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本草亦遠行——區劃下的中國藥市

2024-05-30養生

*本文在陳士林院士團隊發表的專論【中國藥材生產布局的數值分析】基礎上,進行討論。

中國中藥材四大區 ——按照自然地理條件,中國中藥材資源可劃分為4個不同的區域,青藏藥材區、南方藥材區、北方藥材區、西北藥材區。

中國中藥材市場 ——上世紀90年代至今,由相關部門批準的全國性的中藥材市場共有17家。

不同區域內、外的中藥材市場,在對中藥材資源進行配置。

中藥材或者本草資源,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動植物。所以,在理解全國中藥材資源分布時,自然資源的區劃是其中的重點。

那麽,該如何理解中國自然區劃?該如何理解中藥材資源的分布?或者,用最直白的語言講, 該怎麽給中藥材畫圈?

趙松橋方案示意圖。該方案在綜合分析後,采用多級劃分的方法,主要為農業服務。原載於【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第10期,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2009年,中國地理學會與【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共同發起了評選「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活動,以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00周年,並於同年10月推出了專輯。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和【中國自然地理】首次詳盡揭示了中國地理地帶性規律」位列榜單之中。

為介紹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方案,專輯中的文章【給中國畫圈的人】,不同年代,不同學者、專家的方案就列了7版。這說明該課題的研究長期以來都存在爭論。 但無論哪個方案,等降雨量線、青藏高原邊界線都是區域劃分的重要依據。

秦嶺分隔南北

在該次評選活動中,進入榜單的大發現共30項,排名第一的就是「秦嶺-淮河線」。 這條線作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是寫進教科書的常識,同樣也是區域劃分時的重要依據。

但也是在該期的專輯中,另有一篇題為【南北分界上的迷霧】的文章,專門討論了「秦嶺-淮河線」作為南北分界線時的模糊、混淆、爭論與尷尬。

既然是「迷霧」,說明裏面的內涵、問題很值得深究與討論。

草藥鋪上的各地藥材

而在區劃的基礎上,在給中藥材資源畫完圈之後。

如何理解自然區劃下17家全國性的中藥材市場的分布?如何理解市場對中藥材資源起到的配置作用? 離開生境後的中藥材都去了哪兒?

甚為復雜

針對這些問題,陳士林院士等人以 青藏高原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400mm等降雨量線等界線 為基準提出的觀點,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

在對全國中藥材資源進行分區時,首先, 可以沿著青藏高原的邊界線劃分出青藏藥材區。

通常,一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與生境的復雜程度呈正相關。

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擁有地球上規模最大的高寒生態系。高原東南部的雅魯藏布大峽谷集中了從寒帶到熱帶的幾乎所有的植被類別。從高原溫帶的川西藏東的高山深谷到高原亞寒帶的昆侖高山高原,從半幹旱的祁連青東高山盆地到半濕潤的果洛那曲高原山地。 約占國土總面積1/4的青藏高原,其藥用植物資源之豐富,很難用簡短的語言來進行一個有力的概括。

獨特的立地條件,使得這片區域出產許多獨有的、優質的、耳熟能詳的道地藥材。

青藏藥材區不同生境下的藥材:

高原亞寒帶季風半幹旱氣候區。西藏納木錯湖邊的紅景天,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青海,高寒草原,冬蟲夏草的子坐破土而出。

上世紀50年代,作為西藏商業、文化、交通中心的拉薩,市區內草藥店和草藥攤的數量還很少。這一時期,拉薩的藥材主要由外地馱運進去,且基本都是生藥,沒有經過炮製。

而很長一段時期,整個青藏藥材區,一家國家級中藥材市場也沒有。

這也反映了全國中國中藥材市場區域分布的明顯特征——東多西少。這種區域性藥材資源供需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亟待最佳化。

青藏高原不僅有豐富的藥材資源,同時也是藏醫藥學的發源地,有著極為深厚的藏醫藥文化。而由於特殊的生態,區域內的藥材資源存在自然更新率較低、易瀕危等特點。因此特別需要藥材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政策、產業作為支撐。

布達拉宮西南側,一街之隔的藥王山。曾是西藏唯一的醫學院所在地,青藏高原藥學事業的源流。

如果要對中藥材資源作南北區分,肯定繞不開秦嶺-淮河線。這條線看上去簡單,沿著秦嶺、淮河畫上去即可。但是真正要在中國地圖上畫的時候卻很難下手。 當秦嶺-淮河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時,其實是一個「範圍」,並且與很多「線」重合。 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10℃積溫4500℃、800mm等降雨量線、2000h日照時數等值線……

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繁衍與自然界的降雨息息相關,所以可以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方向上的 800mm等降雨量線 ,對南北做一個分隔,分出北方的藥材區和南方藥材區。

南方藥材區不同生境下的藥材:

四川,副熱帶竹林中生長的天麻。西南地區的道地天麻就有烏天麻、川天麻、貴天麻、昭通天麻。

海南,熱帶季風氣候區的檳榔果。其幹燥成熟的種子為道地藥材廣檳榔。藥用檳榔與食用檳榔的取材、炮製、使用均不相同,不可混為一談。

劃出的南方藥材區是全國中藥材資源最豐富、最密集的地區。 浙藥、南藥、廣藥、川藥、滇藥……都位於這片區域。相應的,該區全國性的中藥材市場數量也最多,共10家,占比超過一半。

回溯南方中藥材幾百年來的發展歷史,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非常具有代表性。江西省宜春市代管的 樟樹市是中國著名的藥都 。在清代,南方地區就形成了以其為核心的,網絡各地藥材市場的集散體系。無論是在「水路要沖」起決定性因素的久遠年代,還是交通運輸發達的今天,都有著「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說法。

樟樹的藥業因碼頭港口而興,自明以來藥市繁盛。圖為市內藥都園。

按照相同的邏輯,可以大致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方向的 400mm等降雨量線 ,劃分出北方藥材區。這條線也是中國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分界線。北方藥材區 再往下細分可劃分為東北區與華北區

在關外、東北地區,400mm降雨量線以東的山地林區出產多種知名的道地藥材。而進入關內,同樣也可以用自然區劃、農業區劃的思路來研究華北區中藥材資源。區域內的大型中藥材市場多分布於華北平原。作為中國三大平原之一,華北平原是以旱作為主的農業區,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平原上的幾個產糧大省,中原糧倉」河南、「大國糧倉」山東、「華北糧倉」河北,不僅糧食產量名列前茅,同時也是「北藥」代表,中藥材資源大省。

北方藥材區不同生境下的藥材:

山東棗莊山亭區種植的金銀花,沂蒙山區及周邊地區出產道地藥材東銀花。

人參,東北寒溫帶落葉闊葉、針葉林中最知名的藥材之一。

按照這個劃分方法,有一個地方就有些特殊—— 安徽亳州 。從區域位置上來看, 亳州位於淮河以北,在地理上是肯定的北方,其藥材市場也屬於北方藥材區 。相關資料顯示,亳州氣象站近30年來記錄的累年平均降雨量為799.6mm,剛好位於800mm等降雨量線附近。另有一些記錄則表明,亳州市的累年平均降雨量會略高於800mm。這可能就是地理學的有趣之處。河流並非永不改道的,而降雨在空間和時間上都表現出顯著的多變性。

之所以要對亳州進行特別說明,除區劃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隨著近年來中藥材市場的發展、變化,在17個中藥材市場中,或者就全國範圍內的中藥材市場來看,亳州藥市的綜合實力非常靠前,常被譽為 「藥都之首」

而整個北方藥材市場,或者北方藥材區絕對不是僅僅只有亳州。 河北的安國、河南的禹州等地都是有百年歷史著名藥都

400mm等降雨量線以西,青藏高原分界線以北為西北藥材區。

從行政區劃來看,包括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幅員遼闊。同時這片區域從大的空間範圍來看,除去東部的呼倫貝爾高原,似乎是由沙漠和沙地串聯起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

這種 廣闊的區域範圍加之區域內相似的生長環境 ,使得西北藥材區出產的道地藥材呈現 「一源多道地」 的特點,能夠解釋為什麽西北地區的同一種道地藥材常分布在多個省級行政區。

西北藥材區不同生境下的藥材:

沙漠中的肉蓯蓉。寄生草本,喜輕度鹽漬化的松軟沙地。

寧夏中寧,溫帶幹旱荒漠黃灌區種植的枸杞。

如此四分法,西北地區就只有 唯一一家國家級的藥材市場——蘭州黃河中藥材專業市場。

為什麽西北地區會是這種情況,這並不難推理和想象。

而更值得思考的是, 西北地區是否值得中藥材產業進一步布局?

蘭州,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年平均降雨量300mm左右,東西咽喉,南北要沖,自然是藥材集散重鎮。

從地理上來看,西北藥材區這種「僅此一家」的格局,值得布局和深耕的原因至少有兩點。

首先, 西北藥材區,整個區域只有一家國家級的中藥材市場。市場覆蓋面積越大,表明中藥材種植、生產、流通成本也就越高,這阻礙了產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建立新的大型中藥材市場在促進區域產業發展的同時,競爭對手也少。

其次, 西北地區的藥材資源稟賦並不差。從二維平面的橫縱經緯來看,西北地區的確降雨量相對較少,不利於動植物的生長、繁衍。但在三維空間中,海拔高度、山體的垂直地帶性也是生物分布重要因素。區域內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等,均是藥用植物資源的寶庫。

該區應有更多的國家級的中藥材市場與之匹配。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本草地理,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