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自學倪師註【神農本草經】第二章:藥性總義

2023-12-07養生

第二章 藥性總義

參考本草備要(清·汪讱庵)

一、五味之義——凡藥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牌,辛屬金入肺,鹹屬水入腎。

二、五色之義——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

三、五味之用——凡藥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 潤能橫行,鹹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

四、陰陽之義——寒熱溫涼是氣也,酸苦甘辛鹹是味也,氣為陽味為陰,其氣厚者為陽中之 陽,薄者陽中之陰也。味厚者陰中之陰,薄者陰中之陽,氣薄主發泄散表,厚則發熱與溫, 味厚則泄降,薄則通竅,利滲濕,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 為陽,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沈降為陰,陽氣出上竅, 陰味出下竅,清陽發肌理。濁陰走五 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五、藥之相從——凡藥清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沈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氣薄者降而收 象秋季。氣厚者浮而長象夏天,味厚者沈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長夏,氣厚味薄者浮 而升,味厚氣薄者沈而降,氣味俱厚者能浮能沈,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鹹無升,辛甘無 降,寒無浮,熱無沈,此升降浮沈之義也,凡藥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則上升,半身以下則 下降,藥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幹者內行臟腑,質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 肝腎,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裏,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之相從也。

六、藥色之入經脈——

凡藥色青,味酸,氣臊,性屬木,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

色赤味苦,氣焦,性屬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

色黃味甘,氣香性屬土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

色白味辛,氣腥,性屬金者,皆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

色黑味鹹,氣腐性屬水者,皆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中唯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其經通於足厥陰少陽,而厥陰主血,諸藥入肝經血分者,並入心包,少陽主氣。諸藥入膽經氣分者並入三焦,命門相火,散行於膽 三焦心包,故入命門者並入三焦,此諸藥入諸經之分布也。藥有相需者,同類而不可離者。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 相殺者,制彼之毒也,此異同之義也。

七、五臟補瀉之義——

肝苦急,急食甘而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鹹補之,以甘瀉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鹹瀉之,此是其義也。

八、六淫主治——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藥性須明,而施用貴審也。

九、五行相生——人之五藏應五行,子母相生,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曰:子 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如腎為肝母,心為肝子,故入肝者並入腎與心。肝為心母,脾為心 子,故入心者並入肝與脾。心為脾母,肺為脾子,故入脾者並入心與肺。脾為肺母,腎為肺 子,故入肺者並入脾與腎。肺為腎母,肝為腎子,故入腎者並入肺與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 應之義也。

十、五行相克——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鹹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 鹹傷血,甘勝鹹。因為酸主收斂,斂則筋縮,苦能瀉氣,辛能疏散肌理,鹹能滲泄。

十一、五病所禁——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則拘急,收引益盛。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則陰益盛,令人重而難舉。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則壅氣,臃腫益甚。辛走氣,氣病勿多食辛,氣得辛則散,而益虛。鹹走血,血病勿多食鹹,血得鹹則凝澀,而口渴也。

十二、五味所傷——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稿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 爪枯。多食酸,則肉消皮厚而唇開。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藥之為物,各有其形性氣質,其入諸經,有因形相類者,有因性相從者,有因氣相求者, 有因質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以意得也。

藥有以形名者,人參狗脊之類是也,有以色名者,黃連黑參之類是也,有以氣名者,稀 簽香薰之類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參之類是也,有以質名者,石膏石脂歸身歸尾之類是 也,有以時名者,夏枯款冬之類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烏骨碎補之類是也。

凡藥火製四,煨炙炒煆也。水製三,浸泡洗也,水火共製二,蒸煮也,酒制升提,姜制 溫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註肝而收斂。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 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陳壁土制,藉土氣以補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傷上膈。 黑豆甘草湯漬,並解毒致平糊,羊酥豬脂塗燒,鹹滲骨容易脆斷,去瓤者免脹,去心者除煩, 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一藥之為用,或地道不真,則美惡迥別,或市肆飾偽,則氣味全乖,或收采非時,則良 梏異質,或頭尾誤用,則呼應不靈,或制治不精,則功力大減,用者不察,顧歸咎於藥之罔 功,譬之兵不精煉,思以蕩寇克敵,適以覆眾輿屍也,治療之家,其可忽諸。

千金雲:凡藥須治擇熬泡畢,然後秤用,不得生秤,濕潤藥先皆增分兩,燥乃秤之。

藥性總義提綱挈領,故原文直接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