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建國後毛主席為何從未踏足福建?1953年,他批準了一1300萬大工程

2024-01-01歷史

建國以後,毛主席先後曾6次離開北京,外出視察。

毛主席每到一個地方,對一個地方的幹部及群眾來說就是激勵是慰問,同時也是對一個地方發展成果的檢驗。

在中國東北、華北、中原以及華南的廣大土地上,毛澤東的足跡已然遍布。

不過例外的是,福建這個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省份,毛主席自建國以後從未踏足。

是毛澤東對福建無感嗎?其實不然,毛主席同福建之間的淵源還是頗深的。

建國以前,他曾先後7次去到福建,在福建這塊土地上先後生活和戰鬥了500多個日夜,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作也是在福建寫成的,此外,他同賀子珍的兒子也是在福建出生的。

建國以後,1953年,毛主席更親自批準了福建省委的一個需耗資1300萬人民幣的大專案。

所以毛主席在建國後為什麽一直沒有去福建?他同福建又有什麽淵源呢?

一手建立中央蘇區

1929年3月,毛澤東第一次入閩,和朱老總率領著紅四軍主力3600余人,翻越了群峰疊翠的武夷山,甩開了蔣系軍閥的跟蹤,進抵福建長汀縣。

長汀鎮內有個辛耕別墅,就此成為了紅四軍司令部,毛澤東在辛耕別墅開始了「風火」17天的工作

這17天裏,毛澤東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

會上,毛澤東確立和宣布了要「以贛南、閩西二十余縣為範圍」,開創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戰略計劃。

時隔多年,朱老總在延安接受外國記者史沫特萊的采訪時,談及當年那場會議,依然記憶猶新,並直言:這個擴大會議是中國革命的重要轉折點。

這次擴大會議後,紅四軍戰士第一次統一了軍裝,灰藍色新軍裝,每一套還配著一副裹腿,以及一頂帶有五角紅星的軍帽。

這個新軍裝的樣式,是毛澤東當年親自找了老佃農、老裁縫師傅、老教書先生、老錢糧師爺、老衙役以及老流氓頭子等「六種人」,集中商討最後確定的。

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一書中這樣寫道,朱將軍說:「它(新軍裝)沒有外國軍裝那麽漂亮,但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已經是極好無比了。」

而除了統一軍裝,在辛耕別墅的17天裏,毛澤東又領導紅四軍各部動員群眾參軍,籌集軍餉,收買子彈……

17天後,1929年4月5日,毛澤東即率部離開汀州,回師贛南,趁蔣桂戰爭爆發,內戰混亂之際,相機與湘贛邊界連線起來。

5月20日,敵人緊緊尾隨,毛澤東和朱老總當機立斷,即率紅四軍二次入閩,並成功殲滅閩西境內大股軍閥部隊以及民團勢力,擴大了閩西紅色區域,紅四軍也進一步壯大。

二次入閩,毛澤東相較第一次在福建待了更長時間,足足有個把月。

因為長途跋涉日夜行軍,毛澤東病倒了,但就是在養病期間,毛澤東同時主導了組織代表們對整個閩西地區政治、經濟、土地、物價等等情況的全面了解,並帶病出席中共閩西「一大」,對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有利條件進行深度剖析。

也正是毛澤東在養病期間組織領導的這些工作,為之後根據地建設工作的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7月,蔣介石組織贛、閩、粵三省軍隊對閩西革命根據發起的第一次「三省會剿」。

而紅四軍在朱老總的帶領下,於9月20日一舉攻下了被冠以「鐵城」稱號的上杭城,打破了敵人的第一次「三省會剿」。

這時,毛澤東病情加重,無力行走,但為了進一步指導上杭蘇區建設,原本在鄉下養病的毛澤東讓幾個農民武裝擡著擔架,將自己送到了上杭縣城。

這期間,毛澤東帶病工作,一直到10月下旬,身體好轉,此時國民黨軍逼近上杭城,毛澤東於是再次隱蔽居住到一村莊。

此後一個月,毛澤東正好抓住機會,深入農村開展調查研究,並在村子裏開辦政治軍事幹部訓練班、農民運動訓練班以及平民小學,大病初愈的他即為親自為學生們授課解惑。

11月中旬,病好利索,毛澤東當即同朱老總和陳毅會合。

此時距離第一次「三省會剿」過去已有兩月之余,毛澤東等深知,敵人不會善罷甘休,即總結經驗,開展全軍整訓。

1930年1月初,果不其然,蔣介石再次調集贛、閩、粵三省軍隊,發起了第二次「三省會剿」。

毛澤東和朱老總即兵分兩路,決定出閩,回援贛南。

一路上,紅四軍所到之處,足跡遍布閩西,沿途宣傳號召群眾,大大鼓舞了閩西工農群眾的革命熱情,眾多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

也就是這路上,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在福建境內寫成了那部標誌著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的偉大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月21日,毛澤東率部回到贛南,與朱老總會師,緊接著便開始在贛南廣大地區實行大規模的分兵遊擊,就此打通了閩西和贛南兩大蘇區,根據地範圍進一步擴大。

中央蘇區開始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鞏固和發展壯大起來。

1930年6月,毛澤東率部三次入閩。

此時分歧初現,中央提出了「進一步攻打武漢、長沙等大城市,實作以武漢為中心的附近省區首先勝利」的冒險計劃。

毛澤東和朱老總都表示了懷疑和抵觸。

1931年5月,蔣介石再糾集20萬大軍,以何應欽為總司令,采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術,兵分四路,從江西的吉安到福建的建寧構成一條八百裏長的戰線,向中央蘇區發起攻擊,號稱第二次反革命大「圍剿」。

而毛澤東在分析敵情後,當即提出:

「我軍從富回打起,向東橫掃,可在閩贛交界處建寧、黎川、太寧地區擴大根據地,征集資財,便於打破下一次‘圍剿’。若由東向西打去,則限於贛江,戰局結束後無發展余地。若打完再東轉又勞師費時。」

由此,在毛澤東和朱老總的完美配合部署下,紅軍與「圍剿」之敵一連激戰半月,最終取得四戰四捷的重大勝利。

之後,毛澤東更是趁熱打鐵,很快部署了解放福建西北山城建寧的戰鬥,最終在5月31日,即將敵7000余負隅頑抗的守軍大部殲滅,解放建寧城。自此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中的第五仗重大勝利。

此後不久,毛澤東回到江西南豐康都,召集會議。

在會上尤其討論了今後福建工作的重點,以求進一步將贛南和閩西聯系起來,早日實作兩年前在辛耕別墅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上確立的要以贛南、閩西二十余縣為範圍,開創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宏偉藍圖。

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

會後,毛澤東四次入閩,返回建寧,緊接著,1931年7月初,第三次反革命「圍剿」開始。

毛澤東當即在駐地召開軍事會議,深入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確定了「避敵主力,打其虛弱,勝後再追」的方針,並做出決定,紅軍主力由閩西回師贛南,待機殲敵。

7月中旬,毛澤東即率部離開建寧,千裏回師贛南。

到1931年9月,按照最初藍圖,贛南、閩西二十余縣已然連成了一片,形成全國面積最大的一塊蘇區。

1931年冬天時,長期在長海秘密主持領導中央工作的周恩來,經組織上的秘密交通線,去到了毛澤東和朱老總首次入閩時進駐的長汀,見到中央蘇區的景象,都不禁贊嘆:「汀州的繁盛,簡直為全國蘇區之冠。」

此後中央蘇區發展到鼎盛時期,範圍已經橫跨4省,其中,包含了福建全省半壁。

而毛澤東是中央蘇區當之無愧的締造者。

毛澤東在瑞金

被誤解被指責

不過,就在此後不久,毛澤東卻被誤解,受到了指責。

就在1932年2月,紅三軍團強攻贛州,苦戰月余,攻城不克,傷亡重大。

3月中旬,蘇區中央局在在贛縣江口召開擴大會議,總結攻打贛州失利的經驗教訓。

也就是這次會上,毛澤東直截了當地指出了置險攻堅的錯誤,並極力反對「夾贛江而下」、「向北發展」,繼續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

毛澤東的主張顯然更切實際。

但是,「江口會議」最終沒有接受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並做出了將紅軍主力分編為中路軍和西路軍兩路,「夾贛江而下」,「向北發展」的決定。

會上的毛澤東聞言,依然堅持己見,極力建議將中路軍的行動方向同時改向閩西,不過建議未被采納。

最後,蘇區中央局只批準了紅一、五軍團改稱東路軍,向閩西發展。

福建30年代

1932年3月下旬,毛澤東即跟隨東路軍,第五次入閩。

這期間,毛澤東先後幾次致電周恩來,說明自己對東路軍每下一段工作部署的意見。

最終在毛澤東的帶領下,紅軍攻下福建東南沿海城市漳州,此後,毛澤東又組織紅軍各部抓緊時間發動群眾,深入農村,開展工作,最終成功擴大紅軍800名,籌款百余萬,並給當地貧苦群眾發放了大量糧食、食鹽和財物。

5月底,毛澤東即率紅軍主動撤離漳州,向贛南轉移。

沒多久,一封來自上海的中共臨時中央指示信就擺在了毛澤東的面前,指示信其中一部份這樣說:

「在漳州占領的一個月內,紅軍中政治領導的同誌沒有能充分利用這個時機和良好環境進行充分的群眾工作......」

信中內容同事實顯然並不符,毛澤東看過指示信,清楚這是在指責自己了,對此,他只能報之一笑。

不得不說,臨時中央對毛澤東的成見實在太深了。

此後再到10月的「寧都會議」,再次批評了毛澤東主張的不冒險進攻,而是要誘敵深入的戰略。

和此前「江口會議」上一樣,毛澤東的主張顯然更符合實際,但是蘇區中央局最終還是沒有采納毛澤東的主張。

此次會後,毛澤東的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職務被撤銷,調回中央政府主持工作,並「批準毛同誌暫時請病假」。

周恩來曾為此多番努力,但最終只能同毛澤東告別。

臨行前,毛澤東仍然十分關心前方軍事,並表示何時電召何時回來。

10月中旬,毛澤東第六次入閩,前往3年前時第一次踏足的長汀。

因為當時他的妻子賀子珍就在長汀,而且已經懷胎9月即將臨盆。

抵達長汀後不久,毛澤東先是在汀州城外西門外的羅漢寺住了19天,又移住到了長汀城內老古井旁的一幢小樓。

很快到1932年11月,毛澤東和賀子珍的第一個兒子毛岸紅就在長汀福音醫院出生了,這個好訊息令有些失意的毛澤東十分開心。

由於賀子珍當時患瘧疾,沒法給孩子餵奶,毛澤東給孩子找了個奶媽,由於奶媽是江西人,江西人愛把小孩子叫毛毛,毛澤東和賀子珍便也開始叫兒子「毛毛」了(長征開始後,毛毛被托付出去,後下落不明)。

與此同時這期間,毛澤東沒有為先前的經歷沮喪,而是打起精神,抓住空閑機會,開始深入到工廠、農村,實地調查,與群眾談心。

在調查中,他發現了汀州市蘇維埃政府領導存在不關心群眾缺鹽缺糧缺柴等實際生活困境的問題,組織召開了一次座談會,並邀請了鹽業、造紙、制衣等各方面工會代表參加,將代表們所提問題通通記下來。

而後對汀州工會的負責人做出了指示,希望汀州的幹部們能學會做生意,重視經濟工作,關心群眾生活,進一步將手工業生產組織起來,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為支援革命作出貢獻。

除此之外,毛澤東從小做起,他在福音醫院照顧賀子珍和毛毛的同時,觀察細致,註意到了福音醫院醫務人員不足的情況,還指導醫院舉辦了3期醫務人員培訓班,培訓醫務人員100多名,成功解決了紅軍中醫務人員不足的困難。

1933年1月,毛澤東結束在長汀3個月的休養,返回瑞金,臨行前,他又做主,將福音醫院遷往瑞金。

這期間,遠在上海的中共臨時中央開始意識到,毛澤東在中央蘇區發揮的重要作用,決定讓毛澤東回瑞金工作。

堅持實地調查,用腳丈量

不過,這時的毛澤東依然堅持著此前的主張,大半年後,為了證明自己的主張正確,毛澤東決定繼續進行實地調查。

長崗鄉調查後,1933年11月,毛澤東即帶領中央通訊排的一個警衛班,第七次入閩,同時也是最後一次入閩。

這一次,他走了福建很多地方,其中就包括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在這裏,毛澤東真正做到了深入群眾,和群眾達成一片,並為根據地建設總結了典型而寶貴的經驗。

1934年1月,毛澤東發表了那篇光輝著作——【才溪鄉調查】。

自此,從1929年到1934,毛澤東先後7次入閩,同福建這個地方結下深厚的淵源。

毛主席在延安

後來長征開始,選擇延安,再到新中國成立,建國後,毛主席卻再未踏足福建了。

其實不是毛主席不想,實際毛主席曾提過要到福建,只不過,當時福建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鋼鐵哨所,同台灣一衣帶水,蔣介石更一直試圖發起反攻。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福建前線並不太平,中央出於毛主席的安全考慮,始終沒有同意讓毛主席去往福建。

而毛主席對福建的關心並未減少,建國後負責福建前線的葉飛將軍便是毛主席親自指定的。

1953年時,福建省委向北京方面送出了一份工程報告,建議修建廈門海堤。

葉飛在福建

這樣做,一方面為國防交通,一方面則是為了福建的經濟發展,要想富先修路,當時福建鐵路計劃修至廈門,海堤修築後,不僅鐵路、公路暢通廈門島,而且能更有效地使用島上的海港,增強海陸聯運的作用,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從這些角度來看,修建廈門海堤獨具前瞻,不過,需耗資1300萬人民幣,這對當時的新中國來說不是個小數目。

而當這個報告遞到毛主席面前,毛主席不作猶豫,予以批準。

毛主席7次入閩,踏遍了福建大部土地,他更深知,長久以來,福建山地面積多,交通不便給民眾和當地發展造成的困擾。

此後,中央當即撥出了1300多萬元人民幣作為專款。

同年6月,工程指揮部正式成立,第二年1月,全面施工開始,1萬多工人投入工地,采石場炮聲隆隆,到10月中旬,廈門海堤修建任務即提前完成,12月正式通車。

此後,中央又批準了鷹廈鐵路建設專案,連結了江西鷹潭和福建廈門,1957年,耗時兩年的鷹廈鐵路正式通車,福建南北一舉貫通。

此後,毛主席曾用腳丈量過的福建,鐵路、公路暢通無阻,交通便利,經濟發展,而這些,正是毛主席心裏掛念,一直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