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4大因素,是引起肺痿的主要因素

2023-12-12養生

肺痿

肺痿是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多由其他肺系疾病(如久咳、久喘等)遷延不愈或失治誤治後,耗傷肺氣、灼傷肺津,致使肺虛,津氣虧損失於濡養,導致肺葉痿弱不用而得,為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西醫學中的間質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 張、肺纖維化等發展到一定階段均屬本病範疇,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肺痿病名,首見於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該篇對肺痿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論治等均有較為系統的論述,奠定了後世醫家肺痿辨證論治的基礎。仲景認為,肺痿

因「重亡津液」得之,病機總屬「肺燥津傷」「肺氣虛冷」兩端,肺燥津傷者,「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可予麥門冬湯滋陰潤燥;肺氣虛冷者,「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必眩,多涎唾」,可予甘草乾薑湯溫肺復氣。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肺痿有四方,總以益氣溫陽、滋陰潤燥為法。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咳嗽病諸候】中對肺痿的病因病機又有新的認識,其首提「肺氣壅塞」說,明確了「邪實」在肺痿發病中的作用,且對該病的轉歸亦作了探討,其言「咳唾咽燥欲飲者必愈;欲咳而不能咳、唾幹沫,而小便不利者難治。」唐·孫思邈【千金要方·肺痿門】明確提出該病分為熱在上焦和肺中虛冷,認為「肺痿雖有寒熱之分,從無實熱之例」。在治療上概要為虛寒可用生姜甘草湯、甘草湯;虛熱可用炙甘草湯、麥門冬湯、白虎加人參湯,對【金匱要略】的治法有所補充。唐·王燾【外台秘要·咳嗽門】指出肺癆久嗽,勞熱熏肺,肺陰大傷,可進一步發展成肺痿。

及至清代,眾醫家在肺痿本虛論的基礎上,對其治療方法作了補 充。清·張璐【張氏醫通·肺痿】將其治療要點概括為:「緩而圖之,生胃津,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唾,補真氣……散火熱」七個方

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復肺之清肅」。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

· 肺病源流】說:「其癥之發,必寒熱往來,自汗,氣急,煩悶多唾,或帶紅線膿血,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溫熱。大約此癥總以養肺、養氣、養血、清金、降火為主。」進一步指出肺痿的用藥宜忌。清·葉天士

【葉選醫衡】亦有「患此必十死八九,最為難治」的論述,均說明了本病癥為疑難病,危候,預後差,死亡率高。另外,歷代醫家均認識到肺痿是多種肺系疾病的慢性轉歸,肺癰、肺癆、久嗽、喘哮等傷肺,均有轉化為肺痿的可能。



【病因病機】

肺痿病因主要包括久病損肺、誤治津傷、外感六淫、情誌失調及藥食失宜等,而以久病損肺為最常見。

1. 久病損肺 肺癰、肺癆、久哮、久嗽、消渴、熱病等,遷延日久, 或熱或寒,損肺致痿。如痰熱久嗽,熱灼陰傷,或肺癆久嗽,虛熱內 灼,耗傷陰津,或肺癰余毒未清,灼傷肺陰,或消渴津液耗傷,或熱病之後,邪熱傷津,津液大虧,以致熱壅上焦,消灼肺津,變生涎沫,肺燥陰竭,肺失濡養,日漸枯萎。若大病久病之後,耗傷陽氣,或內傷久咳,冷哮不愈,肺虛久喘等,肺氣日耗,漸而傷陽,或虛熱肺痿日久, 陰損及陽,亦可致肺虛有寒,氣不化津,津液失於溫攝,反為涎沫,肺失濡養,肺葉漸痿不用。此即【金匱要略】所謂「肺中冷」之類。

2. 誤治津傷 因醫者誤治,濫用汗吐下等治法,重亡津液,肺津大虧,肺失濡養,發為肺痿。如【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

治】說:「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3. 外感六淫 肺為華蓋,合皮毛,開竅於鼻,六淫多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肺痿的發病,在外感六淫中,主要與風、燥、熱(暑、火、疫癘、毒)邪關系密切。邪氣入裏犯肺,傷津耗氣,肺失氣津濡養,肺葉痿弱不用,終致肺痿。

4. 情誌失調 內傷七情首傷臟腑氣機,肺主氣,司呼吸,氣機逆亂則劫肺絡之氣,致肺絡失調,肺失濡養,日久成痿;又肺與悲應,悲則氣消,七情之中,悲對肺痿的形成意義相對較大,悲憂日久,可致肺絡失充為痿。

本病病位在肺,與五臟相關,尤其與脾、腎關系密切;病性總屬本虛標實,本虛主要包括氣虛、陰虛、津傷,標實則以痰瘀阻絡為主。基本病機有上焦虛熱、肺中虛冷及邪壅阻肺,其中,肺津不足貫穿疾病發展的始終。

肺痿總以本虛為主,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多虛實夾雜,其中,痰瘀阻絡為其邪實病機特點。氣津不足,肺失所養,宣肅失常,肺絡不能正常吸入清氣化生宗氣,而宗氣貫心脈行氣血,宗氣不足致氣虛血瘀;肺布津功能失宜,則致津停成痰;痰阻血行,痰凝氣滯,氣滯血瘀,血瘀津停,痰、瘀多互結。又「久病多瘀」,「久病多痰」,「久病入絡」,肺痿多由久病轉歸,肺痿既成又難速愈,故肺痿痰、瘀、絡病多並見,終成痰瘀阻絡之象。

上焦虛熱,熏蒸肺葉,津枯則痿而不用;若肺氣虛寒,則肺葉失於溫養,日久亦痿而不用。正如清·尤怡【金匱要略心典·肺痿肺癰咳嗽上氣】所雲:「肺為嬌臟,熱則氣爍,故不用而痿;冷則氣沮,故不用而痿」。清·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所言更為形象:「肺葉如草木之花葉,有熱之痿,如日炙之則枯;有冷之痿,如霜殺之則幹矣。」然陰陽互根,上焦虛熱與肺氣虛寒可相互影響。蓋上焦虛熱,肺津不足,肺失濡養,陰病及陽,可致肺中虛冷。而肺氣虛寒,溫化失權,亦可致肺津生化不足或氣不布津,致肺津相對不足。清·陳修園【金匱要略淺

註】據經「肺喜溫而惡寒」「肺喜潤而惡燥」之論,認為肺「溫則潤,寒則燥」,提示了肺中虛冷確可致肺津不足。可見,在肺痿形成之初,上焦虛熱與肺中虛冷病機可單見,但隨著疾病進展,二者必兼夾,而肺津不足將會貫穿肺痿疾病發展的始終。

另外,肺痿本身既可由某些肺病實證轉化而來,疾病進展過程中又可因虛致實,導致痰、瘀、氣滯等邪實征象,根據患者體質、病因、病程長短等因素的不同,肺痿患者邪實的偏重亦有所異,應具體分析,不得一概而論,但總以痰瘀阻絡為其邪實關鍵。又「子病及母」,「金水相生」,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肝與肺共司氣機升降及氣血執行,故肺痿日久,可影響脾胃、腎、心、肝之功能,表現相應癥狀,當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