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如何辨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怎麽根據腎功能指標進行診斷?

2023-12-09養生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可導致多種器官組織損傷。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iabeticRetinopathy,DR) 是糖尿病最常見的眼部並行疾病, 可 威脅患者的視力和視覺功能,影響患者生活質素 。

根據2014年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報告,全球有3.75億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6億人罹患糖尿病前期。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續升高。

據報道,約有十分之一的中國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甚至有一半的中國成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眾所周知, 糖尿病患者中微血管並行癥如DR的發病已經非常常見。

一項Meta分析報告稱,在亞洲34.6%糖尿病患者患有DR,其中10.2%的患者有視力障礙。類似的情況在世界範圍內也會發生。 糖尿病可出現許多威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並行癥。

急性代謝並行癥包含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 由糖尿病引起的並行癥可分成「微血管疾病」(由於小血管受損)和「大血管疾病」(由於動脈受損)。

微血管並行癥包含眼部疾病(如視網膜病變)、腎病以及神經病變; 主要的大血管並行癥有由於加速心血管疾病進展而導致的心肌梗死以及表現為中風的腦血管疾病。

雖然其病因仍有爭議,但也有一些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肌功能障礙, 至少部份看來不完全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結果。

除此之外,糖尿病還能引起包括抑郁癥、癡呆癥和性功能障礙在內的其他慢性並行癥。隨著世界糖尿病患者人口的急劇增長,糖尿病相關的眼部並行癥正迅速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健康難題, DR仍然是工作年齡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盡管一些報告表明,美國在近年來由DR引起的視力損害的發生率在很大程度上由於系統地控制而降低, 但DR在全球範圍內仍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目前,DR影響到全世界近1億人,對健康的負擔正在日益沈重。據估計,1990年—2010年, 與DR相關的視力損害增加了64%,失明人數增加了27%。

作為糖尿病最常見的並行癥, 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主要影響1型糖尿病患者的視功能。

而糖尿病黃斑水腫(diabeticmacularedema,DME)是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視力減退的重要原因。 除視力喪失外,DR和DME還被證明能導致其他與糖尿病相關的並行癥的出現。

包括心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和腎病。 DR的病理過程主要涉及微血管瘤形成、視網膜血管、小動脈閉塞、新生血管和纖維組織增生以及視網膜脫離。

眼底可見視網膜毛細血管瘤、出血、硬性滲出、棉絨斑、黃斑水腫或局部缺血以及玻璃體出血。 DR的機制很復雜。

包括異常的多元醇途徑,高級糖基化終產物的積累,氧化應激反應,IL-1異常水平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DR屬於「消渴目病」範疇。

是在消渴病(即糖尿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DR在病理機制上與消渴病有許多相似之處。 「腎虛」在糖尿病的病理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

歷代醫家一方面強調腎在糖尿病發病中的重要性,認為腎虛是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消渴病的治療上又強調治腎。 根據目前的臨床研究,消渴證候錯綜復雜。

其中,腎虛為主要證型之一,這與傳統文獻中「腎」在消渴中的重要地位一致。 瘀血不僅是一種病理產物,也是一種致病因素。

它貫穿於消渴病的整個過程,並進一步導致消渴病微血管並行癥的發生,加速了DR的病程。在DR的眼底篩查結果中, 當表現為微血管瘤、纖維增生、眼底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變化時,多屬於中醫「血瘀」的範疇。

在DR的起病和發病過程中,腎虛證與血瘀證是不可忽視的證型,同時兩者又相互關聯,有一定的因果關系。 一些醫家認為,腎虛為DR之本,血瘀為病變之標。

古代醫家在總結了DR的發病特點及臨床表現後,將DR歸入「消渴目病」的範疇。 現代醫家學認為者,消渴目病的特點是虛實夾雜,本虛標實。

因此,治療通常以「虛」及「瘀」進行辨證論治,多選用補腎補氣,活血化瘀之方。國醫大師認為, DR是糖尿病眼底的並行癥,提出消渴應為本,DR為標。

DR的重要病機是血瘀痰凝,脈絡不通,其癥候特點應以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為主。醫師將DR證型分為四種即脾虛濕困證,氣陰兩虛證, 陰陽兩虛證和陰虛火旺證,根據具體分型開展相應臨床診治。

醫師認為糖尿病本身是慢性進展性疾病, 根據不同時期臨床表現不同,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血瘀型,肝腎陰虧型,陰虛燥熱型,痰濁瘀阻型。

在該病發展過程中,既有虛證,又有本虛標實之證。醫師根據中醫辨證論治規律,將DR大致概括為氣陰不足、肝腎虧虛及陰陽兩虛三種證型, 而瘀血阻絡為DR的共有病理特征。

根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醫診療標準】中的有關分期診斷標準,將DR分期如下:①早期辨證為氣陰兩虛證:眼睛幹澀, 或者偶見眼前少許黑影漂浮,視力下降或者正常。

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少許微血管瘤, 並見散在出血或者滲出,DR分級為1-3級;伴有口咽幹燥,神疲氣短,自汗,排便無力或大便稀溏,舌淡胖、少津,脈沈細或浮軟無力。

②中期辨證為肝腎虧虛證:眼睛幹澀無淚,視力下降甚至視物變形,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廣泛滲出、出血、棉絨斑,或見靜脈成串珠狀, 或伴有黃斑水腫,DR分級為3-4級;

伴頭暈耳鳴耳聾,腰膝酸痛無力,肢體酸軟,大便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或沈澀。③晚期辨證為陰陽兩虛證: 視力嚴重減退或視物遮擋,甚則暴盲。

眼底檢查可見新生血管、機化竈、增殖條帶及牽拉性視網膜脫離, 或者玻璃體積血導致眼底無法窺及,DR分級為4-5級;

伴五心煩熱,手腳冰涼,冬季怕冷,夏季怕熱,自汗盜汗,遺精陽痿,下肢酸軟無力,大便時幹時稀, 舌淡胖有齒痕,脈沈細或沈微。

醫師認為本病證是由陰虛血燥→氣陰虧虛→陰陽兩虛的演變, 病理學演變也由非增殖型向增殖型發展。

研究發現,DR早期證以氣虛、陰虛、濕、熱為主,Ⅲ期為DR證素發展的轉折點,此期陽虛、痰、瘀開始成為主要證素, 晚期呈現出氣血陰陽虧虛,寒濕痰瘀互結的病理狀態。

DR證候、病理演變規律為氣陰不足、濕熱壅結向氣血陰陽虧虛、寒濕痰瘀互結轉化, 表現出本虛標實、虛瘀為主,虛實錯雜的特點。

腎,在中醫上被稱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內含真陰和真陽,其所藏之陰是人體陰液生成的源頭,腎陰充則陰液足; 其所藏之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源,腎火旺則陽氣足。

腎陰與腎陽彼此制約,互根互用,一起維系人體陰陽的均衡與穩定。當陰陽不相協調時,就會影響到其他臟腑, 導致其他臟腑的陰陽失去平衡。

「五臟之傷,窮必及腎」,如若長期陰陽失衡, 則會動用腎中所藏真元填補整體陰陽失衡的狀態,最終損傷腎臟。

消渴病及消渴目病的發生與腎密切相關, 肝腎同源,腎陰虛時,血液生化無源,肝血不能轉化,導致肝腎兩虛。

肝開竅於目,其氣血無法上行於目,脈絡腠理失養,就會導致視力下降,眼幹不適等癥; 如果腎陰不足,損及陽氣,陰陽皆虛,則變證百出。

腎陽不足無法溫煦脾陽,先天之本與後天之本無法相互充養,脾腎兩虧,精、氣、血、津液生化不足, 無法上承目絡,最終發為消渴目病。

可見,腎虛是消渴及消渴目病發病的根本因素。 消渴日久,「久病必夾虛」,導致腎氣不足,氣為血之帥,氣動則血動,氣虛不能統攝血液正常執行,血液滯留脈內,導致脈絡瘀阻,進而形成血瘀;

陽虛生寒,寒凝則血脈淤滯不通,也會形成血瘀; 腎陰不足,陰虛則熱,火熱侵入血分,灼傷津液,致使血中水分減少,血液逐漸凝稠,脈道不利,形成血瘀;

血虛無源,脈道滯澀,經脈不通,形成血瘀;腎陽不足,水液無法升騰氣化, 致使水液代謝出現障礙,痰濕內生,停留脈道,阻滯氣機。

另外,尚有「久病必夾瘀」之說, 久病則氣血耗損,氣虛則脈道鼓動無力,血虛則脈道不通,久之則形成瘀血。

瘀血形成以後,會阻礙氣、血、津、液的流通,成為新的致病因素,阻滯經絡的執行。 血不歸經,目絡受阻滲漏,最終導致本病的發生。

當目絡瘀阻時,則變生動脈瘤樣擴張; 當脈絡壅塞,血不歸經,溢位脈外時,則癥見眼底出血。瘀阻日久可變生新生血管。

可見,瘀血是消渴病及消渴目病發病過程中的重要元素,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並貫穿疾病的始終。 消渴目病是從消渴病發展而來。

傳統醫學認為,消渴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是氣陰兩虛為本, 燥熱於表,病位涉及肺、脾、腎三臟。【內經】講「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註於目」,可見,臟腑器官之精氣與眼病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腎藏精,腎氣、精氣都是由腎所藏之精化生,調節著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 促進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並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

如果腎精不足,滋潤溫煦的作用就會減弱,在眼部就會表現為眼澀、視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血瘀」的實質是全身或局部血液迴圈阻滯, 其中微迴圈障礙是糖尿病並行癥發生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Diabeticmicroangiopathy,DMAP)的病機是以血液流動和血管阻塞為基礎, 與血瘀的產生機制相似。

微血管病變導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繼而出現水腫、滲出甚至出血,這些都是離經之血,也屬於瘀血的一類。

瘀血患者的血液流變學通常具有血液濃度增加、粘度增大、易凝固等特點。 在這些變化的基礎上,容易誘發血管硬化、組織缺血、缺氧、水腫、代謝紊亂、變性、壞死、增生等一系列病理變化。

中醫學對DR的治療,主要為中藥治療或與針刺療法相結合。 醫師透過對126只DR患眼(觀察組、對照組各63只眼)臨床分析顯示,予全網膜PRP聯合芪明顆粒治療的有效率(88.89%)高於僅予全網膜PRP治療的有效率(74.60%)。

芪明顆粒組方從「虛」、「瘀」出發,補益肝腎、化瘀明目。 將88例符合條件的DR患者分為對照組(胰激肽原酶)43例和治療組(胰激肽原酶聯合針刺治療。

選穴肝俞、腎俞、風池、三陰交、光明、睛明)45例,兩組血糖均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治療90d, 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

目前,中醫在治療DR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①臨床研究的樣本量小,可靠性不高; ②沒有一定的標準來評價療效;

③中藥對DR的預防和治療只在早期療效明顯, 單純運用中藥治療陰陽兩虛的晚期DR的文獻報道不多,多與西藥聯合使用,達到輔助治療效果;

④中藥的外治技術有待提高。 中醫治療DR具有深遠的前景,在今後的治療中,要充分利用中醫中藥的特點,拓展治療思路,不斷提高中醫治療DR的水平。

腎虛血瘀型DR與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腎功能指標中的血肌酐、血尿酸、血清胱抑素C、血β2-微球蛋白, 都無明顯相關性。

腎虛血瘀型DR的相關因素為: BMI值、高血壓患病率、糖尿病病程、腎功能指標中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尿素氮、內生肌酐清除率、24小時尿蛋白定量和腎小球濾過率以及血脂、血糖。

腎虛血瘀型DR與患者的BMI值低、高血壓患病率高、糖尿病病程長、腎功能指標中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高、血尿素氮高、24小時尿蛋白定量高、腎小球濾過率低、內生肌酐清除率低以及血糖相關指標高、血脂高密切相關,可為腎虛血瘀型DR的早期診斷和幹預提供一定的臨床依據。檢測腎虛血瘀型DR患者腎功能相關指標對延緩和控制DR的發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