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拔旗易幟:韓信以數萬漢軍背水列陣,大破陳餘二十萬趙軍

2024-02-27歷史

拔旗易幟,意思是拔掉別人的旗幟,換上自己的旗幟,形容戰勝對方,取而代之。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漢二年(前205年)九月,在韓信率兵攻滅西魏國後,劉邦采納韓信的意見,自己留在滎陽一線與項羽對峙拉鋸,派韓信從西魏繼續向東攻打燕趙,進而進攻齊國,從北部對項羽形成包圍,並派張耳前往增援韓信。

韓信與張耳會合後,漢軍北上攻代,於鄔縣東大敗,並殺死代相夏說,平定代國各地。與此同時,項羽對滎陽發動猛攻,劉邦在正面戰場吃緊的情況下,命曹參率漢軍主力回援前線,並命韓信和張耳就地招募兵馬,繼續向東攻打趙國。

無奈之下,韓信和張耳只好就地收攏魏、代兩國殘兵,招募訓練新軍,募得數萬軍隊後, 於同年閏九月東進攻趙

代地與趙地雖然近在咫尺,但卻被太行山脈所阻隔,太行山脈雖然河谷 眾多,但大多不利於人馬通行,只有寥寥幾條路可供大軍行進,即「太行八陘」,而韓信選擇的通道便是井陘。得知漢軍東進,趙王歇和代王陳餘也連忙調集重兵,布防於井陘口,對外號稱擁兵二十萬,試圖將韓信堵死在太行山道中。

名將李牧之孫李左車,分析認為井陘山道狹窄,戰車不能並列,騎兵難以列隊,漢軍綿延數百裏,糧草必然落於後方,因此建議陳餘調派三萬軍隊給自己,由自己率軍自小路斷其輜重糧草,大軍則繼續留在井陘口,如此漢軍必敗。然而,陳餘並未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在得知陳餘並未采納李左車的計策後,心中十分高興,雖說敵軍兵力占優 ,且占據了地利,而自己手中只有數萬新軍,但這卻並難不倒韓信。他在仔細探查了趙軍的布置和井陘口的地形後,立即便制定出了一個出奇制勝的策略。

韓信率軍在局裏井陘口三十裏的山谷中下寨,趁夜派出兩路兵馬,其中一路由兩千輕騎組成,人手一面漢軍紅色戰旗,由偏僻小道迂回至井陘口側翼的抱犢寨山潛伏,並叮囑道,「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意思是由自己牽制趙軍,待到趙軍大舉出動追擊自己之時,伏兵便趁著趙軍主營空虛之際,殺入井陘關 ,拔掉趙軍旗幟,樹立漢軍赤旗。

另派出一萬大軍,趁著夜深人靜,悄悄行軍至綿蔓水東岸,背靠河水列陣,用以迷惑趙軍。

次日清晨,趙軍被突然出現在綿蔓水東岸的漢軍嚇了一跳,但在探知漢軍布置後,陳餘卻大笑出聲,在他看來韓信此舉完全違背 了「右倍山陵,前左水澤」的布陣方略,認為韓信這種主動置之死地的做法,就是根本不懂用兵的表現,故而有所輕敵。

天光大亮之後,韓信命人打起大將軍旗號和儀仗,大張旗鼓的率領主力殺向了井陘口,佯裝要對趙軍發動猛攻。陳餘見狀,放棄了固守的井陘關,主動出兵迎戰,試圖以兵力優勢一戰擊潰韓信。

雙方在狹窄的通道中廝殺一陣後,韓信佯裝敗退,一路丟盔棄甲的「逃往」綿蔓水,與事先在那裏背水列陣的一萬漢軍會合

陳餘見漢軍敗退,認為機不可失,於是命令趙軍追擊,猛攻背水列陣的漢軍。漢軍將士在前有強敵、後有河水的絕境下,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硬生生擋住了趙軍的攻勢。

陳餘見久攻不下,知道漢軍這是困獸之鬥,遂命守關趙軍傾巢而出,試圖徹底壓垮漢軍的抵抗意誌。就在趙軍傾巢而出後,埋伏於抱犢寨山的漢軍,突然對趙軍主營居高臨下發動進攻,一舉攻克井陘關,然後拔除趙軍旗幟,遍插漢軍戰旗。

綿蔓水東岸,雖然趙軍兵力占優,但由於地形的影響,並不利於大軍的展開,再加上漢軍的拼死抵抗,雙方從上午一直戰至中午,趙軍始終無法壓垮漢軍。

久戰兵疲,陳餘眼見無法一戰取勝,只好下令收兵,然而當趙軍返回井陘關時,卻發現關隘上已經遍插漢軍戰旗,以為井陘關已經失守。如此一來,趙軍不僅陷入了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且完全被困在了狹窄的通道之中。

陳餘見狀,只得下令大軍沿小路結束太行山,自知陷入絕境的趙軍軍心大亂,接到撤退命令後陣型大亂,人人爭先逃跑

見狀,占領井陘口的輕騎立即出動,自側後猛攻趙軍,韓信亦指揮漢軍主力從另一側進攻,趙軍在漢軍的兩面夾擊下,撤退很快便演變成了潰退,趙軍將領雖然連斬數人,卻仍難以阻止潰敗之勢,趙軍將士紛紛自山野間向泜水潰敗,漢軍則緊追不舍,一時間山谷間盡失趙軍屍體。

等到趙軍潰逃至泜水時,原本的大軍已經十不存一,而且人人驚慌失措、丟盔棄甲,在漢軍的攻擊下很快便被全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