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沈祥立 沈祥立談脾胃
在酷熱的夏季,人體透過出汗調節體溫,以應對高溫挑戰,這是自然賦予我們的基本生存機制。然而,對於一部份人而言,頭頸部位的汗腺似乎過於勤奮,出汗量遠超常人,不僅影響個人形象,還可能引發一系列身體不適,如皮膚濕疹、情緒煩躁、體力下降等。
中醫上對這種異常出汗現象有著深刻見解,認為其根源可能涉及肺虛、熱盛、濕熱、陽虛、中陽不固以及營衛失和等六大病機。
我之前有個患者張先生,一位40歲的公司職員,每到夏季,頭頸部的汗腺就像開啟了閥門,即使在空調房間內,頭發也常常濕漉漉的,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和社交。診斷發現,張先生屬於典型的肺虛型自汗,表現為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舌淡、脈弱等癥狀。
肺主皮毛,負責人體的呼吸及體表的衛氣,起到調節腠理(毛孔)開合的作用。當肺氣虛弱時,衛外功能不足,導致腠理不固,津液不能正常固攝,從而發生自汗現象。於是建議下他服用黃芪、白朮、防風等藥物,以補益肺氣、固攝汗孔。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張先生的頭頸出汗明顯減少,精神面貌也有了顯著改善。
其余5大大病機癥狀
熱盛:體內熱氣過旺,迫汗外出,常見於夏季高溫或情緒激動時。熱盛不僅促使汗液增多,還可能伴有口渴、煩躁、面紅耳赤等癥狀。熱氣過旺時,體內熱量難以散發,透過出汗來降低體溫,但過度出汗反而可能導致體內津液損耗,形成惡性迴圈。
濕熱:濕熱內蘊,濕邪阻滯,熱邪煎熬,導致體內濕熱交蒸,促使汗液異常分泌,特別是在濕熱環境下,頭頸出汗更為顯著。濕熱體質的人群容易在頭頸部位出現汗液聚集,皮膚黏膩,長期下來還可能引發濕疹、痤瘡等皮膚問題。
陽虛:陽氣不足,無法溫煦肌膚,固攝汗孔,導致汗液外泄,尤其是在寒冷環境下,陽虛者更易出汗。陽虛體質的人群,在天氣轉涼時,頭頸部位容易出現冷汗,感覺體寒,手腳冰涼,這是由於陽氣不足,無法有效抵禦外部寒邪,導致汗孔失去固攝,汗液自行外泄。
中陽不固:脾胃為後天之本,中陽即脾胃陽氣,中陽不固意味著脾胃功能失調,無法正常運化水濕,導致汗液異常分泌。脾胃功能不佳時,消化吸收受影響,水濕停聚,上泛至頭頸,形成異常出汗。中陽不固還可能伴隨食欲不振、腹脹、大便溏薄等癥狀。
當然除了這些因素外,引起出汗的原因還有很多很多,我們無法知曉全部根源,人體構成十分奧妙,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如果你有上述的某一種狀況,除了常見中藥調理外,下面這些日常就要註意了。
飲食方面:
避免生冷、油膩、辛辣食物,這些食物可能傷肺耗氣。
多食用有益肺氣的食物,如百合、杏仁、山藥、白果等。
適量飲水,保持體內津液平衡,但避免過量飲水導致水濕內停。
生活方面:
保持規律的作息,避免過度勞累。
適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增強體質,但避免劇烈運動耗損正氣。
註意保暖,避免受涼,尤其是背部和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