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調神利咽通竅針法是什麽?在治療腦卒中後吞咽障礙方面有何療效?

2023-12-07養生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後常見的功能障礙,長期吞咽障礙患者營養不良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電解質紊亂等嚴重並行癥。

因此吞咽功能的恢復對於卒中患者至關重要,本文透過查閱相關文獻,就近年來中醫治療吞咽障礙做一些簡單的報道。吞咽障礙主要表現為吞咽次數增多, 速度減慢;咀嚼費力,吞咽時有梗阻感或吞咽過程中出現嗆咳甚至誤吸。

所有年齡均可發病,小兒常見於腦癱、獲得性/創傷性腦損傷、 氣道畸形和先天性心臟病,成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吞咽障礙常繼發於腦卒中、帕金森等疾病之後, 但也有因味覺嗅覺減退、牙齒問題、肌肉質素降低、頸椎變化和唾液分泌減少等年齡相關改變導致的原發性老年吞咽癥。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與腦卒中相關的吞咽障礙。國外有研究表示腦卒中後吞咽困難的發生率為34.4%, 國內相關研究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後的吞咽障礙發病率可高達37.3%。

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可在數周內自行恢復吞咽功能 ,但少數患者也可出現持續6個月及以上的吞咽困難,嚴重影響後期康復治療。有研究顯示吞咽困難會導致腦卒中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吸入性肺炎甚至增加患者出院後死亡率。

因此對於腦卒中後吞咽困難患者來說,及時的幹預可能有助於降低不良預後的發生率。目前西醫相關研究著重於吞咽障礙患者的早期辨識以及護理, 還未發現治療吞咽障礙的特效藥物,臨床上除了吞咽康復訓練。

主要透過物理治療來改善吞咽障礙,以咽部及頭部的電刺激為主 ,雖在研究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其療效受電極片放置位置、參數選擇及刺激時間的影響,在臨床套用中難以嚴格控制變量很難收獲理想的效果,且電刺激具有潛在的風險。

相比起來中醫中藥、針灸及其他中醫外治法治療吞咽障礙則具有安全可靠,價廉的特點,其有效性也在無數的臨床試驗中得到了證明,在吞咽障礙的臨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於腦卒中後吞咽障礙,古今醫家大多按照「中風」進行辨證論治。

認為病機為風火痰疲阻滯腦竅,致使竅閉神損,精氣不通, 以至於咽喉滯塞不通,發為吞咽障礙祛疲。當按照中風論治時,多辨證選用通竅活血湯 、滌痰湯或補陽還五湯等活血、化痰通絡之劑治療。但是另有部份醫家根據其所伴有的言語不清甚或構音障礙的癥狀辨為「暗癢」「喉痹」等病,現代醫家也有依此論治的。

認為腎元下虛,痰濁隨虛陽上泛,堵塞喉部脈道,筋脈失養,從而發為此病,故而選用治療「暗癢」的地黃飲子配伍止痙散,組成加味地黃飲子臨證加減以調補陰陽,化痰通竅, 選擇吞咽功能分級標準量表為指標評定療效,實驗組有效率達85%,對照組有效率達6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o表明加味地黃飲子能明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降低誤吸的風險。病因病機方面在傳統的風火痰疲虛基礎上,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出中風後吞咽障礙病機包括風、虛、痰、疲的整體病機和痰氣交阻於喉的局部病機。

並提出可用半夏厚樸湯加減化裁,配伍蟲類藥物,如全蠍、娛蛤以搜剔疏利血脈之疲滯頑痰及風牙隊水蛙以破血通經逐疲消微,以及大劑量黃茂人參等補氣藥, 並且與時俱進辨證選用中藥註射劑,臨床療效顯著。

許多有關腦卒中後治療及康復的指南都建議盡早開始康復治療 ,有動物研究顯示腦卒中後早期運動與炎癥相關介質的表達增加有關,再灌註3天後開始的康復運動與炎癥相關分子的表達減少有關。

透過對腦卒中後吞咽障礙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選取標準吞咽功能評定量表(SSA、微型營養評估量表MNA)以及窪田飲水試驗作為觀察指標。

將84例診斷為腦卒中後吞咽障礙的患者根據入院後針灸治療介入的時間分為A,B,C三組 ,分別代表入院後3天、7天和10天開始行針灸治療。

結果顯示:總有效率:A組>B組>C組(P<0.05)SSA,MNA評分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SSA評分治療後A組<B組<C組(P<0.05},MNA評分治療後A組>B組>C組(P<0.05};表明針灸治療介入得越早, 則對腦卒中後吞咽障礙的治療效果就越好。

與中藥治療強調的辨證論治與整體觀念不同,針灸格外重視吞咽障礙的病位。 因此治療時以局部、鄰近選穴為主,出現頻率較多的是廉泉、金津玉液和風池。但也有部份醫家著手於研究針刺頭面及頸項部的其他穴位對吞咽障礙的治療作用。

認為天突是任脈上的重要穴位,位於鎖骨上窩正中間,也是任脈與陰維脈的交會穴,具有妊養喉中陰津,調節喉部氣血的作用,且天突深刺具有取穴少,刺激強, 易激發多條經脈之間的經氣感應的優勢,故選取70例腦卒中後吞咽障礙的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 治療組予以吞咽康復訓練+天突深刺,對照組予以吞咽康復訓練+針刺組穴 (風府、雙側頸百勞,雙側人迎、廉泉、雙側夾廉泉)。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88.57%優於對照組總有效率74.2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得出結論:天突深刺對吞咽功能有改善作用,對於吞咽耗時和嗆咳發生頻率的改善尤為明顯。 認為人迎穴是調節氣海的「營運之輸」,有調整人體陰陽,疏通氣血的功效。

並透過將60例腦卒中後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分為人迎穴組(30例)和項針+舌針組(30例) ,透過4周的治療發現:人迎穴組的窪田飲水實驗和吞咽障礙評分改善均優於項針+舌針組(P<0.05;人迎穴組的總有效率90%也優於項針+舌針組的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除了上文提到的探索單一穴位對吞咽障礙的治療作用外, 相關文獻中更多見的是對多個穴位的治療效果的研究,但研究的方向卻各有不同。

有的醫家研究近部取穴,透過研究李曉寧提出的「三區三線」理論 ,認為其衍生的「透刺吞咽針法」能夠調和臟腑氣血,激發經脈經氣,通利關節。

認為腦卒中後吞咽障礙主要是心、腎、胃的功能失調,津液氣血輸布不利,元神不守,選取60位元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前者使用「透刺吞咽針法」(針刺雙側提舌骨1穴、提舌骨2穴),有效率96.67%。

後者采用常規針刺(風池、翁風、金津、玉液、水溝、廉泉、阿是穴), 有效率76.67%,說明「透刺吞咽針法」改善吞咽障礙的程度優於普通針刺。也有研究遠部取穴的如黃萃選取腎經愉穴太溪、照海進行針刺,選取針刺組28例。

對照組30例進行兩個療程共28天的治療,結果顯示腎經太溪、照海(92.9%)較康復訓練法(83.3%臨床療效更優異。還有部份醫家在臨床中發現針刺深淺及行針手法等也會影響針刺效果, 提出了相關猜想並透過臨床研究來驗證。

為探究針刺風池、翁風不同深度對腦卒中後吞咽障礙的治療效果, 選取180位符合條件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深刺雙側風池、雙側翁風達1寸 ,配合廉泉、天突穴,雙側完骨雙側合谷行常規針刺)和對照組(斜刺雙側風池、雙側翁風0.3寸,配合廉泉、天突穴,雙側完骨,雙側合谷行常規針刺)。

結果顯示總有效率前者97.78%,後者86.67%(P<0.05,且透過研究發現, 深刺組的血清IL-6,hs-CRP表達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得出結論:

深刺風池、翁風治療腦卒中後吞咽障礙患者治療效果更好 ,不僅能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還能減少機體炎癥因子的表達,更有利於患者的康復治療。蒼龜探穴針法要求多層次多方位透刺,具有刺激量高作用面廣的優點。

在治療過程中有利於補充咽喉深處經氣,從而導邪外出,充分發揮活血散結行氣通絡的作用,故選取128例腦梗死後吞咽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 蒼龜探穴針法(針刺廉泉,啞門,雙側翁風,雙側啞門)+冰刺激及舌肌訓練;

對照組:冰刺激及舌肌訓練。前者總有效率93.75%, 後者總有效率73.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說明使用蒼龜探穴針法聯合冰刺激並舌肌訓練確能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從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除了單純針刺外,也有部份人著手於研究溫針灸、電針等復合針灸,以期達到更好的療效。溫針灸即是將艾灸與針刺結合起來, 進一步加強了針刺的作用能夠改善全身血流狀態和局部微迴圈,促進新陳代謝,溫通凝滯的經絡。

認為腦卒中後吞咽障礙在於「腦髓損傷,神機失用」,而督脈為「陽氣之海 」,也是氣血精髓上輸奉養腦竅的重要通路,故以醒神通督立法,觀察組30人使用艾條溫針灸,以暢通督脈氣血,溫運督脈陽氣,經過30天的治療,溫針灸組有效率93.35%高於普通針刺組86.67%的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電針不同於西醫的神經肌肉電刺激,後者屬於表面肌肉電刺激,無法準確觸發靶肌肉收縮。而前者以毫針為導體,能更好地將刺激傳達至目標肌群。 將使用夾脊電針與僅使用常規康復治療的患者進行療效比較,各隨機選取50名中風後吞咽障礙的患者。

研究發現,電針組治療有效率達92%,常規康復組有效率達7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夾脊電針對中風後吞咽障礙的治療有積極意義。其他外治法腦卒中後吞咽障礙的中醫外治法除針灸外常用的還有穴位貼敷,中藥離子匯入以及耳穴壓丸。

耳穴壓丸雖在臨床套用比較廣泛,但近年來有關耳穴壓丸治療相關疾病的文獻卻較少。關於穴位貼敷,認為它持續性的刺激,能夠最大化發揮穴位、藥物、經絡的作用,為探究穴位貼敷的臨床療效,選取80名卒中後吞咽障礙的患者, 隨機分為兩組,均予以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另外給予穴位貼敷治療(穴位:廉泉、人迎、天突;

藥物:半夏、膽南星,寒證加制附子細辛,熱證加力貝、冰片) ,經過4周的治療,觀察組吞咽功能有效率97.5%要高於對照組8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穴位貼敷確實能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營養狀況。

且相比其他療法具有簡單易行,療效好,副作用少的優勢。選取116例缺血後卒中吞咽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治療組各58例, 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加用中藥離子匯入和針灸治療。

治療組有效率93.1%優於對照組77.59%(P<0.05,並且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患者治療組患者經幹預後血清中P物質含量明顯高於對照組。 說明中藥離子匯入聯合針灸能夠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且這種改變可能與P物質含量增高有關。

為研究加味通關散棒的療效,選取80位吞咽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均予常規治療(基礎治療+吞咽功能訓練+靳三針+吞咽治療儀),在此基礎上實驗組予以通關散藥棒治療, 治療3周後發現對照組有效率71.79%低於實驗組85%(P<0.05,說明通關散藥棒能夠改善吞咽功能。

綜上所述 ,筆者發現近年來對於腦卒中後吞咽障礙的研究都開始趨於細化康復治療方面開始按照發生吞咽障礙的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康復手段, 對中醫來說,更多地體現在針灸治療上,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對針灸深度、行針手法的探討。

至於中藥與其他中醫外治法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多與針灸聯合,不足之處是在設定組別時往往只有觀察組和對照組, 難以區別針灸和中藥及外治法各自發揮的作用。

此外,大部份研究都止步於相應研究療程結束後,未再對遠期療效進行追蹤觀察。希望在今後臨床及研究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研究針灸,中藥及外治法治療吞咽障礙的機制,以期更好地推廣中醫治療吞咽障礙。