石去了台灣,屆時美國必會介入其中,則祖國統一的行程就會困難重重。

為了心中的民族大義,楊傑冒著被蔣介石迫害的危險,毅然決定提筆給毛主席寫下這封信。

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

毛主席收到信後深受震動,連發兩個4A級絕密命令給粟裕計劃解放台灣。彼時,我軍已經以破竹之勢解放了東南地區,兵力充足,士氣正盛,去解放只有20萬國軍殘兵駐守的台灣,本來不是難事。

但彼時國民黨憑借著由於我軍的海空實力占據著東南沿海島嶼,解放軍要解放台灣必須要先學會渡海登陸作戰,三野大軍開始在東南沿海演練登陸戰。

1949年10月,我軍發動金門島戰役,但當時我軍海軍、空軍實力太弱,解放軍登陸戰經驗甚少,後續援軍無法及時跟上,導致成功搶灘登陸的3個滿編團戰士共計9000余人被被國民黨重兵包圍,苦戰三天三夜,結果全部犧牲在島上。

金門戰役的失利,是解放戰爭開始以來我軍遭受的最大的一次損失,在沒有組建起強大的海空軍的前提下,毛主席決定暫時放棄解放台灣,等到絕對有把握時再發起進攻。

此役之後,解放軍上下都對渡海戰役十分慎重,直到1950年5月解放海南,才有了解放軍大規模渡海作戰的成功先例。蔣介石知道解放軍要解放台灣驚恐萬分,抓緊集結了40萬大軍準備應戰,而解放軍此時已有50萬大軍準備攻台。

問題是我軍當時沒有海軍和空軍,蘇聯也並不同意在解放台灣上為我軍提供支持。

隨著韓戰的爆發,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已攻入北韓,中國共產黨經過反復權衡決定抗美援朝,另一方面美國第七艦隊駐紮台灣海峽,我軍暫時難以抗衡。收復台灣的計劃不得不暫時擱置,一擱置就是數十年。

那麽向毛主席傳信的楊傑後來怎樣了呢?

傳信事件後,中國共產黨對楊傑的安危非常關心,力邀楊傑北上。但楊傑不想讓已頗有成效的西南地區策反工作前功盡棄,決定暫緩北上計劃。

蔣介石那邊,得知是楊傑向共產黨傳遞了自己逃跑路線的關鍵資訊,在1949年9月9日,蔣介石發動了「九九整肅」,暗殺名單上的第一個名字就是楊傑。

蔣介石調動了大批殺手對楊傑展開暗殺,從雲南追殺至香港,最後在1949年9月19日,在香港將準備轉道前往東北的楊傑殺害,楊傑就這樣犧牲在黎明之前。1982年6月,中國共產黨追認楊傑為革命烈士,以表悼念。

數十年間,台灣當局領導人幾經更替,「台獨」勢力日益囂張,收復台灣是民心所向。

而隨著中國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民間有不少聲音呼籲武力復台,但中國共產黨還是堅持走和平統一路線,不是慫和怕,而是為了台灣同胞,不願看到同室操戈的悲劇重演。

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誰敢阻撓我們收復台灣,誰就是我們的敵人,對於敵人,我們有的是獵槍。

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統一是必然的歷史行程,台獨分子分裂祖國的行為也必將遺臭萬年,收復台灣刻不容緩,在此,對於台獨分子及其背後的反華勢力表達全中國人民的決心: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