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董新林:關於泉州城市考古的幾點思考

2023-12-31歷史

泉州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是1982年中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是聞名世界的東方第一大港,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泉州考古是重要的區域考古之一。毋庸諱言,迄今為止泉州城市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顯得較為薄弱,諸多基礎工作有待構建,泉州城市考古的前景看好。關於泉州城市考古,筆者也是初學者,現就學習體會談幾點初步的想法,請方家指正。

一、泉州城及其沿革

隋開皇九年(589年),現在的「泉州」為南安縣轄區,隸屬當時的泉州(今福州市)。唐武德五年(622年)設定豐州,治所在今泉州南安市豐州鎮,管轄南安和莆田二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廢豐州。唐嗣聖元年(684年)置武榮州,治所未變,轄南安、莆田和龍溪(今漳州)三縣;很快又撤武榮州。唐久視元年(700年)復置武榮州,治所變更為今泉州市鯉城區,管轄南安、莆田、龍溪和清源(今仙遊)四縣。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古泉州(今福州)改稱「閩州」,將武榮州改稱「泉州」(今泉州)。這是現泉州市的「泉州」之名首次出現在正史文獻中。

所謂「泉州古城」應有兩處:以唐景雲二年(711年)為界,之前指今「福州城」;之後指現在泉州市鯉城區的「古城」。本文所講的「泉州古城」,是指唐久視元年(700年)在今泉州市鯉城區所建「武榮州」治所的故城;唐景雲二年(711年)以後改成「泉州」治所。

莊為璣先生等根據地方誌等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考證,唐朝泉州城平面呈長方形,基本上東西稍窄,南北略寬。城內應為十字街,四面城墻各設一門。東為行春門、南為崇陽門、西為肅清門、北為泉山門。城外有護城壕。城周長三裏。

五代南唐(949年)時,泉州刺史留從效在唐城(即子城)外擴建城池,稱為羅城,並廣植刺桐樹,成為泉州特色。此時泉州羅城平面呈前方後圓的不規則形。周長達二十裏八十三步。城墻高一丈八尺,設七門。東曰仁風門、西曰義成門、北曰朝天門;西南墻較直,設三門,即正中曰鎮南門、東南曰通淮門、西北曰臨漳門。在臨漳門和鎮南門之間增建通津門。城外有護城壕。新泉州城增進了街市和水路港口的聯系,是城市功能的新變化。

北宋時期,羅城多次修繕。其中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陸藻知泉州,曾用磚和 石增築城墻,加固羅城等。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泉州太守遊九功增築羅城,並擴充套件南城,形成翼城。翼城將臨江的市舶司等納入城內。南宋時期「翼城」的形成,將城市與南關港連線起來,是泉州城市格局的新變化。但原來舊城區基本沿用前朝,6條主街與羅城7個城門相通。城南的東門街、南門街和塗門街為重要的工商業區。泉州南部面臨晉江,是最繁華的區域。晉江沿岸為船舶的貨運碼頭倉庫區。鎮南門附近和法石港是海外蕃商和達官顯貴等的集聚區。其中蕃商,主要是穆斯林商人,在城南和東南一帶形成了阿拉伯穆斯林集聚區。現存的開元寺和仿敘利亞大馬士革禮拜寺形式的清凈寺等都是歷史的遺痕。

元朝對宋羅城規模又有所擴充套件。元至正十年(1350年)泉州太守偰玉立擴建南羅城到晉江北岸,與翼城相連。泉州城向南擴充套件後周長達三十裏,城墻高二丈一尺。城墻外砌以包石。有七座城門,東、西、北、東南、西北門皆沿用舊名,唯改鎮南門為德濟門。廢通津門,於臨漳門和德濟門之間建南薰門(俗稱水門)。元代泉州新羅城平面形制呈「鯉魚」形,故被稱為鯉城。明初曾增修月城,並在城墻內外均包石。明清時期的城市形制沒有再大變。

20世紀30年代以來,城墻逐漸被拆毀。現在泉州城鐘樓下的北十字路,應是唐城的中心(後稱子城)。五代擴大唐城,形成羅城。羅城南部一直到今新門街、塗門街一線。現在中山公園區域的古城,可能為衙城。宋元時期泉州城發展達到高峰。今清凈寺始建於北宋,元代重修門樓等,應是中國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與廣州、杭州的回教寺齊名。開元寺是泉州最大的寺院,始建於唐代,是泉州城重要的歷史地標。

二、泉州城市考古的方法和目標

城市考古發掘和研究,是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核心內容。徐蘋芳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根據早年元大都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實踐,率先提出「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他指出:「復原古今重疊類別城市——元大都城的各類建置的位置時,首先必須嚴格依據元大都街道布局的規律,按照各類建置不同的等級所規定的不同面積,找出在街道布局匯總所遺留下來的各類建置的遺痕,結合文獻記載,加以論證復原。

這種方法是考古學的方法,是進行唐宋以後古今重疊類別城市考古時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古今城市重疊的現代城市中,一般地說都保留著古代城市的遺痕。所謂‘遺痕’,是指古代城市的城垣、河湖、街道和大型建置所遺留的痕跡,它反映著城市本身的歷史變化。在古今重疊的城市內,對古代城市遺跡不可能進行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因此,要研究古今重疊的城市,唯一的方法便是考察分析現代城市中所遺留的古代城市痕跡,並據以復原被埋在地下的古代城市的平面規劃和布局。」

在考古發掘中,確認不同時期的建築遺跡,析別不同的城市遺痕是十分重要的。這要求在城市考古中,考古工作者必須有明確的學術目標,必須充分利用好每次「見縫插針」的發掘時機,必須力求精耕細作的考古發掘,對重要或關鍵性的遺跡進行解剖,這樣才能獲得科學有效的城市考古資訊,才能對不同時期的古代城市布局和沿革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礎材料。

泉州城從唐朝始建後,歷朝沿用,直至現在的泉州城。古代泉州城,歷經改建或擴建,最後基本被疊壓在現在的泉州城下。因此說,泉州城市考古屬於典型的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泉州城市考古需要遵循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泉州城市考古的目標是弄清楚泉州城在不同時期的平面布局和歷史沿革情況。所有的考古工作都應該圍繞這個核心目標而展開。目前泉州城市考古只有唐宋時期泉州府後山遺址、聖友清真寺禮拜堂遺址、元代泉州德濟門遺址和南宋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市舶司遺址等少量的發掘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主持南外宗正司遺址和市舶司遺址考古發掘的汪勃研究員長期在唐宋揚州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有著較為豐富的城市考古工作經驗。

具體城市考古的操作細節這裏不做詳述。需要強調的是,建立泉州城市考古的地理資訊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必須要有一張向量化的泉州城市考古遺跡總平面圖,這將是持續性的泉州城市考古工作的基礎。必須保證歷年每個考古發掘的遺跡現象都能準確地落到泉州城市考古遺跡總平面圖上。需要不斷地「拼七巧板」,最終達到搞清泉州城市布局和沿革的學術目標。就目前而言,泉州府衙署遺址和市舶司遺址的調查和發掘尤為重要。從事泉州城市考古有難度,也有挑戰,同時也十分可期。

本文由 雷英 董苗 摘編自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福建省文物局 泉州市「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編 【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 董新林 著【關於泉州城市考古的幾點思考】 一文。內容有刪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