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著,
他的頸椎已經快死了,
有的死於電腦、手機,
有的死於不合時宜的枕頭……
「不太可能吧,用電腦脖子前傾,手機族都是埋頭進行,對頸椎傷害大我還理解,晚上睡覺不是都躺平了得嘛,還會影響頸椎?」
「是啊,睡了幾十年的枕頭了,軟硬合適,有好大問題嘛?!」
千萬不要那麽自信,來看看下面這四種睡枕頭的造型,你有沒有用過?
如果有的話,那你很多時候頸椎不舒服,就是跟枕頭有關系了!
下面,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中心肌肉骨骼康復綜合病房的醫護團隊 就來跟大家科普一下,枕頭跟頸椎病之間的關系,該如何正確使用和挑選枕頭。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後引發的頭暈、頸痛、頸僵、肩痛、上肢疼痛、四肢麻木等一系列癥狀的疾病,嚴重時會引起肢體疼痛、無力、感覺異常、行走不穩、大小便功能障礙,在輕微外力下發生癱瘓、甚至危及生命。
頸椎病發病率高,發病年齡跨度大,下到10多20歲的小年輕,上到70-80歲的老輩子都可能遭。
常見的頸椎病病因,除了年齡增加、頸椎老化這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還包括背部壓力過重,劇烈運動造成頸椎傷害,外傷、先天性疾病、炎癥等因素。
不過,就我們臨床實際情況來看,絕大多數的頸椎病都是 因為維持一個不正確的動作時間太長而引起的 ,具體來說有——
長時間埋頭伏案工作、用電腦、耍手機,長時間躺著看書、看電視等;
睡姿不正確;
枕頭沒用對。
是的,就是那個你天天都要用、天天都要挨到的枕頭,也可能會讓你頸椎出毛病!
很多人都以為枕頭,就是為了把腦殼墊高點,但其實枕頭更重要的是枕頸椎!
這是因為,人在平臥位的時候,頸椎、頭部和軀幹成一條線情況下,整個脊柱是有生理曲度的。枕頭在頸部有一定支撐的話,剛好維持了頸椎前凸的生理弧度。
如果只單純枕「頭」而使頸椎懸空,久而久之,頸椎的生理曲度就會消失甚至反向彎曲,從而誘發頸椎病。
(看哇,這就是只枕了頭的樣子,頸椎就是懸空的)
問
「醫生,我睡覺不僅把腦殼和頸hang都墊到了,還把肩膀都枕起了,這種姿勢是對頭的哇?」
答:那也是不對的,這種造型會使頭頸長時間處於過伸位,導致頸椎受壓,引發頸椎疾病。
這樣枕枕頭才正確
平
臥
位
時
枕頭置於頭和脖子下面,讓枕頭與頸部的曲度相貼合,從而支撐頸椎,保持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使頸椎處於放松狀態。
側
臥
位
時
枕頭同樣要置於頭和脖子下面,側臥位枕頭高度約為自己一側頸根部到肩峰距離,保證枕頭能很好地填充耳朵到肩膀之間的空隙,維持頭頸部在側臥時位於身體中軸線上。使頸部與頭部保持平直,頸椎和脊柱處於放松狀態。
大家看古裝劇應該都還記得到,他們睡的那些枕頭,基本都是又硬又高,脖子懸空,每回看個劇,都要為他們的頸椎捏把汗。
因為枕頭過高或過低或過硬或過軟,都會對我們的頸椎造成傷害——
枕
頭
過
高
會使身體長時間處於「低頭」狀態,導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甚至出現頸椎反弓,導致落枕等情況。說直白點就是,你睡高枕頭就相當於埋起腦殼耍手機耍了一晚上!
枕
頭
過
低
會使頸椎得不到支撐而壓迫我們的頸神經和勁動脈,從而出現頭暈、頭痛、四肢麻木等癥狀,同時,還可能導致張嘴呼吸、打鼾。
此外,枕頭的軟硬程度也會影響頸椎健康。長期睡硬枕頭,會讓頸椎不能放松;而枕頭太軟,那麽支撐和保護力度則不夠,睡下去後枕頭的高度下降過多,而導致枕頭高度不夠。這些都會加重頸椎的負擔。
3個辦法教你挑選合適的枕頭
由於每個人的身高、體重、身形都有區別,所以大家在選擇適合自己夢中情枕上有所不同。 不過,有3個方法可以幫助成年人找到合適的枕頭:
01 | 平臥位枕頭受壓後的高度
以自己的一拳為宜,平躺時眼睛能夠「正視「上方,頸椎不過伸,不反弓。
02 | 側臥位枕頭受壓後的高度
通常在8cm-15cm之間,因為體型的原因會出現選擇上的個體差異,一般為自己一側肩寬的高度。
03 | 枕頭的軟硬度
至於枕頭的軟硬度,這個確實每個人的感受不同,要挑選回彈力好、軟硬適中的、有支撐性的枕頭。不建議選擇奇型異枕。
現在市面的枕頭有各種各樣,主要有乳膠枕、羽絨枕、記憶綿枕、聚酯纖維枕頭等等,下面來跟大家分別介紹下它們各自的特點,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錢包君大小來選擇——
1
乳膠枕頭
乳膠枕頭具有抗菌抗蟎蟲的特性,對過敏人群較為友好,能夠提供較好的支撐力和適度的柔軟度。缺點是使用一段時間後會發黃掉渣,清洗也不太方便。
2
羽絨枕頭
羽絨枕頭較為柔軟,舒適度較高。但相較於其他材質,動物的羽毛可能會讓部份人過敏。
3
記憶棉枕頭
記憶棉枕頭會根據頭部和頸部形狀提供個人化的支撐,對於減輕頸部和肩部壓力效果較好。缺點是質地不夠柔軟,透氣性較差,且清洗不便,需要避免水分浸泡。
4
聚酯纖維枕頭
聚酯纖維枕頭支撐性較差,也不夠耐用,但價格便宜。
5
蕎麥枕頭
蕎麥枕頭是用蕎麥殼充當填充物,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濕性,可以調節溫度和濕度,另外蕎麥殼偏硬,具有很好的支撐能力。但缺點是不方便清洗,翻身時容易產生聲響,睡眠淺的人不建議選擇。
總的來說,大家可根據自身頸椎及睡眠情況選擇適合自己,且自覺舒適度最高的符合行業生產標準的枕頭。
關鍵是,這個枕頭睡了能不能讓頸椎得到充分的放松,如果睡了覺得第二天脖子不舒服的話,就在提示這不是適合你的枕頭。
問
「醫生,聽說有頸椎病的人睡不得枕頭,是不是哦?」
答:這絕對是錯誤的!
雖然有些頸部不舒服的人,在短時間沒睡枕頭後,感覺到頸部的疼痛有所好轉,其實這是因為不睡枕頭時,相當於人的頸椎在「被動仰頭」,暫時緩解了一下疼痛,但註意了,這只是暫時。
如果長時間不使用枕頭,就相當於你睡覺時脖子都是仰起的,導致頸椎前方肌肉的拉伸,後方小關節的回縮、屈曲,這會刺激小關節的關節囊,導致小關節的退變,睡覺時頸椎未得到充分休息,反而會加速頸椎老化,甚至讓頸椎病更嚴重。
所以,不管有沒有頸椎病的人,都需要睡枕頭!
使用超過一定時間的枕頭,不僅是枕套要經常換洗,枕芯也要清洗或更換,這是因為枕頭裏會有塵蟎和真菌孢子!
01
當覺得枕頭變重時, 枕芯該清洗打整了
不管是哪種材質的枕頭,都可能變成塵蟎成堆的地方,塵蟎以死皮細胞為食物,並且會持續產生糞便和屍體,經過2年的使用,你枕頭重量的10%到15%可能是由塵蟎代謝廢物組成的。雖然塵蟎不會咬人和傳播疾病,但它是一種常見的過敏原,會引起過敏人群出現相關癥狀。而真菌孢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誘引哮喘和鼻竇炎的發生。
可以這樣清洗和打整
-
可以水洗的枕芯,建議定期(如每三個月,塵蟎過敏者還可以增加頻率) 在50-60℃的熱水裏清洗;
-
不適於水洗的枕芯可以經常曝曬,雖然溫度達不到50℃,但曬太陽可以去除枕芯裏的水分,使塵蟎脫水而死;
-
給枕芯使用孔徑小於20微米的防蟎材料包裝套。
02
當枕頭使用出現這3種情況時,該更換了
-
使用頻率較高,且 使用超過2年 ;
-
變形。將枕頭對折,然後松開,如果枕頭不是恢復形狀而是保持折疊的狀態,那就表示枕頭變形了;
-
變色。隨時檢查枕芯是否有發黴、變黃的情況,如果經過清洗後仍然沒有消除,那也該換枕頭了。
問
「 醫生,我曉得枕頭對保護頸椎很重要,但如果中午偶爾想休息一下,只能勉強卷一下沙發或趴桌子上,時常睡醒後脖子很不舒服,這種情況下要怎樣保護頸椎呢?」
答:從保護頸椎的角度和頸椎的生理曲度來說,是不建議趴著睡的,但實在沒有條件的話,可以稍微墊個墊子緩解。如果側臥在沙發上,頭部是需要墊枕頭的,且枕頭的高度應與一側肩的高度一致,這樣才能使頸椎和局部肌肉處於放松狀態。
頸椎不舒服 這個科室也能看!
說起頸椎不舒服,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看骨科,這的確沒錯。
不過在我們華西醫院,頸椎不舒服還能看康復醫學中心,比如我們這個肌肉骨骼康復綜合病房就主要透過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傳統康復治療+假肢矯形技術等方法,治療骨折、關節置換、手外傷術後及燒傷術後;骨關節炎、骨質疏松、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等頸肩腰腿痛患者。
事實證明:躺平有講究。
光照有講究、床墊床板有講究、枕頭也有講究,
所以躺平這件事,從來就不簡單。
參考文獻
[1] 嶽壽偉,何成奇.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指南與共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2] Kazeminasab S, Nejadghaderi S A, Amiri P, et al. Neck pain: global epidemiology, trends and risk factors[J].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22, 23(1): 26.
[3] Pang J C Y, Tsang S M H, Fu A C L. The effects of pillow designs on neck pain, waking symptoms, neck disability, sleep quality and spinal alignment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ical Biomechanics, 2021, 85.
[4] Sacco I C, Pereira I L, Dinato R C, et al. The effect of pillow height on muscle activity of the neck and mid-upper back and patient perception of comfort[J]. 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 2015, 38(6): 375-81.
[5] Gordon S J, Grimmer-Somers K. Your Pillow May Not Guarantee a Good Night's Sleep or Symptom-Free Waking[J]. Physiother Can, 2011, 63(2): 183-90.
本文作者
指導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