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補氣重補脾,脾旺百病除,六味藥的健脾第一方

2024-02-01養生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許多奮力在外打拼的人,常常忽視自己身體的調養,所以很容易因為過度操勞,精力太過損耗而產生氣虛,比如男性睡覺容易打呼嚕,精神萎靡缺乏陽剛之氣,女性朋友也易患低血壓、貧血等癥狀。

中醫在補氣上有一個經典名方,堪稱「補氣首方,湯王之王」,該方能夠益氣健脾,治脾胃氣虛,運化失常,這就是「六君子湯」。

六君子湯溯源

「六君子湯」顧名思義是從「四君子湯」基礎上加減而來。「君子」在古代是用來形容才德出眾的人,君子者一般風度翩翩、氣宇軒昂。

古往今來備受醫家推崇的四君子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官修頒布的成方藥典。

明末清初醫學家張璐有雲:「氣虛者,補之以甘,參、術、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故為君子」。

「四君子湯」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四味藥組成,被譽為補氣健脾第一方。如【醫方集解】中提到四君子湯能使人體「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余臟受蔭,而色澤身強矣」,也就是說常喝四君子湯會使人變得更強壯。

四君子湯遵循的是「君臣佐使」的基本原則,發揮四味各自的優勢功效從而實作了治療脾胃氣虛之癥。

四味之首的人參為君藥,人參其性平偏溫,味甘,益氣補中,起著大補元氣的作用,由於人參價格較高,現多用黨參代替。

如果是小孩子一般選用藥性更平糊的太子參作替代(之所以被稱為太子參也是因為太子參藥性平糊,連萬乘之軀的太子食用都沒有壞處)。

白朮性溫,味甘、苦,既能補氣,又能燥濕健脾。因為脾喜燥惡濕,脾虛失運,則脾易生濕,故以白朮為臣藥健脾燥濕,恢復脾臟正常運化功能。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夠利水滲濕以健脾,與白朮聯合在一起使用,加強了祛濕以健脾的功效,故為佐藥。

炙甘草性平、味甘,調和諸藥,四味藥材綜合在一起套用,能調和這些藥的藥性,增加四君子湯的補益脾氣的功效,故為使藥。

六君子湯解析

六君子湯是在以上幾味藥的基礎上加上了半夏和陳皮,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兩藥的加入使六君子湯在四君子湯燥濕健脾、補脾益氣的基礎上增加了燥濕化痰之功,使全方補而不滯,特別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有痰濕內阻的病癥。

癥狀見有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胸滿腹脹、大便溏薄或咳嗽痰多或兼有噯氣、嘔吐反酸等等。

【醫方考】說:「夫面色萎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

氣虛表現,你身上出現了幾種呢?

1.面色㿠白,舌淡苔白

2.餐後腹脹,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

3.氣息短少、語聲低微

4.四肢乏力,身體消瘦

以上四類表現均屬於脾氣虛弱、運化失職之癥,均可用六君子湯藥調治。

從現代醫學來說,六君子湯主治的疾病有很多,除了慢性萎縮性胃潰瘍、慢性腹瀉、應激性腹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等消化道疾病之外,還常常用於內分泌、神經、呼吸等內科疾病,以及內外婦兒各科見脾氣虛弱、運化失職病機者。

但也有以下幾類人不適合服用六君子湯

1.六君子湯性偏溫,能益氣祛濕,孕婦因受孕之後,陰血聚於沖任以養胎,因而多使陰血偏虛,一般不宜燥濕利濕。如果確實有脾氣虛弱,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六君子湯具有溫燥的性質,所以不適合熱性體質,經常大便幹結,或上火長痘以及患外感熱病的人群。

3.如果喝完六君子湯感覺口幹舌燥,舌紅少苔或無苔,多為陰虛或者兼火旺,這類人群也不適用。

關於補養

門診上患者經常問我一句話是:「醫生我能不能吃點什麽東西補一下?」在當今社會經濟高度發達,在滿足了溫飽問題之後,人們便開始了追求著更高的物質需要。

隨著也隨著栽培與炮製工藝的進步,曾經的名貴藥材:人參、鹿茸、海參、冬蟲夏草、石斛、阿膠、首烏等等已經漸漸走上了人們餐桌。

但其實如果沒有其他特殊情況,按照正常飲食即可,不適宜的補養反而是對身體的一種危害。

最近在門診中收治了一位患者,民營企業退休廠長,養老金過萬,隨著年齡的增加,漸漸喜歡上了養生。

在收聽一些養生節目後,為了預防血栓花高價錢買來了人參、三七、石斛打成粉每天服用。

但是服用一段時間後出現了晚上睡不著、心煩、口幹、耳鳴、大便次數增多等不適。

我一看病人臉色比較紅、舌紅絳淤暗、脈弦實有力,於是開出了一副大柴胡湯合桃核承氣湯,叮囑其先停掉之前吃的藥粉。

病人看到方子裏有大黃便產生了疑問,半信半疑地離開了。三天後,老人家來找到我:「醫生呀,我一開始看到你給我開大黃,我就在想我吃那麽多補藥都沒用,你卻給我開大黃?但我回去喝了幾天卻發現越拉越舒服,整個人都輕松了很多,比吃人參都有用。」

這個病人其實是由於長期服用活血之品,活血必熱血,長此以往積熱留於體內,所以可以見到口幹、心煩失眠、耳鳴等不適,與此同時腸胃運化受影響,吃下去再多的補品都消化不了,積聚在體內,只能當成了垃圾排出體外,於是出現了便次增加。

此時服用大柴胡湯,一方面清郁熱,一方面清腸胃,人當然能更輕松,「大黃亦能比作人參」,這在某種層面上與張從正「瀉能兼補」的思想不謀而合。

對於人參、大黃乃至其他藥材,清代名醫鄭欽安有句話叫作: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至寶;病之不當服,參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

關於補藥的使用,明代醫學大家的王肯堂,更有「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的警示。

如今,除了人參,三七等中藥材輪番成為「網紅」,很多人不辨體質,盲目服用,很可能起不到保健養生的作用反而讓身體受到傷害。中藥也是藥,使用時,最好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